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北京清华大学西门两百米以外,有一个名为“水磨社区”的村子,这个曾经以水推磨、为皇家园林圆明园磨面粉的村子,因为近年来缺水严重,住在这里的人只能打井取水,变成了一座“打井村”。而到如今,即使是打井,也无法满足村子对水的需求了,一个月以来,打井村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水荒。
打井村以前是有水源的。上世纪70年代,这里地下水丰富,村民靠吃井水为生。过后几年,井水被检测为不合格后,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就为水磨社区接了管线,供应自来水,每月供水2500吨。因为条件不错,水磨社区迅速发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附近逐渐热闹起来,稍微富裕的村民,就将自己家的房子翻盖成三层小楼。2005年之后,以清华、北大、中关村为中心,开始出现大批打工者,这里的房子也成了大量打工者租住的地方。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水磨社区盖满了各种小楼,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挤住着一家人是常事,楼房与楼房之间只间隔一两米甚至一尺,成了“一线天”,抬脚便能跨过,有时连空调都无法安装。
“打井村”的水荒就与这人口的暴增不无关系。如今整个社区从南到北约有300米,从东到西约200米,却住着一万余人。尽管清华大学的供水量已远远超过了2500吨每月,但这些水已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了。更麻烦的是,以前清华每月还会来社区收水费,但因住户复杂难以征收,大部分都由居委会垫付。后来居委会没钱,清华收水费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据居民反映,不交水费后,用水量更大了,而供水则减少了很多。
于是,渐渐地,用水泵抽水、抢水就成了这里住户的常用方法。清华大学给社区架设的供水管道有一条主管道,从主管道引出很多小管道向四周居民供水,所以离管道远的居民很可能没水喝。为了抢水,这些居民就给自家的小管道加上水泵,增大水压,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水。
今年68岁,居住在水磨社区东街的张大爷,因为住在引水主管道的最远处,即使用水泵抽水,也是难上加难。他8月以来已经更换了两次水泵,“水抽不上来,泵就容易烧坏。”张大爷说。
“现在是白天一定没水,到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可能从水龙头流一点出来。”出生在水磨社区的张大爷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年的水荒。“我年纪大了用水也少,趁有水就拿个桶接着,一桶也能用好几天。没水?没水就不用了。”
然而,当家家户户都配备上水泵,用水问题又陷入了恶性循环,部分居民又重新开始打井,来解决生活用水。“一直以来村子里就有打井的传统,我知道的就有20多口井。”居民陆阿姨告诉记者。
“不打井能怎么办,总不能不用水吧。”居民李女士告诉《方圆》记者,自从7月清华大学放假导致供水进一步减少以来,打井的人就更多了。
“最近一个月,打井队都快连轴转了,每天路过都能听到咕噜咕噜的打井声音。”陆阿姨说,加上之前的,村里至少得有40多口井了吧,要是用水问题还不能解决,村里的井恐怕还会增多。
记者走进水磨中街的小道发现,几乎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口水井。井外部一般用水泥厚厚地砌住,从里面伸出一条黑色管子直接通到居民家里。“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家来偷水。”陆阿姨告诉记者,有些人家打好了水井,结果附近的人就悄没声息地过来偷水,长此以往,他们就想出了这一招。有的住户知道私自打井是违法的,又怕有人来强拆,就在水井外边搭一个小房子,掩人耳目。
在水磨中街的南端,一口水井刚刚完工,几个人正冒雨清理着井边的泥沙。“大概7月28日,家里的自来水开始变细,没想到第二天水就完全没有了。”负责打这口井的房东王先生介绍,“没水不能洗澡、洗衣服,甚至洗菜做饭都受到影响。就算我可以忍,家里的租客也忍不下去,要搬走的。”
于是,几天前,王先生和其他两户居民合伙凑了11万元,找来一个打井队打井。“这口井60米深,刚打出来时靠水泵抽,最开始出来的水是发黄的,但放几天之后,就清澈透明了。”王先生和附近居民看着管道里不断流出的地下水,十分欣喜。
据一些居民介绍,打一口井的费用从3万元到十几万不等,井越深费用就越高。打井队的工人则大多来自密云和昌平等地,“也谈不上什么打井资质,反正村里到处都有打井电话,随便选一个,商量好价格,他们拉着钻井设备就来了。更谈不上什么勘测、选址,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打。”居民吴先生告诉记者,“如果只是供一家人用水而打井,一般也就打个30米到50米深,花费3万元左右。”
虽然打井让居民有水可用,但也只是洗衣服、洗菜,这种水没人敢喝。“打出来的水看上去是干净,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浅层地下水水质到底咋样。”吴先生说,不过这总比没水强。
