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普通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却存在“只要重视发展能力就是素质教育、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等很多误区,本文试图就普通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个人设想。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施教于法,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来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误区及对策
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地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走进中学课堂,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一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优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实现积极主动的发展,突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一、中学课堂中素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有些人认为,应试教育考知识,素质教育考能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只要使用多媒体,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手段,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但有些教育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就是启发式,就是素质教育,也有的教育者在使用网络、多媒体时方法不当,仅作为一种填鸭式的手段。
3、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有的教育者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这种以讲代练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高分低能”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4、课堂没能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班级授课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统一性,而学生的学习又是个体的内化迁移和感悟的过程,他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尖锐对立,又使因材施教原则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5、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
首先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其次是沟通方法单一,情感沟通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与表演。
二、中学课堂中素质教育教学的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能力,教师应该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施教于法、注重引导为主要课堂形式,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去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教育思想就是典型的例证。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贯彻到底。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作为中学课堂教学主要形式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学生参与互动,从而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也是解决中学课堂主要矛盾的需要。
3、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引导,启迪思维的开发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4、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把启迪思维、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养练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克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恶习。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激情,进发出积极的思维火花,坚决反对机械的简单重复的知识训练,坚决反对情感交流单向化、简单化,坚决反对过于频繁的造境与造势。
5、把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作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
课堂资源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若能把这些资源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寻求最大效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从而在课堂上产生共鸣。这样课堂上就会达到主体回归、心灵互动,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放,成为“善驾于物”的君子。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思想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得以实现的保证。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施教于法,注重引导,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误区及对策
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地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走进中学课堂,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一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优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实现积极主动的发展,突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一、中学课堂中素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1、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有些人认为,应试教育考知识,素质教育考能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只要使用多媒体,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手段,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但有些教育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就是启发式,就是素质教育,也有的教育者在使用网络、多媒体时方法不当,仅作为一种填鸭式的手段。
3、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有的教育者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这种以讲代练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高分低能”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4、课堂没能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班级授课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统一性,而学生的学习又是个体的内化迁移和感悟的过程,他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尖锐对立,又使因材施教原则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5、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
首先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其次是沟通方法单一,情感沟通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与表演。
二、中学课堂中素质教育教学的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能力,教师应该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施教于法、注重引导为主要课堂形式,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去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教育思想就是典型的例证。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贯彻到底。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作为中学课堂教学主要形式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学生参与互动,从而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也是解决中学课堂主要矛盾的需要。
3、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引导,启迪思维的开发和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4、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把启迪思维、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养练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克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恶习。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激情,进发出积极的思维火花,坚决反对机械的简单重复的知识训练,坚决反对情感交流单向化、简单化,坚决反对过于频繁的造境与造势。
5、把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作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
课堂资源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若能把这些资源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寻求最大效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从而在课堂上产生共鸣。这样课堂上就会达到主体回归、心灵互动,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放,成为“善驾于物”的君子。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思想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得以实现的保证。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施教于法,注重引导,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