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评价都是扬曹而抑鲁,认为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显得十足鄙陋而可笑。无论是从文本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结论都显得过于草率,曲解了人物形象的特征。笔者试图阐述对《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进行评价的合理方法,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庄公形象。
关键词:《曹刿论战》 鲁庄公 评价方法
《曹刿论战》是《左传》名篇,也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一直保留的文言文篇目。历来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对《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评价都是一边倒地扬曹抑鲁。 如:“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a“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b以上分别是老人教版和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本是具有相当政治才能、能统领全局、勇猛善战的一代有为之君鲁庄公,却被《教师教学用书》解读成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的平庸、愚蠢之辈。但“庄公之鄙”既不是文本说的,也不是史书记载的,曹刿也没有这么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曲解,归根到底还是评价人物的方法出了问题。
笔者认为,对庄公这样一位出现在文言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应依据文本如实评价,参照史实科学评价,把人物放在他成长的背景中去评价,并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可能避免望文生义,以偏概全,脱离评价的正确轨道。
一、 依据文本如实评价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与冰山类比,认为冰山在海面移动时显得足够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曹刿论战》采用史家笔法,以短短二百余字的篇幅重点刻画了曹刿作为军事指挥家的形象。正因为如此,让整个历史事件留下大量空白。如果说曹刿是露在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那么庄公就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对曹刿着墨多而对庄公着墨少,并不意味着庄公在这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所起的作用比曹刿要小。
文章一开始着“公将战”三字,此处留白包括:在大敌当前,国力兵力皆弱于对方的情况下,庄公无所畏惧,毅然决定迎战,一腔热血极大地鼓舞了鲁国上上下下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士气;庄公不甘屈辱,毫不犹豫地应战,奋起抗争,这份底气、豪气建立在为战争所做的一系列政治准备的基础之上;压倒投降派,积极备战,在财政、粮草、车马、武器装备、兵员征集、战阵编制等方面紧锣密鼓;诱敌深入,选定有利于反击的交战地点长勺,以利于痛击远到疲弊之师;征集良谋,求贤若渴,一介平民曹刿的“乃入见”,既写百姓在庄公治下主动参与国事,又写庄公调动起举国迎战的热情。
从战前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庄公为了增强国势,未雨绸缪,确实已做好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准备,并在这三问之中看到了曹刿的见识与才能,对曹刿做出可堪大用的判断,为战争敲定了谋士的关键人选。至于三答,恰是庄公具有政治才能的明证。他回答的第一、二点都是打胜仗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在鲁国还是在其他诸侯国,战争中最容易掉链条的往往就是贵族,他们位高权重,各怀私心,国难时只关心自己一家老小和金银细软者不在少数,所以庄公率先考虑到笼络贵族,在物质上与群臣分享,换来群臣与他勠力同心。祭祀神灵是封建统治者共同享有的精神模式,庄公将这种模式升级为虔诚的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两种重要品质:心怀敬畏与恪守诚信。安德义先生在《〈曹刿论战〉辨析补正——中学文言教材赏析》一文中对此有过精彩论述:“君王必须有敬畏心,要敬天法祖。敬天才会敬臣,才会分惠于人;敬天才会爱民,才会‘使民以时’;敬天才会敬事,才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操持国事。”敬畏、敬天、敬臣、爱民、敬事被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拥有了敬畏之心,就更容易在诚信方面对自己做出约束。君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能心怀敬畏并恪守诚信,以此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威信,提升感召力,同样是战争取胜的必备条件。庄公志在高远,见识已非同一般,对曹刿“小惠”“小信”的不大中听之言,倒能心平气和,宽容以待。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为何等气量与胸襟。
