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人文学,一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关于探讨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中黑人寻找自我身份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小岛》作為英国牙买加裔女作家安德莉亚·利维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不仅探讨了黑人的梦想幻灭与重构,更是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了英国白人在二战及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挣扎。以身份认同理论为依据,研究这部小说中白人的身份崩塌与重建。
一、《小岛》作者及作品介绍
安德莉亚·利维是生于英国的第二代牙买加移民,她的父母在二战结束后乘坐著名的“帝国汹涌”号船来到英国,开始了艰难的第一代移民生涯。当时的英国种族歧视虽然没有美国那般尖锐,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利维父母的正常生存。他们不得不从事低下的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本。利维也同样是在一种较为自我混淆的环境下长大,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种的英国人,接受着英式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她身边人对她一种隔离和不同认知,使得利维开始学习或者接受自己作为牙买加后裔所必须的文化和身份。当发现在英国少有关于牙买加移民的小说时,利维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她运用自己及父母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经历,写出了很多客观且优秀的小说。
《屋内灯火通明》(Every Light in the House Burnin’,1994)是利维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为寻求更好机会”而来到英国的牙买加人雅各布的艰难生活及其女儿找寻自己所失去的文化的经历。《从未远离》(Never Far from Nowhere,1996)从两个牙买加裔双胞胎姐妹说起,薇薇安由于肤色相对较浅,生活也因此很是轻松自在,而妹妹奥利弗却因为明显的肤色差异而遭到歧视,只能经受着暗淡的生活。利维也从中探讨了在英国社会中肤色所带来的不公正待遇。《柠檬果》(Fruit of the Lemon,1999)是利维首次拜访牙买加后写下的小说,回到自己父母所生养的地方,也给了利维在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上一些冲击,这部小说也可以被看做是她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转述。在《长歌》(The Long Song,2010)这部小说中,利维则直接把背景放在了牙买加,展现了在当时奴隶制社会中那些黑人奴隶的辛劳经历。总体来说,利维都是在以自己的特有身份来创作小说,每一部都有历史依据和人生经验,而每一部也都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但利维的写作并没有只局限于描写黑人的痛苦和艰难,作为第二代移民,她对于英国本土人所遭受的不可避免的冲击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都把这种看似无关于她的感受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正如在《小岛》中,不仅有对两位黑人主人公经历的描述,更有两位白人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利维客观地创作出一个相对开明的白人女性形象——奎妮,和一个代表着当时大多数英国人思维的保守固执白人男性形象——伯纳德。本论文也试图以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这两位白人形象的身份重建过程,以此来说明,二战及移民给英国本土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身份认同理论简介
身份认同,可以说是当今文学及文化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得益于世界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和古法语,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最早提出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身份”。而在当前的研究领域内,“identity”既可以被解释为“身份”,即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具有的关于性别、民族、历史等的共同认知,也可被理解为“认同”,即寻求或者达到这一“身份”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一种自人类开始大规模交流后就出现的文化现象,但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是随着后殖民类型的小说发展而崛起的。“文学批评中的身份认同,将文学、文化、历史、语言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将经典与通俗、高雅与大众、大众与批评家等问题纳入批评视野。”(陶家俊,2004)所以,如果把这一概念引进文学批评中,就必须要与文本的文化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去分析一部作品。身份认同在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整体认同观。当主体处于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时,总是会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由于旧的身份观遭到冲击,就需要主体去接受和理解新的情境,以此来达到自身与新社会文化的统一,找到新的自我身份认同。所以,不管是基于文化交流或者是文学批评,身份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理论,而《小岛》这部关于二战后不同种族在英国生活经历的小说,也正可以从身份认同出发,来分析身份的幻灭与重建。
三、《小岛》中白人的身份认同变化
1.奎妮——好奇之后的妥协
英国女人奎妮是整部书中白人社会的一个另类代表,在童年时代,她跟随自己的家人去参观了大英帝国博览会,也正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她接触了或者被迫接触了黑人,相对与其他白人对于黑人的厌恶,奎妮反而认为许多黑人是很有礼貌的群体,并没有人们所宣扬的那般不堪。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的过程中,奎妮接受黑人士兵的求助甚至与其发生关系的原因。对于黑人的身份认识,奎妮开始总是以一种宽容和好奇的心态来对待。“身份认同是关于成为什么的问题,而非是什么,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是历史、文化和权力的长久‘嬉戏’。”所以,从这个理论角度来说,奎妮的身份认同思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和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新的身份观。
当她选择生下那个黑白混血儿的时候,也是奎妮面对现实的开始。考虑到当时英国社会种族主义的肆虐,奎妮不得不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牙买加移民来抚养。“他难道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白人不能抚养一个黑孩子?我觉得憋气。我从未料到,伯纳德会质疑如此一清二楚的事实。”奎妮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原本存在的种族歧视事实,所以她恳求别人带走自己的孩子,只为他能够和“他自己一类的人”在一起。这是奎妮作为白人,放弃她原本宽容的认同观念,屈从于英国主流社会认同的表现,也是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个变迁历程。
