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养育成本的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来源 :西北人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育成本日益成为低生育时代育龄群体生育决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梳理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养育成本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家庭养育成本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并形成了研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结论可靠的系列成果,相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西方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对养育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测量;二是利用全国性或地方性调查数据,对养育成本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三是从个体、国家和社会层面分别讨论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及行为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10号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岗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举办题为《汪曾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讲座,探讨汪曾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关系。本次讲座是西南大学中国新诗所与西南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吕进诗学讲坛•文学院名师讲坛”系列,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主持讲座,新诗所向天渊教授、邱雪松教授、魏巍副教授,文学院张武军教授、曾利君教授、新传学院秦红雨副教授等,以及新诗所、文学院和其他院系同学参与。
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互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GMM估计方法和门槛回归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至2018年多数省市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已建立初步耦合机制。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伴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弱—强—弱”特征
近年来,我国性别比持续偏高,给家庭经济决策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从子女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考察子女性别如何影响家庭储蓄及资产选择行为。基于2015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男孩家庭储蓄率显著高于女孩家庭。替换关键变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等稳健性检验支持上述结论。异质性分析显示,子女性别对子女年龄处于16~25岁的家庭、东部地区家庭、城镇家庭及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子女性别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节俭效应”实现,男孩家庭倾向于减少享受型消费支出
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分析疫情下的农民工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对稳定就业、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2省份农民工失业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疫情因素对农民工失业的影响,并通过Probit模型、替换自变量法以及分样本回归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疫情冲击下农民工的失业率较2018年提高了1.48%;(2)疫情的传播性和破坏性对农民工失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疫情对农民工失业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人力资本、流动特征、社会保障
为拓展平口虎钳的夹紧功能,设计了一种用于加工中心上的新型夹紧装置─反撑式组合装置。其结构特点是不改变机床原有虎钳的结构,通过增加一个固定反撑件和一个活动反撑件,实现了普通虎钳对中空类箱体零件夹紧、松开的功能以及定位功能。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人口科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该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经济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窗口,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及相关对策。
《西北人口》是我国创办最早、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人口学核心期刊,是甘肃省高校优秀学术期刊。《西北人口》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发表新观点、发掘新课题、发布新信息、提供新知识。本刊着力务实、力避空论,提倡有创见性地探讨我国当前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力求反映和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期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真正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我国人口科学的深入发展与繁荣服务。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失能对主观福利的影响、评估失能的福利损失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健康老龄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指数作为主观福利的衡量指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失能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失能老年人和健全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存在显著差别,失能解释抑郁指数差异的相对贡献率高达31.87%,失能解释生活满意度差异的相对贡献率为10.05%;基于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表明,失能对老年人的主观
文章主要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视角,在理论上阐明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技能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与中、高技能劳动力之间均呈现“U”型关系。因此,人口老龄化初期没有引致劳动力就业极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升级了劳动力技能结构。进一步,文章实证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升级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机制。此外,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