二人的三问三答立马一拍即合。庄公很快就摸清了曹刿的思路而与他对上了话,他本是有道之君,早已在施行仁政、取信于民上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征兵和民心向背都不成問题。国家有难时,人民总是最可靠的保家卫国的主力军,加之奴隶善于忍耐、顺从,此前几次征兵都很顺利。庄公应该是有自己的通盘考虑,才最后答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庄公的三句答语分别从笼络群臣、敬畏天神和取信于民的角度阐述了与齐国交战的有利条件,这三条都很重要,哪一条不具备都可能影响战争的走向和结局。因此,庄公三答恰恰树立起一位胸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形象,而《教师教学用书》以此三答把庄公归为没有政治远见的驽钝之辈,似乎不太符合逻辑。
曹刿所言“肉食者鄙”,当然并不是指庄公。“战前,鲁人曹刿认为‘肉食者’——即卿大夫鄙陋不通,不能远谋。”c曹刿对庄公有判断才来请见,他不可能不了解庄公的为人、能力以及平时的政绩,他认定庄公值得他辅助,否则他可能不会前来。而通过对话,曹刿对庄公做出进一步判断,认为庄公确实值得信赖,愿意跟随庄公亲临一线,上阵一搏。
“公与之乘”,此处留白包括:从与曹刿的谈话中,庄公也已判断出曹刿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谋士,他对于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思路清晰,直击要害,其见识超过了庄公身边的谋臣。于是庄公力排众议,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平民军事家曹刿来帮他谋划具体战事,为曹刿发挥军事才能提供了平台。
战中,文字跳跃较大,表面上似乎是曹刿代替庄公在指挥,其实曹刿只是在替庄公谋划,发令者仍然是庄公。“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率军在长勺迎战齐军。列阵既毕,庄公就要击鼓进攻,被曹刿阻止。待齐军三次击鼓,勇气已衰时,曹刿才请庄公击鼓进攻,于是鲁军一鼓作气,冲杀过去,大败齐军。”d庄公虽急于痛击敌军,但还是理智地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可见庄公大事有静气,不逞一时匹夫之勇。 “既克,公問其故”,此处留白:战时纵然不懂,却充分信任下属,全部采纳曹刿战术,用人不疑;举国欢庆胜利之时,追求真知,不懂就问,全然不怕暴露自己不懂战术的短板,显示出襟怀磊落、大智若愚的纯朴气质。
综上所述,在这场3万对30万的反侵略战争中,没有庄公秉持司法公正、取信于民、施惠于近臣的仁义之治,就没有鲁国打胜仗的政治基础;没有庄公敬畏天神的虔诚与迎战的决心以及亲自披挂上阵的英雄豪气,就没有鲁国君臣百姓同仇敌忾、拼死抵抗的斗志和士气;没有庄公知人善用、礼贤下士、全力配合与支持,就没有曹刿施展军事才能的平台;而没有庄公统筹安排、全面部署,提供一应后勤保障,曹刿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庄公已做好了战前的政治准备、物质准备、精神准备,甚至是以死相抗的准备,曹刿的正确谋划又使得以上各方面的力量更精准地发挥出来。曹刿固然在关键时刻显身手,为鲁国大获全胜立下汗马功劳,但这场战争打的是全方位的高度合作,环环紧扣,每一个环扣都不可或缺,因此,不能只强调曹刿这一方面而漠视其他方面的作用。
二、参照史实科学评价
撇开《曹刿论战》的文本不谈,历史上的庄公绝非等闲之辈。“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年),到桓公被杀时,年龄尚不足12岁。”e前694年即位,前662年病逝,活了44岁,在位32年。按出身,其父为鲁桓公,其母文姜为齐僖公女,齐襄公妹。父母均为王侯嫡系,均活跃在春秋政治舞台上。
“在隐公、桓公以及庄公在位这段时间里,鲁与各国交战中只有一次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直至齐桓公称霸前夕,鲁之国势仍不下齐。”f在庄公父亲桓公手上,鲁国综合国力与齐国相比已略显弱势,只是军事力量还保持在一定水准。庄公在位32年期间,正是齐国逐渐崛起称霸的时期,而庄公在齐国虎视眈眈之下仍保持了鲁国的综合国力,尤其在军事上还频频威慑到各诸侯国,逢十战胜八,这与庄公的政治军事能力密不可分。鲁国的国力走向衰微是在庄公去世之后。
来看看庄公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庄公五年,伐卫,武力支持卫惠公回国执政——这是《史记》上关于庄公武力征伐的最早记载,那年庄公才17岁。庄公九年,与齐国乾时之战:庄公武力护送公子纠返齐国争夺君位,整件事组织得十分周密,只是公子小白运气更好,抢先回国登上君位。庄公不肯罢休,继续向齐国进军,齐桓公出兵抵御,双方战于乾时,鲁败于齐。庄公十年,王正月,鲁败齐师于长勺。庄公十年春,鲁败齐后,当年六月又败宋,致使主动邀约宋挑衅鲁国的齐国只得灰溜溜撤兵。庄公十三年,因齐国疆域扩大,迫近鲁都,庄公深感威胁,于是与大夫曹沫在柯地与齐桓公盟会。曹沫武力劫持齐桓公,索要鲁被侵占的土地,盟誓后释放齐桓公。庄公十五年,庄公曾为摆脱齐国控制而有所动作,后,率军击退来犯的戎,一直追击到济水西岸。庄公二十六年,又亲率大军对戎进行了一次讨伐。庄公三十二年,临终前把控鲁国大局,按自己的心愿立孟女之子斑为君位继承人。