2.伯纳德——厌恶之后的理解
相对于自己的妻子奎妮,伯纳德的行为方式代表了英国绝大部分人群对于黑人的偏见态度。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伯纳德本身就带有这个阶级所特有的狭隘的价值观。他们利己、尖锐,不能容纳任何低于他们等级的事物。特别是在伯纳德从印度服役回到英国后,由于当时的环境与他本身所认定的身份认同观念完全相悖,导致他极力地想要改变已经无法改变的一切。他骂那些牙买加房客是“黑鬼”,整天想着如何把这些人赶出自己的街区。“打仗就是为了人们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同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英国是英国人的,西印度群岛是那些黑人的……那些四处游荡的黑鬼除了找麻烦,没别的用处。”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起始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流變性,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稳定性。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价值变迁的情境下,伯纳德也不得不遵从社会的潮流,承认黑人的存在已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与奎妮相反,他并不希望奎妮的混血婴儿被带走,伯纳德甚至已经想好了怎样去面对他人的质疑。当书中牙买加人吉尔伯特最后对他说出白皮肤只是让他成为白人,在等级上没有高低之分时,尽管伯纳德嘴上依旧不承认,但在心里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个多样化的社会给他带来的改变,他学着去认同黑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在另一方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利维在结尾处虽然并没有直接说明,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改变与重塑的希望。
四、结语
身份认同的变化,要从认识社会的变化与差别开始,只有真正理解了新的环境,才能承认自身认同的不足,并结合社会文化改变这种不足,进而寻求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观念。《小岛》作为一部讲述移民生活经历的优秀小说,利维在其中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来描述本土人民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变化,使得读者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移民潮流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客观的描述、细腻的分析,以及各个主要角色的不同思维模式的展现,都说明这部小说是研究身份认同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Hall,S.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J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
[2 ]安德烈娅·利维.小岛 [M ].林燕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102-106.
[4 ]生安锋.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 [J ].外国文学,2002,(6):56-61.
[5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 [J ].外国文学,2004,(3):37-44.
[6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 [J ].南京社会科学,2007,(2):83-88.
一、《小岛》作者及作品介绍
安德莉亚·利维是生于英国的第二代牙买加移民,她的父母在二战结束后乘坐著名的“帝国汹涌”号船来到英国,开始了艰难的第一代移民生涯。当时的英国种族歧视虽然没有美国那般尖锐,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利维父母的正常生存。他们不得不从事低下的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本。利维也同样是在一种较为自我混淆的环境下长大,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种的英国人,接受着英式的文化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她身边人对她一种隔离和不同认知,使得利维开始学习或者接受自己作为牙买加后裔所必须的文化和身份。当发现在英国少有关于牙买加移民的小说时,利维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她运用自己及父母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经历,写出了很多客观且优秀的小说。
《屋内灯火通明》(Every Light in the House Burnin’,1994)是利维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为寻求更好机会”而来到英国的牙买加人雅各布的艰难生活及其女儿找寻自己所失去的文化的经历。《从未远离》(Never Far from Nowhere,1996)从两个牙买加裔双胞胎姐妹说起,薇薇安由于肤色相对较浅,生活也因此很是轻松自在,而妹妹奥利弗却因为明显的肤色差异而遭到歧视,只能经受着暗淡的生活。利维也从中探讨了在英国社会中肤色所带来的不公正待遇。《柠檬果》(Fruit of the Lemon,1999)是利维首次拜访牙买加后写下的小说,回到自己父母所生养的地方,也给了利维在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上一些冲击,这部小说也可以被看做是她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转述。在《长歌》(The Long Song,2010)这部小说中,利维则直接把背景放在了牙买加,展现了在当时奴隶制社会中那些黑人奴隶的辛劳经历。总体来说,利维都是在以自己的特有身份来创作小说,每一部都有历史依据和人生经验,而每一部也都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但利维的写作并没有只局限于描写黑人的痛苦和艰难,作为第二代移民,她对于英国本土人所遭受的不可避免的冲击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都把这种看似无关于她的感受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正如在《小岛》中,不仅有对两位黑人主人公经历的描述,更有两位白人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利维客观地创作出一个相对开明的白人女性形象——奎妮,和一个代表着当时大多数英国人思维的保守固执白人男性形象——伯纳德。本论文也试图以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这两位白人形象的身份重建过程,以此来说明,二战及移民给英国本土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身份认同理论简介
