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源作为纯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根基牢固,但通过对河源市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客家文化认同调查发现,中职生的客家物质文化认知度低、客家人身份认同模糊和客家文化践行意愿不强。据此利用SPSS21.0进行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河源中职生的客家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其中就业、兴趣是根本内因;家庭氛围不浓和客家文化时代性是主要外因;学校课程、社会宣传和外来文化是重要外因。整体上这些因素对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和客家文化践行意愿的影响大于物质文化认知。
  客家文化认同影响因素中职生一、问题的提出
  学者刘小枫在《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书的编序中指出:文化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指精神文化,亦即哲学、宗教、艺术所体现的某种精神意识;其二是指社会文化,即某一民族的历史中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结构、民俗习惯等。文化认同理论是20世界50年代初期由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的,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不断与当地原住民融合、演变和发展,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则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生活在纯客家地区的客家人应该会受到客家文化的感染而认同文化的存在与影响,然而,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客家传统文化似乎在学生群体中被忽略,致使客家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河源市社科联“十二五”课题《河源市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及教育研究》已对河源市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客家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分析得出河源市中职生的客家物质文化认知度低、客家身份认同模糊和客家文化践行意愿不强的结论,据此,本文进一步通过SPSS21.0进行因素的相关分析,分析客家物质文化、客家人身份认同及客家文化的践行意愿与兴趣、学业、就业、社会宣传、学校课程、家庭氛围、年龄、文化时代性、外来文化九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影响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的深层原因,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二、客家物质文化认知度低的因素分析
  客家物质文化包括谚语、节日风俗、客家菜、客家特产、客家名人、客家建筑、客家人品质等内容,由表1的相关系数可知:
  1.就业和家庭氛围是影响中职生客家物质文化认知的主要因素
  就业和家庭氛围与5项客家物质文化呈显著正相关,前者即对就业越有帮助,中职生就越了解客家物质文化,但是河源中职学校的学习模式是2 1,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外出实习(相当于就业),而中职生第三年外出实习的年龄段在17~1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期,过早地面对就业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同时,报读中职学校的大多是成绩不佳或家境贫寒的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学技术,早就业。在教育教学上,中职学校侧重与企业接轨的技术学习,提倡毕业即就业。在企业招聘中,企业以技术为硬性指标,对客家文化了解与否并无要求。因此,中职生在明确的就业目标基础上学习,容易忽略就业外的各类信息,客家文化就是其一。简而言之,客家文化的认知度与中职生就业不存在相互牵制的关系,也不能在就业上给中职生提供帮助。因此,学生对客家物质文化的认知较低,就业是一个强的内在因素,因此,如果要提升学生对客家物质文化的了解,从就业角度进行引导是重要途径。
  后者即是客家文化在家庭氛围中越浓,中职生对客家物质文化的认知越高。随着社会价值评价的多元化,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更倾向于要求子女读好书、学好技术、找好工作。目前,了解客家文化未能给学习成绩、找好工作带来实质具体的利益收获,家长在教育中并不会主动积极渗透客家文化教育,也不会强调:作为客家人,应该怎么做?其次“00后”的中职生个性强烈,与父母缺乏良性沟通,亲子关系紧张,存在明显的人际沟通障碍。家长难以在和睦的家庭氛围里对客家文化进行讲述和传承,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客家身份认同的模糊感。这说明家长对中职生的客家文化熏陶很重要,提升客家物质文化认知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需要提升家庭成员的物质文化认知,形成良好的客家文化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中职生。
  2.中职生的兴趣、学业、年龄以及社会宣传、学校课程是客家物质文化认知的次要影响因素
  由表1可知,中职生个人的兴趣、学业、年龄与各项物质文化的相关系不是很强,并且这三个因素都集中影响中职生对客家菜、客家特产的认知,而对其它物质文化的认知没有影响,这说明需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学业和年龄三个因素来拓宽他们对谚语、节日风俗、客家名人、客家建筑和客家人的品质的认知。另外,社会对客家物质文化的宣传和学校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对中职生的物质文化认知影响也不大,这说明客观的因素对学生的物质文化影响并不如主观因素,要提高中职生的客家物质文化的认知应该要转变中职生主观意识,让中职生主动了解客家物质文化。
  三、客家人身份认同模糊的因素分析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并在迁徙中形成了影响深远,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在调查中发现,中职生对客家身份认同模糊。
  1.家庭氛围和客家文化时代性是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表2可知,家庭氛围和客家文化时代性与4项客家人身份认同项目呈很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家庭客家文化氛围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客家人身份认同,如果家庭成员能够明确告诉中职生其身份就是客家人,并向中职生传播客家人的历史与精神等,那么中职生便会在意识上认可客家人,对客家人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中职生会认为客家文化过时或不合时宜,因此客家人的身份对其并不重要,这种主观性严重影响其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应该让中职生明确客家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特性与作用,并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反而客家人的优秀品质能够与时俱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与客家人崇宗敬祖、怀国爱乡、善为天下先、诚实守信具有共性。   2.兴趣、年龄和外来文化是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的次要影响因素
  由表2可知,中职生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4项客家人身份认同,兴趣是内因,由内因决定外因,这就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对客家人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年龄对地道的客家人、客家人身份很重要和愿意再次成为客家人呈显著相关,这说明年龄越大,越认同自己的客家人身份,但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年龄还小,对客家人身份的辩识途径或能力不足,因此造成中职生的身份认同模糊。同时,中职生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驳斥骂客家人的言行,即维护客家人形象。最后影响中职生身份认同模糊的是外来文化冲击,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渠道无孔不入地侵入中职生,本土的客家文化越显得过时,间接地造成了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模糊。中职生对客家人的身份认同模糊是一种族群危机,文化危机,若不及时让中职生明晰自己的客家人身份,那么将会对客家文化发扬与传承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3.社会宣传和学校课程对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的影响较小,但不可忽视
  由表2可知,社会宣传和学校课程与中职生客家人身份认同的4项相关性并不是特别强,但不可忽视,因为这两个因素起到间接影响作用。社会对客家人的宣传力度越大和学校开设的客家文化课程越多,那么中职生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了解就越深入,认同感就越强。因此,还是需要加强社会的宣传及学校有关课程的开设。
  四、中职生客家文化践行意愿不强的因素分析
  文化认同的第三个层面体现在行为选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河源中职生客家文化践行意愿并不强,当然,这与前面的客家物质文化和客家人身份认同存在一定的联系,对前两者的认同程度不高,在行为上的意愿也就更难了。由表3可知,整体上,践行意愿不强受到了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就业、年龄、兴趣,学校课程、客家文化的时代性、外来文化是践行意愿不强的主要因素。中职生是15~18岁的青少年,由于知识水平、就业功利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自认为年龄过小,在对客家文化认同和传承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调查中的另一项结果也表明这点:中级班、高级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的学生依次随着年龄增长对客家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意愿亦随之提升。
