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创造教育的重点一直是对精英的教 育,然而,日本在战后兴起的全民创新活动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在大、中型企业中对员工开展创造力开发的培训活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对技能型人员的创造能力的培训力度。自1988年以来,航天工业总公司对高级技师、班组骨干、青年技术骨一干实施了创造力开发的课程培训,累计培训人次几千人次。笔者在创造力开发的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针对技能型人员在日常生产中所表现的实用创造力特征,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指导创造力课程培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一、运用测试法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加培训的专业技能人员结构示图如下
技能型人才实用创造力特征如下:
(一)创造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表现出文化水平高(大专以上)创造力水平就一定高(创造力水平得分>85),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下)创造力水平低(创造力水平得分<45)的趋势。
(二)创造力水平与专业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专业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没有表现出各个专业间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从得到的调查结果中看到,无论机械、电子、焊接、装配还是其他专业都有不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成果,其水平与专业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创造能力平均分数为60分,整体表现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四)测评结果的反馈效应
教学中对于测评的结果解释不强调个体的差异,注重技能人员整体创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高于他们预计的效果得分,引起了培训对象的普遍的关注,其反馈效应表现在:
1、产生整体的荣誉感(情感体验);
2、关心测评结果的原因 (认知需求);
3、对培训课程引起兴趣,使培训对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针对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
(一)技能人员工作中的元素和职业特点
技能型人才的记忆元素大部分是将操作的情景、图纸、工件以模糊的图像记人右脑,其思维特征颇似一台录像机。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设计、构思的产生,表现出直接性、突发性、模糊性、难于用语言表达等特征,在推广运用成果过程中,文字、语言表达都是较为粗略的概括。形成了偏重右脑的思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右脑思维特征。针对技能人员这些特征,教学中重点介绍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注重运用右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认识程度。
(二)技能人员创新能力的表现
头脑中有对这些具有形象特征的图片信息进行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表现出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
(三)技能型人才运用右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优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许多个案中有突出表现。
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效应表现为:
1、积极的认同表现;
2、学习气氛热烈;
3、激发了创造动机,增强了创造的自信心;
4、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强。
三、依据技能人员不同的自我心理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人们心理存在不同的自我指导方式,与自我指导方式相对应的两种调节系统就是提升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用心理学的这个分类可以解释对培训课程态度的解释,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升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理想成就,具有提升调节点的人则比较追求较高的目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能够协调内部的需要,比较关心发展变化和理想的实现。提升调节点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参加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个体在生产实践中有职务发明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成果,他们对创造力开发培训的反馈的效果是积极的正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技能人员思维特点的培训后,他们反馈的效果更是热烈而积极的态度。这部分人占培训总数的30%。而防御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责任安全,可能有较低的奋斗目标,关注短期结果,心理目标的保持已获得的地位。受职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技能人员的防御调节点的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50%,这部分人对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持中性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采用激励方法(表扬),—承认、肯定技能人员创造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强调:
1、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
2、技能人才的创造力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有的个体工作中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力;企业发展仅仅有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实现。
3、各个各体都存在着创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培养和提高。
经过培训后。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在了解到自身的思维特点后,他们开始注意总结和培养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某些创造因素。虽然在培训中也存在对创造力开发课程有消极的反映,但是总体的反馈表现出针对技能人员的实用创造学,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员更多地产生积极发展的意向。
四、强调创造力开发是“大技术”的理念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要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教学中强调个体社会化进程与技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属于大技术的范畴。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时,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原有的传统型的技术工种就会逐渐消失,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也应运而生,或者原有的技术含量等级提高。都要求技能人员在掌握各种技术同时必须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技能人员的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大技术”。所谓大技术是能够把科学知识、原理、规律开发应用于实际,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它不仅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焊接技术是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创新技术等也都是技术。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三)创造力开发课程属于大技术的范畴,体现在培养技能人员专业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教育的实际效应表现在:
1、提高他们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2、提高他们使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能力,改进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
3、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经常在小组中运用激励原理在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他们根据市场机制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产品技术、性能、加工方法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有实际意义。
