作文评评课,在思辩中解析写作密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评评课,是“作文自能评改”课题下的一种课型,在学生对作文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文评价,并结合作文内容表达对作文评价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从而促进学生在评评交流中提高作文水平、口语交际水平以及作文鉴赏水平的一种创新课堂。
  【情境描述】
  教学苏教版五上《习作4》课一开始,我带领学生温习了本次习作要求,然后进入评评环节。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播放着,看到自己的作文显示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针对作文中的评价内容,大家畅所欲言,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观点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可是在读到睿同学的文章时,争议出现了。
  睿同学的作文题目是《妈妈,我想对您说》,文章记述了妈妈误解自己的一件事,开头如下:“妈妈,您还记得上星期六发生的事情吗?那天虽然是晴空万里,可是我的心情却恰恰相反。”
  评改的同学在旁批栏里给出的批语是:“我觉得睿同学作文开头非常吸引人,让人很想一下子读下去,环境描写交待了天气,也引出了下文。”
  对于这样的评语,同学们大多点头称是,比较认同。可是林同学却对该评语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觉得这一小节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读了睿的文章后,我们发现她通过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委屈,而文章开头描写天气的词语却是‘晴空万里’。我想,如果能将‘晴空万里’改成‘阴云密布’,不是更能表达她难过的心情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面点头的同学现在也开始犹疑起来:这样一改,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我也愣了一下,还真没想到林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看着同学们那一张张带着疑惑和陷入思考的脸,我想:观点不辩不明,这不正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辩论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把“球”踢给大家:“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等待了一小会儿,有人举手发言了:“我同意林同学的观点。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心情,我觉得用‘阴云密布’应该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中‘我’的情感。”
  点头的人多了起来,但不一会儿,又有了不同的声音:“我不同意将‘晴空万里’改成‘阴云密布’。环境不仅可以从正面衬托人物心情,还可以从反面衬托人物心情。那么,睿同学为什么就不可以用‘晴空万里’来对比反衬自己难过的心情呢?”
  我心里暗暗高兴:大家的思考和理解在一步步深入啊。我顺势引导 :“那么,到底是正面衬托好,还是反面衬托好呢?”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于是我笑着说:“我们不妨问问作者本人吧。睿,你的意见呢?”
  睿摇了摇头:“我不想改。因为那天天气本来就很晴朗,是个好天气。”
  我笑了,问大家:“你们的意见呢?”
  很多同学都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耐心地等待着,不想急于揭开答案,因为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开写作的密码。几分钟的沉默之后,一只手勇敢地举了起来。
  “我觉得还是不改的好,因为作文要求我们表达真情实感,天气本来是晴朗的,这么一改,不就是撒谎了吗,这就不真实了。”
  太好了!同学们能够结合写作要求来进行思考了。这时,举手表达观点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也觉得不用修改。真情实感不仅应该是情感真实,环境的描写也应该真实。”
  “我同意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正面衬托也好,对比衬托也好,它只是文章表达的一种方法,不管用什么表达方法,文章本身的内容是应该尊重事实的。”
  “我们要做诚实的人,我觉得诚实这一美德,不仅应该表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也应该表现在我们的作文当中。所以,我们的作文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表达的效果,而随意地将‘晴空万里’改成‘阴云密布’。”
  听到这样的回答,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欣慰地微笑,不停地点头,来表达我内心的激动和对同学们的由衷赞许:你们真的太棒了!不过,我还没有忘记“始作俑者”,于是我又走到首先提出质疑的林同学身边:“现在,你的观点呢?”