  五、小结
  客家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内涵,浓郁的风俗人情,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客家文化在年青一代中缺乏认同感,作为纯客家地区的河源中职生在客家文化认同上也同样存在误区和障碍。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得出的数据分析,认为当前影响包括河源在内的客家地区中职生可客家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即就业、兴趣是影响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的根本原因;家庭氛围不浓和客家文化时代性是影响中职生客家文化的主要外因。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深以客家先民在长期的迁徙中凝练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敬祖”的客家精神和“诚实守信、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骄傲和自豪。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互冲击,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在多重夹击下,逐渐被淡化或替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年青人对各种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低。这是值得整个社会尤其是社科工作者重视的社会问题和课题。本文的调查与分析旨在能引起更多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层面的重视,从而引导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践行。
  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客家地区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加深包括河源在内的中职生对客家文化认同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客家文化,更是通过客家文化传承培养爱乡爱国情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
  [2]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2007,(04).
  [4]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01):21-27.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会计学院数学课程现状,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学院的特色锥形人才培养为目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会计学院数学课程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微积分會使学生受益最大.该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层次分析法 判断矩阵 一致性检验  1引言  高职院校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只涉及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教学程序一般是先上
[摘要] 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学风建设 实践    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制约学生工作的主要矛盾。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学风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影
摘要:通过探讨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依据《爸爸,去哪儿》折射出来的当代中国父性教育缺位的主要表现,提出一系列有关父性教育回归的建议,呼吁广大爸爸们回归到家庭教育中来。  关键词:父性教育 儿童家庭教育 缺位 回归  一、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父性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主动承担、实施或提供具有父性角色特征的家庭教育活动。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
[摘要] 就高等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出发,在适应新时代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下,以学校和企业为主,联合与学科相关的行业协会,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构筑了“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多方共办校内实践基地,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合作打造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等,这有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四驱互动式 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 校企合作 
摘要:通过对“翻转课堂”理论的梳理和筛查,提出改变现行僵化枯燥的综英课堂现状,构建别具一格的课堂内外反转和师生角色反转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新式学习模型。研究认为,该模式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提升学习主动性、效率性和愉悦感,并能充分培养协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翻转课堂 反转教学 师生角色 主动性 协作  在过去的三年间,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一种号称开拓教学新思路的新式教学
黑人文学,一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关于探讨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中黑人寻找自我身份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小岛》作為英国牙买加裔女作家安德莉亚·利维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不仅探讨了黑人的梦想幻灭与重构,更是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了英国白人在二战及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挣扎。以身份认同理论为依据,研究这部小说中白人的身份崩塌与重建。  一、《小岛》作者及作品介绍  安德莉亚·利维是生于英国的第二代牙买加移民,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农民纷纷涌向城市谋生,农民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伴随出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且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受教育权平等性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对于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关注度极高。可是近年来,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起,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携家人一同前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子女的教
高校二级学院的经费来源于学校下拨经费和学院自主创收,以往二级学院从学校获得的经费主要是由师资队伍人员数来确定,这种模式并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从上海大学采用的绩效拨款模式为例,提出绩效拨款模式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并初步探索学院面对学校采用绩效拨款下拨经费这一模式如何进行二级财务管理。  绩效拨款模式二级学院财务管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校的二级学院规模逐步扩大,二级学院教育需求的增长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小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小学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能力我们将语言表达学习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我们仍然是依照课程标准,仍然是本着教师可操作的
在小学阶段,如何通过班主任的工作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当今小学班主任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执教经验,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问题学生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然而“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本性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进学生的内心。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