打井村里好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好死不如赖活。
打井村以前是有水源的。上世纪70年代,这里地下水丰富,村民靠吃井水为生。过后几年,井水被检测为不合格后,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就为水磨社区接了管线,供应自来水,每月供水2500吨。因为条件不错,水磨社区迅速发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附近逐渐热闹起来,稍微富裕的村民,就将自己家的房子翻盖成三层小楼。2005年之后,以清华、北大、中关村为中心,开始出现大批打工者,这里的房子也成了大量打工者租住的地方。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水磨社区盖满了各种小楼,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挤住着一家人是常事,楼房与楼房之间只间隔一两米甚至一尺,成了“一线天”,抬脚便能跨过,有时连空调都无法安装。
“打井村”的水荒就与这人口的暴增不无关系。如今整个社区从南到北约有300米,从东到西约200米,却住着一万余人。尽管清华大学的供水量已远远超过了2500吨每月,但这些水已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了。更麻烦的是,以前清华每月还会来社区收水费,但因住户复杂难以征收,大部分都由居委会垫付。后来居委会没钱,清华收水费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据居民反映,不交水费后,用水量更大了,而供水则减少了很多。
于是,渐渐地,用水泵抽水、抢水就成了这里住户的常用方法。清华大学给社区架设的供水管道有一条主管道,从主管道引出很多小管道向四周居民供水,所以离管道远的居民很可能没水喝。为了抢水,这些居民就给自家的小管道加上水泵,增大水压,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水。
今年68岁,居住在水磨社区东街的张大爷,因为住在引水主管道的最远处,即使用水泵抽水,也是难上加难。他8月以来已经更换了两次水泵,“水抽不上来,泵就容易烧坏。”张大爷说。
“现在是白天一定没水,到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可能从水龙头流一点出来。”出生在水磨社区的张大爷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年的水荒。“我年纪大了用水也少,趁有水就拿个桶接着,一桶也能用好几天。没水?没水就不用了。”
然而,当家家户户都配备上水泵,用水问题又陷入了恶性循环,部分居民又重新开始打井,来解决生活用水。“一直以来村子里就有打井的传统,我知道的就有20多口井。”居民陆阿姨告诉记者。
“不打井能怎么办,总不能不用水吧。”居民李女士告诉《方圆》记者,自从7月清华大学放假导致供水进一步减少以来,打井的人就更多了。
“最近一个月,打井队都快连轴转了,每天路过都能听到咕噜咕噜的打井声音。”陆阿姨说,加上之前的,村里至少得有40多口井了吧,要是用水问题还不能解决,村里的井恐怕还会增多。
记者走进水磨中街的小道发现,几乎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口水井。井外部一般用水泥厚厚地砌住,从里面伸出一条黑色管子直接通到居民家里。“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家来偷水。”陆阿姨告诉记者,有些人家打好了水井,结果附近的人就悄没声息地过来偷水,长此以往,他们就想出了这一招。有的住户知道私自打井是违法的,又怕有人来强拆,就在水井外边搭一个小房子,掩人耳目。
在水磨中街的南端,一口水井刚刚完工,几个人正冒雨清理着井边的泥沙。“大概7月28日,家里的自来水开始变细,没想到第二天水就完全没有了。”负责打这口井的房东王先生介绍,“没水不能洗澡、洗衣服,甚至洗菜做饭都受到影响。就算我可以忍,家里的租客也忍不下去,要搬走的。”
于是,几天前,王先生和其他两户居民合伙凑了11万元,找来一个打井队打井。“这口井60米深,刚打出来时靠水泵抽,最开始出来的水是发黄的,但放几天之后,就清澈透明了。”王先生和附近居民看着管道里不断流出的地下水,十分欣喜。
据一些居民介绍,打一口井的费用从3万元到十几万不等,井越深费用就越高。打井队的工人则大多来自密云和昌平等地,“也谈不上什么打井资质,反正村里到处都有打井电话,随便选一个,商量好价格,他们拉着钻井设备就来了。更谈不上什么勘测、选址,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打。”居民吴先生告诉记者,“如果只是供一家人用水而打井,一般也就打个30米到50米深,花费3万元左右。”
虽然打井让居民有水可用,但也只是洗衣服、洗菜,这种水没人敢喝。“打出来的水看上去是干净,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浅层地下水水质到底咋样。”吴先生说,不过这总比没水强。
打井村里好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好死不如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