齐鲁相邻,两国的恩怨由来已久。长勺之战前,两国已多有交恶,主要是齐国欺侮鲁国。齐国对庄公而言有杀父之仇、淫母之恨。庄公武力插手齐国内政,试图扶持亲鲁的公子纠即位而未获成功,与齐国再结新怨。在愈益强大的齐国面前,庄公表现得不卑不亢,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他不像他父亲鲁桓公那么死板、窝囊,而像伯父鲁隐公那般精明强干,并且比伯父有谋略,有主见,不会随便被人牵着鼻子走。
庄公八年,鲁公子庆父请求攻打齐军,庄公回答说:“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g庄公心里自有一杆秤,国力不强时就励精图治,致力于修德以发展综合国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与齐国一决高下。从庄公八年到乾时之战,庄公一直努力在国内修明政治,增强国力,至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前夕,鲁国仍是按照庄公制定的这一基本国策在运行,所以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一雪国耻,也就不难理解了。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庄公仍不甘心位居其下,伺机改变不利处境,于是在庄公十七年趁郑国和遂国的遗民叛齐时,试图与莒国联合叛齐,两年后遭到齐国纠集宋、陈两国攻打鲁国西境。从此,庄公改变策略,放弃了与齐争衡的想法,开始讨好齐国,以保鲁国安宁。国力强的时候就对打,国力弱的时候就貌合神离,以待时机。国力悬殊变大时,就臣服以自保。齐鲁之争以齐桓公称霸诸侯,庄公屈服而收场。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政治远见,有理想抱负,敢于战斗,善于变通,不轻易服输的硬汉子庄公。
三、把人物放在他成长的背景中去评价
庄公,12岁继承君位,长勺之战时,他年仅22岁。长勺之战后,他继续当政22年,44岁病逝。在复杂的春秋斗争环境中,诸侯国君不能善终的多矣,仅从与庄公相邻的鲁国君主来看,前两任被杀,后两任被杀,只有庄公是病死的。“隐公摄位欲让而被弑,桓公入齐修好而遭杀……到庄公之时,国政总算稳定下来,30年间,国家无事,国力亦强。”h史料中所载两段鲁国之乱,其时间要么发生在庄公即位之前,要么发生在他去世之后。而他在位32年间却能政局稳定,百姓安宁,诸侯不敢小看。鲁史上著名的“庆父之难”是在庄公去世之后才爆发的,反过来证明庆父虽觊觎王位,残暴无道,却并不敢在庄公在世时轻举妄动。可见庄公在国内的威权。
庄公虽生于注重礼仪教化的鲁国王室,却在枕畔诸侯争雄的血腥故事中长大,其父其母其舅其妻其弟均给他带来灵魂深处无法抹去的伤痛。庄公的人生注定要在复杂中启幕,在复杂中展开,走完自己忍辱负重、艰难跋涉的一生。在其父首肯下,其伯父隐公摄位欲让而被弑,其父犯下篡逆之罪;后其父入齐修好而又被其舅齐襄王所杀;其母与其舅有着令当世之人难以启齿的不伦之情;其弟庆父私通其妻,与其弟叔牙互相勾结,对君位垂涎已久。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残酷的斗争历练中,庄公心智早已高于同龄人,十七岁时已在春秋政坛崭露头角。长勺之战时,他在众人的辅佐下已走过十年,虽年纪尚轻,但城府见识已深,战术上虽显稚嫩,但会凭着他的谦虚好学去长进。此后,在与诸侯的较量中,他戎马生涯,九死一生,各方面历练得更加成熟、厚重。 鲁国此前采用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鲁之常也”i。庄公临终前按自己的意愿立继承人,改写了在鲁国已延续14代的君位继承制。所谓“一继一及”,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轮班交替进行。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分成两派:叔牙与庆父同心,季友则站在庄公一边。庆父为人奸诈残忍,不讲仁义道德,且与庄公正妻哀姜有私情。季友为人正直,德才兼备,在亲情与忠诚之间选择了忠诚,坚定地站在维护鲁国社稷一边。庄公不愿把君位按鲁国惯例传给庆父,于是他不动声色,分别召见叔牙、季友,季友下去以后即毒死叔牙,铲除了庆父的主要帮凶。庄公死后,季友按庄公的意愿立公子斑为君。尽管庆父此后连杀斑和湣公两君,但季友终将庄公最后一个儿子公子申扶上君位,修成正果。申就是釐公,也有史料上称僖公,在位33年,也是鲁国历史上德才兼备,富有作为,广受民众爱戴的君主。 自庄公去世至鲁顷公亡国,鲁国君位又延续了19代,除定公是兄终弟及之外,其余的都是父死子继,而这种改变正是自庄公始。如果没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庄公是万难做到这一点的。
或许,《曹刿论战》缺一个课下注释,交代一下莊公时年22岁。这样,即使他那时真的显得无能,真的很“鄙”,这“鄙”也会大打折扣,毕竟人们会怜惜一位身世不幸的年轻君王,会宽厚地去看待他的缺点,等待他逐渐成长、成熟。也正因为君王年轻,才有曹刿这样的有大义有担当的有识之士在灾难来临时奋起护国护君。