  林同学也笑了,他心悦诚服地说:“老师,我现在也同意刚才发言同学们的意见。‘晴空万里’的确不能改成‘阴云密布’,因为,它是真实的天气,我们应该尊重真实,实事求是。
  我顺势将同学拉回到作文要求“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带着他们品悟“真情实感”这个貌似简单而蕴含丰富的词语。相信,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一定会更深刻地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
  【案例反思】
  一、 写作指导,“拿”永远比“给”好
  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从书本上或者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真实体验。其实,写作指导也是这样。作为老师,我当然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们“真情实感”的内涵,可是这样一来,这个课堂还属于他们吗?本节课中,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我没有简单地评价对错与否,而是珍视他们不同的见解,借机创设交流情境,鼓励大家一起思考,在不断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以生为本”不是一句空话,作文教学中,传授写作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 学习写作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写”
  写作指导的过程,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作文评评课,把学生的作文、评语、问题等化为一个个资源,在课堂上有机地呈现出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创设丰富的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去深思、去探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在进行听和说的互动交流中去摸索写作的规律,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体会写作的真谛。
  “说”和“写”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 本节作文评评课,通过对“晴空万里”和“阴云密布”的用法辨析,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认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树立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这节作文评评课上,学生通过对“晴空万里”要不要改成“阴云密布”这一遣词的探讨,在思考和辩论中体会到作文和做人同样的道理——真诚,明白了“真实”的内涵和“实事求是”的人生道理。不得不说,这一节课的收获,是非常丰厚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宋老师在《剪枝的学问》一文导课时,巧借课题让学生积极生疑、大胆质疑,使课题发挥了很好的导课作用,文本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学
期刊
2003年11月18日至21日,我和高林生老师在安徽省六安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走访了4个县区,听了近20节课,与语文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体或集体对话,作了4场专题学术报告,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7日下午三点钟,我们从河南转道刚到六安市,接待我们的六安市小语教研员严仍江老师和我们寒暄了几句后就问:“你们辛苦了,是不是很累?”我们说:“在外跑惯了,不累。”他说:“如果不
期刊
一、 通过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心境  1. 引导学生看一看、查一查,了解生活。教材中描写的一些人和事往往时间较久远,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描绘情景的理解。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文章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同学们的生活时空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期刊
写作教学  一、 回顾内容,聚焦重点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0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恐”是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心”字底的卧钩要指向字的中心。我们一齐读课题。  【点评】揭示课题摈弃了“投影”“挂牌”等时髦的“现代化”形式,回归传统,放大了写字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板书示范和提醒,既避免了熟字的“回生”,又点拨了写好“恐”字的关键。  师:通过预习,对于恐龙你了解了哪些?  生:我知道大约在两
期刊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书法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2011年起,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确立了“墨香浸润文化校园,书法彰显教育特色”这一建设主题,将书法作为特色加以打造,每周一节书法课,每天二十分钟写字课,重新回归课堂。  一、 书法教育从“趣”字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尤为重
期刊
《人民教育》2012年第20期刊登了吴非老师的《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他对 “奢谈有效”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非常值得学习。近几年,我们都在围绕着“高效”做文章,渐渐地,老师也在变化着,不敢多说话了,不太会说话了,以往的幽默、诗意、大气、细腻、智慧……难得一见了。这让我对课堂上老师失去的情趣感到惋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他们渴望得到的不是表面形式多样的训练、训练
期刊
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己对语文的认识,现将部分教学片段回顾如下:  一、 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一文,
期刊
初读课文,我们常常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学生字,读读课文,机械重复,教学必然缺少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常态的教学中怎样增添新的因素,以启动、刺激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求新,要告别毫无目的枯燥乏味的朗读方式,要在惯常性的读中求新——以新目标、新内容、新感受、新方式等为动力源,不断推进教学的进程,要让学生在目标引领,自主自动,收获提升的循环往复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下面以《李时珍
期刊
一天,徒弟说:“师傅,总听你的高年级课,这次给我们上一节中年级的吧,最好选一篇大家都上滥了的课文,我们想看看你会怎么设计。”我很喜欢徒弟这样的“点将”,他们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困难常能促我思考,师徒共同研究的场景总给我非常美好的享受。于是,我们选了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  这是篇童话,段落清晰、情节有趣、文字生动,是公开课的“宠儿”。最常见到的是老师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书,扮演小青蛙、小蟋
期刊
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机械重复实效性差,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获得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逐步形成。那么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牧场呢?  一、 从“接受”走向“自主”  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掌握知识的快慢也不一样。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