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式,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卷考试是政治学科中招备考的热点问题,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面对这一形式,在初中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成为摆在我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为此我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我过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本上,从而形成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考试卷上搬条条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核心的位置上。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政治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寓理于例,激活学生
所谓“理”即道理,就是思想政治课中讲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谓“例”即感性材料。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这说明“理”与“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仅靠就理论讲理论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必须凭借事实,挑选古今中外的典型的历史事件和科技成果,含义深刻的寓言和革命故事作为依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由事入理,以事论理,将所要阐述的理论观点寓于所举事例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运用事例时,即要真实,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将社会发展中的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又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殿堂。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需要到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通过思维才可以解疑,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思维活动的展开,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源泉,而学习兴趣又是启迪思维的前提。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使思维活跃起来,就会有所创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一)开设热点评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加教学活动的“主角”。由学生自己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热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热点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评说,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指导学生读书,培养思维能力
读书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辩论、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辩论、小品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和能力的舞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将知行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为此我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把我过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被束缚在课本上,从而形成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考试卷上搬条条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核心的位置上。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些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政治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寓理于例,激活学生
所谓“理”即道理,就是思想政治课中讲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谓“例”即感性材料。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这说明“理”与“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仅靠就理论讲理论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必须凭借事实,挑选古今中外的典型的历史事件和科技成果,含义深刻的寓言和革命故事作为依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由事入理,以事论理,将所要阐述的理论观点寓于所举事例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运用事例时,即要真实,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将社会发展中的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又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寻求知识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殿堂。
(二)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需要到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通过思维才可以解疑,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思维活动的展开,是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源泉,而学习兴趣又是启迪思维的前提。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使思维活跃起来,就会有所创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一)开设热点评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情景,让学生在宽松、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加教学活动的“主角”。由学生自己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热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热点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评说,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指导学生读书,培养思维能力
读书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辩论、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入政治课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辩论、小品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能和能力的舞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将知行统一起来,完成教学目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