四、 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就算《曹刿论战》中的庄公时年不是22岁,而是32岁、42岁,也不能就此断定他“鄙”。他最多也就是不懂战术罢了,这算不得什么,他能笼络各种各样的人才帮他去打仗,这就足够了。君王本不用事必躬亲。况文中庄公身上的优点那么多,还在乎他不会打仗这一点吗?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只盯着某一方面的不足,并去放大这个不足,而要多看优点,兼顾其他,从多个维度对人物做出综合评价。
从德行来看,“庄公长大以后注重修德,敬重其母”j。不仅注重修德,孝敬母亲,而且也注重修礼,善待手足。明知庆父品行不端而未铲除,是庄公遵循鲁礼,顾念亲情,只是,其仁义之心反为日后的鲁国埋下祸根。前面已分析过,庄公以仁治国,取信于民,心怀敬畏,秉持诚信,施惠于人,礼贤下士,为人亲和正派等,皆为美好德行。从人民关键时刻舍身护主也可反证庄公的德行。如庄公九年,即他21岁那年,“鲁齐战于乾时,结果鲁军战败,庄公丢弃所乘的战车,改乘轻车而逃,庄公的御者和车右为掩护庄公,打着庄公的旗帜将齐军引至小道,全被齐军俘虏”k。在庄公年幼即位和此后密集的征战生涯中,随从下属奋起护君的壮举远不止一次两次,从侧面也可看出庄公在人际交往方面以德治人的水平。
从能力来看,庄公有主见,有胆识,有判断,有慧眼。德才兼备的季友就一直受到他的重用,曹刿在长勺之战后也正式登上鲁国历史舞台,成为庄公身边的一员猛将。庄公八年,“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l。庄公没有听施伯的建议,而是将管仲押回齐国,留下一命,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步棋。他认为管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忍杀,当时的局势也不容许他杀管仲,那样会进一步惹恼齐国,引火上身。在管仲问题上,他做出了英明的决断。庄公十三年,齐鲁柯之会上,正是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的耍无赖之举,提醒桓公按盟约办事,终将侵占的鲁国领土归还给鲁国。在儿子斑与车夫荦的纷争中,庄公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m在这段史实中,庄公认为儿子斑鞭打与梁氏女说笑的车夫荦不太妥当,车夫荦力气大,鞭打他不如杀掉他,不杀恐留后患。斑心慈手软,没有听进庄公的意见,后来继承君位的斑果然被受庆父指使的荦所杀。
从情商来看,庄公一生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越过自身成长背景中的阴霾,克服心理上诸多不能两全的矛盾与阻碍,朴实地爱护母亲、弟弟、儿子,爱护国民,也爱护良将,对下属广施恩惠,每有战事,自己不居功,之后必论功行赏。“鲁庄公从一系列的过程中连做一系列的判断,‘会八方而取中’,的确不易。鲁庄公的功劳,显然在曹刿之上。”n庄公将长勺之战的首功记给曹刿,足见他对人才的珍惜,以及有着“功成何必在我”的超拔情怀。与人打交道时,他不拘小节,宽以待人,其气量格局,实乃王者应有之风范。更感人的是,庄公对结发之妻孟女宠爱了一辈子,临终前执意将君位传给孟女所生之子斑,可谓重情重义,相濡以沫,肝胆相照,这也是庄公生命中一份宝贵的温暖,格外令人感叹。
庄公这一形象给人的感觉如是亲切,有短板,更有弥足珍贵的优点,并积极用后天的努力去弥补欠缺。人无完人,或许正因为《曹刿论战》中庄公身上的不足与优势都如此真实,才使得他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可亲可敬。
五、结语
在对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有据可循,有章可依。文本、史料都是我们的评价依据。此外,还应看到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自身成长历程的发展变化,并从多个维度去进行综合评价,如此,我们的评价才可能尽量公允,还原历史人物的真面目。
a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b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页。
cdefghjk郭克煜、梁方健、陈东、杨朝明:《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第93页,第84页,第76页,第92页,第86页,第86页,第92页。
ilm〔西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03页,第503页,第503页。
n 安德义:《试论语文教材分析的思想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郭克煜,梁方健,陈东,杨朝明.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西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
[3] 叶圣陶,朱东润,吴功正等编撰.古文鉴赏辞典[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4] 安德义.试论语文教材分析的思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8).