身份认同,可以说是当今文学及文化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得益于世界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和古法语,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最早提出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身份”。而在当前的研究领域内,“identity”既可以被解释为“身份”,即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具有的关于性别、民族、历史等的共同认知,也可被理解为“认同”,即寻求或者达到这一“身份”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一种自人类开始大规模交流后就出现的文化现象,但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是随着后殖民类型的小说发展而崛起的。“文学批评中的身份认同,将文学、文化、历史、语言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将经典与通俗、高雅与大众、大众与批评家等问题纳入批评视野。”(陶家俊,2004)所以,如果把这一概念引进文学批评中,就必须要与文本的文化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去分析一部作品。身份认同在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整体认同观。当主体处于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时,总是会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由于旧的身份观遭到冲击,就需要主体去接受和理解新的情境,以此来达到自身与新社会文化的统一,找到新的自我身份认同。所以,不管是基于文化交流或者是文学批评,身份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理论,而《小岛》这部关于二战后不同种族在英国生活经历的小说,也正可以从身份认同出发,来分析身份的幻灭与重建。
三、《小岛》中白人的身份认同变化
1.奎妮——好奇之后的妥协
英国女人奎妮是整部书中白人社会的一个另类代表,在童年时代,她跟随自己的家人去参观了大英帝国博览会,也正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她接触了或者被迫接触了黑人,相对与其他白人对于黑人的厌恶,奎妮反而认为许多黑人是很有礼貌的群体,并没有人们所宣扬的那般不堪。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的过程中,奎妮接受黑人士兵的求助甚至与其发生关系的原因。对于黑人的身份认识,奎妮开始总是以一种宽容和好奇的心态来对待。“身份认同是关于成为什么的问题,而非是什么,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它是历史、文化和权力的长久‘嬉戏’。”所以,从这个理论角度来说,奎妮的身份认同思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和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新的身份观。
当她选择生下那个黑白混血儿的时候,也是奎妮面对现实的开始。考虑到当时英国社会种族主义的肆虐,奎妮不得不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牙买加移民来抚养。“他难道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白人不能抚养一个黑孩子?我觉得憋气。我从未料到,伯纳德会质疑如此一清二楚的事实。”奎妮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原本存在的种族歧视事实,所以她恳求别人带走自己的孩子,只为他能够和“他自己一类的人”在一起。这是奎妮作为白人,放弃她原本宽容的认同观念,屈从于英国主流社会认同的表现,也是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个变迁历程。
2.伯纳德——厌恶之后的理解
相对于自己的妻子奎妮,伯纳德的行为方式代表了英国绝大部分人群对于黑人的偏见态度。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伯纳德本身就带有这个阶级所特有的狭隘的价值观。他们利己、尖锐,不能容纳任何低于他们等级的事物。特别是在伯纳德从印度服役回到英国后,由于当时的环境与他本身所认定的身份认同观念完全相悖,导致他极力地想要改变已经无法改变的一切。他骂那些牙买加房客是“黑鬼”,整天想着如何把这些人赶出自己的街区。“打仗就是为了人们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同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英国是英国人的,西印度群岛是那些黑人的……那些四处游荡的黑鬼除了找麻烦,没别的用处。” “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起始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流變性,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稳定性。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价值变迁的情境下,伯纳德也不得不遵从社会的潮流,承认黑人的存在已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与奎妮相反,他并不希望奎妮的混血婴儿被带走,伯纳德甚至已经想好了怎样去面对他人的质疑。当书中牙买加人吉尔伯特最后对他说出白皮肤只是让他成为白人,在等级上没有高低之分时,尽管伯纳德嘴上依旧不承认,但在心里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个多样化的社会给他带来的改变,他学着去认同黑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在另一方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利维在结尾处虽然并没有直接说明,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改变与重塑的希望。
四、结语
身份认同的变化,要从认识社会的变化与差别开始,只有真正理解了新的环境,才能承认自身认同的不足,并结合社会文化改变这种不足,进而寻求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观念。《小岛》作为一部讲述移民生活经历的优秀小说,利维在其中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来描述本土人民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变化,使得读者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移民潮流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客观的描述、细腻的分析,以及各个主要角色的不同思维模式的展现,都说明这部小说是研究身份认同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Hall,S.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J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
[2 ]安德烈娅·利维.小岛 [M ].林燕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102-106.
[4 ]生安锋.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 [J ].外国文学,2002,(6):56-61.
[5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 [J ].外国文学,2004,(3):37-44.
[6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 ]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 [J ].南京社会科学,2007,(2):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