5、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表现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适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提供他们所需求的创造学理论和技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动机,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在实践中产生创造成果。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方法指导创造力开发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是很受技能人员欢迎的培训方式,也是促进创造力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运用测试法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加培训的专业技能人员结构示图如下
技能型人才实用创造力特征如下:
(一)创造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表现出文化水平高(大专以上)创造力水平就一定高(创造力水平得分>85),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下)创造力水平低(创造力水平得分<45)的趋势。
(二)创造力水平与专业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专业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没有表现出各个专业间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从得到的调查结果中看到,无论机械、电子、焊接、装配还是其他专业都有不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成果,其水平与专业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创造能力平均分数为60分,整体表现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四)测评结果的反馈效应
教学中对于测评的结果解释不强调个体的差异,注重技能人员整体创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高于他们预计的效果得分,引起了培训对象的普遍的关注,其反馈效应表现在:
1、产生整体的荣誉感(情感体验);
2、关心测评结果的原因 (认知需求);
3、对培训课程引起兴趣,使培训对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针对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
(一)技能人员工作中的元素和职业特点
技能型人才的记忆元素大部分是将操作的情景、图纸、工件以模糊的图像记人右脑,其思维特征颇似一台录像机。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设计、构思的产生,表现出直接性、突发性、模糊性、难于用语言表达等特征,在推广运用成果过程中,文字、语言表达都是较为粗略的概括。形成了偏重右脑的思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右脑思维特征。针对技能人员这些特征,教学中重点介绍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注重运用右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认识程度。
(二)技能人员创新能力的表现
头脑中有对这些具有形象特征的图片信息进行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表现出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
(三)技能型人才运用右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优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许多个案中有突出表现。
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效应表现为:
1、积极的认同表现;
2、学习气氛热烈;
3、激发了创造动机,增强了创造的自信心;
4、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强。
三、依据技能人员不同的自我心理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人们心理存在不同的自我指导方式,与自我指导方式相对应的两种调节系统就是提升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用心理学的这个分类可以解释对培训课程态度的解释,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升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理想成就,具有提升调节点的人则比较追求较高的目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能够协调内部的需要,比较关心发展变化和理想的实现。提升调节点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参加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个体在生产实践中有职务发明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成果,他们对创造力开发培训的反馈的效果是积极的正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技能人员思维特点的培训后,他们反馈的效果更是热烈而积极的态度。这部分人占培训总数的30%。而防御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责任安全,可能有较低的奋斗目标,关注短期结果,心理目标的保持已获得的地位。受职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技能人员的防御调节点的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50%,这部分人对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持中性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采用激励方法(表扬),—承认、肯定技能人员创造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强调:
1、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
2、技能人才的创造力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有的个体工作中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力;企业发展仅仅有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实现。
3、各个各体都存在着创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培养和提高。
经过培训后。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在了解到自身的思维特点后,他们开始注意总结和培养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某些创造因素。虽然在培训中也存在对创造力开发课程有消极的反映,但是总体的反馈表现出针对技能人员的实用创造学,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员更多地产生积极发展的意向。
四、强调创造力开发是“大技术”的理念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要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教学中强调个体社会化进程与技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属于大技术的范畴。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时,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原有的传统型的技术工种就会逐渐消失,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也应运而生,或者原有的技术含量等级提高。都要求技能人员在掌握各种技术同时必须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技能人员的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大技术”。所谓大技术是能够把科学知识、原理、规律开发应用于实际,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它不仅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焊接技术是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创新技术等也都是技术。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三)创造力开发课程属于大技术的范畴,体现在培养技能人员专业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教育的实际效应表现在:
1、提高他们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2、提高他们使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能力,改进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
3、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经常在小组中运用激励原理在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他们根据市场机制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产品技术、性能、加工方法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有实际意义。
5、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表现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适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提供他们所需求的创造学理论和技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动机,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在实践中产生创造成果。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方法指导创造力开发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是很受技能人员欢迎的培训方式,也是促进创造力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