作 者: 严容,文学学士,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关键词:《曹刿论战》 鲁庄公 评价方法
《曹刿论战》是《左传》名篇,也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一直保留的文言文篇目。历来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对《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评价都是一边倒地扬曹抑鲁。 如:“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a“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b以上分别是老人教版和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本是具有相当政治才能、能统领全局、勇猛善战的一代有为之君鲁庄公,却被《教师教学用书》解读成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的平庸、愚蠢之辈。但“庄公之鄙”既不是文本说的,也不是史书记载的,曹刿也没有这么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曲解,归根到底还是评价人物的方法出了问题。
笔者认为,对庄公这样一位出现在文言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应依据文本如实评价,参照史实科学评价,把人物放在他成长的背景中去评价,并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可能避免望文生义,以偏概全,脱离评价的正确轨道。
一、 依据文本如实评价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与冰山类比,认为冰山在海面移动时显得足够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曹刿论战》采用史家笔法,以短短二百余字的篇幅重点刻画了曹刿作为军事指挥家的形象。正因为如此,让整个历史事件留下大量空白。如果说曹刿是露在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那么庄公就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对曹刿着墨多而对庄公着墨少,并不意味着庄公在这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所起的作用比曹刿要小。
文章一开始着“公将战”三字,此处留白包括:在大敌当前,国力兵力皆弱于对方的情况下,庄公无所畏惧,毅然决定迎战,一腔热血极大地鼓舞了鲁国上上下下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士气;庄公不甘屈辱,毫不犹豫地应战,奋起抗争,这份底气、豪气建立在为战争所做的一系列政治准备的基础之上;压倒投降派,积极备战,在财政、粮草、车马、武器装备、兵员征集、战阵编制等方面紧锣密鼓;诱敌深入,选定有利于反击的交战地点长勺,以利于痛击远到疲弊之师;征集良谋,求贤若渴,一介平民曹刿的“乃入见”,既写百姓在庄公治下主动参与国事,又写庄公调动起举国迎战的热情。
从战前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庄公为了增强国势,未雨绸缪,确实已做好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准备,并在这三问之中看到了曹刿的见识与才能,对曹刿做出可堪大用的判断,为战争敲定了谋士的关键人选。至于三答,恰是庄公具有政治才能的明证。他回答的第一、二点都是打胜仗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在鲁国还是在其他诸侯国,战争中最容易掉链条的往往就是贵族,他们位高权重,各怀私心,国难时只关心自己一家老小和金银细软者不在少数,所以庄公率先考虑到笼络贵族,在物质上与群臣分享,换来群臣与他勠力同心。祭祀神灵是封建统治者共同享有的精神模式,庄公将这种模式升级为虔诚的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两种重要品质:心怀敬畏与恪守诚信。安德义先生在《〈曹刿论战〉辨析补正——中学文言教材赏析》一文中对此有过精彩论述:“君王必须有敬畏心,要敬天法祖。敬天才会敬臣,才会分惠于人;敬天才会爱民,才会‘使民以时’;敬天才会敬事,才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操持国事。”敬畏、敬天、敬臣、爱民、敬事被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拥有了敬畏之心,就更容易在诚信方面对自己做出约束。君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能心怀敬畏并恪守诚信,以此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威信,提升感召力,同样是战争取胜的必备条件。庄公志在高远,见识已非同一般,对曹刿“小惠”“小信”的不大中听之言,倒能心平气和,宽容以待。可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此为何等气量与胸襟。
二人的三问三答立马一拍即合。庄公很快就摸清了曹刿的思路而与他对上了话,他本是有道之君,早已在施行仁政、取信于民上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征兵和民心向背都不成問题。国家有难时,人民总是最可靠的保家卫国的主力军,加之奴隶善于忍耐、顺从,此前几次征兵都很顺利。庄公应该是有自己的通盘考虑,才最后答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庄公的三句答语分别从笼络群臣、敬畏天神和取信于民的角度阐述了与齐国交战的有利条件,这三条都很重要,哪一条不具备都可能影响战争的走向和结局。因此,庄公三答恰恰树立起一位胸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形象,而《教师教学用书》以此三答把庄公归为没有政治远见的驽钝之辈,似乎不太符合逻辑。
曹刿所言“肉食者鄙”,当然并不是指庄公。“战前,鲁人曹刿认为‘肉食者’——即卿大夫鄙陋不通,不能远谋。”c曹刿对庄公有判断才来请见,他不可能不了解庄公的为人、能力以及平时的政绩,他认定庄公值得他辅助,否则他可能不会前来。而通过对话,曹刿对庄公做出进一步判断,认为庄公确实值得信赖,愿意跟随庄公亲临一线,上阵一搏。
“公与之乘”,此处留白包括:从与曹刿的谈话中,庄公也已判断出曹刿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谋士,他对于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思路清晰,直击要害,其见识超过了庄公身边的谋臣。于是庄公力排众议,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平民军事家曹刿来帮他谋划具体战事,为曹刿发挥军事才能提供了平台。
战中,文字跳跃较大,表面上似乎是曹刿代替庄公在指挥,其实曹刿只是在替庄公谋划,发令者仍然是庄公。“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率军在长勺迎战齐军。列阵既毕,庄公就要击鼓进攻,被曹刿阻止。待齐军三次击鼓,勇气已衰时,曹刿才请庄公击鼓进攻,于是鲁军一鼓作气,冲杀过去,大败齐军。”d庄公虽急于痛击敌军,但还是理智地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可见庄公大事有静气,不逞一时匹夫之勇。 “既克,公問其故”,此处留白:战时纵然不懂,却充分信任下属,全部采纳曹刿战术,用人不疑;举国欢庆胜利之时,追求真知,不懂就问,全然不怕暴露自己不懂战术的短板,显示出襟怀磊落、大智若愚的纯朴气质。
综上所述,在这场3万对30万的反侵略战争中,没有庄公秉持司法公正、取信于民、施惠于近臣的仁义之治,就没有鲁国打胜仗的政治基础;没有庄公敬畏天神的虔诚与迎战的决心以及亲自披挂上阵的英雄豪气,就没有鲁国君臣百姓同仇敌忾、拼死抵抗的斗志和士气;没有庄公知人善用、礼贤下士、全力配合与支持,就没有曹刿施展军事才能的平台;而没有庄公统筹安排、全面部署,提供一应后勤保障,曹刿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庄公已做好了战前的政治准备、物质准备、精神准备,甚至是以死相抗的准备,曹刿的正确谋划又使得以上各方面的力量更精准地发挥出来。曹刿固然在关键时刻显身手,为鲁国大获全胜立下汗马功劳,但这场战争打的是全方位的高度合作,环环紧扣,每一个环扣都不可或缺,因此,不能只强调曹刿这一方面而漠视其他方面的作用。
二、参照史实科学评价
撇开《曹刿论战》的文本不谈,历史上的庄公绝非等闲之辈。“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年),到桓公被杀时,年龄尚不足12岁。”e前694年即位,前662年病逝,活了44岁,在位32年。按出身,其父为鲁桓公,其母文姜为齐僖公女,齐襄公妹。父母均为王侯嫡系,均活跃在春秋政治舞台上。
“在隐公、桓公以及庄公在位这段时间里,鲁与各国交战中只有一次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直至齐桓公称霸前夕,鲁之国势仍不下齐。”f在庄公父亲桓公手上,鲁国综合国力与齐国相比已略显弱势,只是军事力量还保持在一定水准。庄公在位32年期间,正是齐国逐渐崛起称霸的时期,而庄公在齐国虎视眈眈之下仍保持了鲁国的综合国力,尤其在军事上还频频威慑到各诸侯国,逢十战胜八,这与庄公的政治军事能力密不可分。鲁国的国力走向衰微是在庄公去世之后。
来看看庄公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庄公五年,伐卫,武力支持卫惠公回国执政——这是《史记》上关于庄公武力征伐的最早记载,那年庄公才17岁。庄公九年,与齐国乾时之战:庄公武力护送公子纠返齐国争夺君位,整件事组织得十分周密,只是公子小白运气更好,抢先回国登上君位。庄公不肯罢休,继续向齐国进军,齐桓公出兵抵御,双方战于乾时,鲁败于齐。庄公十年,王正月,鲁败齐师于长勺。庄公十年春,鲁败齐后,当年六月又败宋,致使主动邀约宋挑衅鲁国的齐国只得灰溜溜撤兵。庄公十三年,因齐国疆域扩大,迫近鲁都,庄公深感威胁,于是与大夫曹沫在柯地与齐桓公盟会。曹沫武力劫持齐桓公,索要鲁被侵占的土地,盟誓后释放齐桓公。庄公十五年,庄公曾为摆脱齐国控制而有所动作,后,率军击退来犯的戎,一直追击到济水西岸。庄公二十六年,又亲率大军对戎进行了一次讨伐。庄公三十二年,临终前把控鲁国大局,按自己的心愿立孟女之子斑为君位继承人。
齐鲁相邻,两国的恩怨由来已久。长勺之战前,两国已多有交恶,主要是齐国欺侮鲁国。齐国对庄公而言有杀父之仇、淫母之恨。庄公武力插手齐国内政,试图扶持亲鲁的公子纠即位而未获成功,与齐国再结新怨。在愈益强大的齐国面前,庄公表现得不卑不亢,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他不像他父亲鲁桓公那么死板、窝囊,而像伯父鲁隐公那般精明强干,并且比伯父有谋略,有主见,不会随便被人牵着鼻子走。
庄公八年,鲁公子庆父请求攻打齐军,庄公回答说:“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g庄公心里自有一杆秤,国力不强时就励精图治,致力于修德以发展综合国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与齐国一决高下。从庄公八年到乾时之战,庄公一直努力在国内修明政治,增强国力,至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前夕,鲁国仍是按照庄公制定的这一基本国策在运行,所以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一雪国耻,也就不难理解了。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庄公仍不甘心位居其下,伺机改变不利处境,于是在庄公十七年趁郑国和遂国的遗民叛齐时,试图与莒国联合叛齐,两年后遭到齐国纠集宋、陈两国攻打鲁国西境。从此,庄公改变策略,放弃了与齐争衡的想法,开始讨好齐国,以保鲁国安宁。国力强的时候就对打,国力弱的时候就貌合神离,以待时机。国力悬殊变大时,就臣服以自保。齐鲁之争以齐桓公称霸诸侯,庄公屈服而收场。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政治远见,有理想抱负,敢于战斗,善于变通,不轻易服输的硬汉子庄公。
三、把人物放在他成长的背景中去评价
庄公,12岁继承君位,长勺之战时,他年仅22岁。长勺之战后,他继续当政22年,44岁病逝。在复杂的春秋斗争环境中,诸侯国君不能善终的多矣,仅从与庄公相邻的鲁国君主来看,前两任被杀,后两任被杀,只有庄公是病死的。“隐公摄位欲让而被弑,桓公入齐修好而遭杀……到庄公之时,国政总算稳定下来,30年间,国家无事,国力亦强。”h史料中所载两段鲁国之乱,其时间要么发生在庄公即位之前,要么发生在他去世之后。而他在位32年间却能政局稳定,百姓安宁,诸侯不敢小看。鲁史上著名的“庆父之难”是在庄公去世之后才爆发的,反过来证明庆父虽觊觎王位,残暴无道,却并不敢在庄公在世时轻举妄动。可见庄公在国内的威权。
庄公虽生于注重礼仪教化的鲁国王室,却在枕畔诸侯争雄的血腥故事中长大,其父其母其舅其妻其弟均给他带来灵魂深处无法抹去的伤痛。庄公的人生注定要在复杂中启幕,在复杂中展开,走完自己忍辱负重、艰难跋涉的一生。在其父首肯下,其伯父隐公摄位欲让而被弑,其父犯下篡逆之罪;后其父入齐修好而又被其舅齐襄王所杀;其母与其舅有着令当世之人难以启齿的不伦之情;其弟庆父私通其妻,与其弟叔牙互相勾结,对君位垂涎已久。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残酷的斗争历练中,庄公心智早已高于同龄人,十七岁时已在春秋政坛崭露头角。长勺之战时,他在众人的辅佐下已走过十年,虽年纪尚轻,但城府见识已深,战术上虽显稚嫩,但会凭着他的谦虚好学去长进。此后,在与诸侯的较量中,他戎马生涯,九死一生,各方面历练得更加成熟、厚重。 鲁国此前采用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鲁之常也”i。庄公临终前按自己的意愿立继承人,改写了在鲁国已延续14代的君位继承制。所谓“一继一及”,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轮班交替进行。庄公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分成两派:叔牙与庆父同心,季友则站在庄公一边。庆父为人奸诈残忍,不讲仁义道德,且与庄公正妻哀姜有私情。季友为人正直,德才兼备,在亲情与忠诚之间选择了忠诚,坚定地站在维护鲁国社稷一边。庄公不愿把君位按鲁国惯例传给庆父,于是他不动声色,分别召见叔牙、季友,季友下去以后即毒死叔牙,铲除了庆父的主要帮凶。庄公死后,季友按庄公的意愿立公子斑为君。尽管庆父此后连杀斑和湣公两君,但季友终将庄公最后一个儿子公子申扶上君位,修成正果。申就是釐公,也有史料上称僖公,在位33年,也是鲁国历史上德才兼备,富有作为,广受民众爱戴的君主。 自庄公去世至鲁顷公亡国,鲁国君位又延续了19代,除定公是兄终弟及之外,其余的都是父死子继,而这种改变正是自庄公始。如果没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庄公是万难做到这一点的。
或许,《曹刿论战》缺一个课下注释,交代一下莊公时年22岁。这样,即使他那时真的显得无能,真的很“鄙”,这“鄙”也会大打折扣,毕竟人们会怜惜一位身世不幸的年轻君王,会宽厚地去看待他的缺点,等待他逐渐成长、成熟。也正因为君王年轻,才有曹刿这样的有大义有担当的有识之士在灾难来临时奋起护国护君。
四、 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就算《曹刿论战》中的庄公时年不是22岁,而是32岁、42岁,也不能就此断定他“鄙”。他最多也就是不懂战术罢了,这算不得什么,他能笼络各种各样的人才帮他去打仗,这就足够了。君王本不用事必躬亲。况文中庄公身上的优点那么多,还在乎他不会打仗这一点吗?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只盯着某一方面的不足,并去放大这个不足,而要多看优点,兼顾其他,从多个维度对人物做出综合评价。
从德行来看,“庄公长大以后注重修德,敬重其母”j。不仅注重修德,孝敬母亲,而且也注重修礼,善待手足。明知庆父品行不端而未铲除,是庄公遵循鲁礼,顾念亲情,只是,其仁义之心反为日后的鲁国埋下祸根。前面已分析过,庄公以仁治国,取信于民,心怀敬畏,秉持诚信,施惠于人,礼贤下士,为人亲和正派等,皆为美好德行。从人民关键时刻舍身护主也可反证庄公的德行。如庄公九年,即他21岁那年,“鲁齐战于乾时,结果鲁军战败,庄公丢弃所乘的战车,改乘轻车而逃,庄公的御者和车右为掩护庄公,打着庄公的旗帜将齐军引至小道,全被齐军俘虏”k。在庄公年幼即位和此后密集的征战生涯中,随从下属奋起护君的壮举远不止一次两次,从侧面也可看出庄公在人际交往方面以德治人的水平。
从能力来看,庄公有主见,有胆识,有判断,有慧眼。德才兼备的季友就一直受到他的重用,曹刿在长勺之战后也正式登上鲁国历史舞台,成为庄公身边的一员猛将。庄公八年,“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l。庄公没有听施伯的建议,而是将管仲押回齐国,留下一命,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步棋。他认为管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忍杀,当时的局势也不容许他杀管仲,那样会进一步惹恼齐国,引火上身。在管仲问题上,他做出了英明的决断。庄公十三年,齐鲁柯之会上,正是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的耍无赖之举,提醒桓公按盟约办事,终将侵占的鲁国领土归还给鲁国。在儿子斑与车夫荦的纷争中,庄公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m在这段史实中,庄公认为儿子斑鞭打与梁氏女说笑的车夫荦不太妥当,车夫荦力气大,鞭打他不如杀掉他,不杀恐留后患。斑心慈手软,没有听进庄公的意见,后来继承君位的斑果然被受庆父指使的荦所杀。
从情商来看,庄公一生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越过自身成长背景中的阴霾,克服心理上诸多不能两全的矛盾与阻碍,朴实地爱护母亲、弟弟、儿子,爱护国民,也爱护良将,对下属广施恩惠,每有战事,自己不居功,之后必论功行赏。“鲁庄公从一系列的过程中连做一系列的判断,‘会八方而取中’,的确不易。鲁庄公的功劳,显然在曹刿之上。”n庄公将长勺之战的首功记给曹刿,足见他对人才的珍惜,以及有着“功成何必在我”的超拔情怀。与人打交道时,他不拘小节,宽以待人,其气量格局,实乃王者应有之风范。更感人的是,庄公对结发之妻孟女宠爱了一辈子,临终前执意将君位传给孟女所生之子斑,可谓重情重义,相濡以沫,肝胆相照,这也是庄公生命中一份宝贵的温暖,格外令人感叹。
庄公这一形象给人的感觉如是亲切,有短板,更有弥足珍贵的优点,并积极用后天的努力去弥补欠缺。人无完人,或许正因为《曹刿论战》中庄公身上的不足与优势都如此真实,才使得他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可亲可敬。
五、结语
在对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有据可循,有章可依。文本、史料都是我们的评价依据。此外,还应看到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自身成长历程的发展变化,并从多个维度去进行综合评价,如此,我们的评价才可能尽量公允,还原历史人物的真面目。
a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b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页。
cdefghjk郭克煜、梁方健、陈东、杨朝明:《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第93页,第84页,第76页,第92页,第86页,第86页,第92页。
ilm〔西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03页,第503页,第503页。
n 安德义:《试论语文教材分析的思想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郭克煜,梁方健,陈东,杨朝明.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西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
[3] 叶圣陶,朱东润,吴功正等编撰.古文鉴赏辞典[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4] 安德义.试论语文教材分析的思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8).
作 者: 严容,文学学士,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