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案分析:
在许多贫困村,种粮只能解决温饱,村民无力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用于增收的养殖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提案建议:
1、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的力度,不求村庄数量,只求实际扶贫效果,切实加大资金额度。例如,北方粮食主产区的一个平原村庄,应该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资金200万元以上,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工资足额发放。
2010年2月,春节刚过,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大徐庄村,豫东平原的一个普通村庄,粮食主产区。大徐庄村由大徐庄和康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共276户人家,人口1182,总面积1693亩,总耕地面积近1000亩。
大徐庄村一直都是国家级贫困村,多年来,半工半耕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模式,但是,他们依然贫困。村里有20多户贫困户,大多由于疾病、残疾或者生活重大变故而导致贫困,在这些贫困户里,或劳力不足,或根本没有劳动能力,于是,他们只能困守在土地上,靠低保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村委会没有集体收入。
种粮只能温饱,赚钱还得打工
在大徐庄,有近20个小的建筑包工头,他们每年收入7、8万到十几万元,属于村里的富人;10多户从事农用车运输的,每年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还有的在家里从事鬃刷加工和养殖业;完全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大约有40多户,他们是村里的穷人。因为仅是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月收入,就能顶上在地里务农一年的收入。
这里种地的村民,一年两季庄稼的收入算下来,一亩地也到不了1000元,现在人均近1亩耕地,按户均4口人算,一家收入不到4000元,也就只能满足温饱。虽然国家在稳定并逐步地提高粮食价格,并给每户农民发放粮食综合直补等补贴,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涨,种地的收入只能说是稳定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而事实上,大徐庄村民所种的粮食几乎很少出售,一般都自家用了。所以,种粮的意义对于大徐庄的农民来说,只是解决温饱所需,而要想盖房子、办其它事情,还需要外出打工挣钱。
现在,村里十七、八岁到50岁之间的劳动力,几乎都在外面打工,每年耕种和收获时节,以及春节,他们才能回来。今年2月,元宵节还没有过,许多年轻的村民已经扛包离开家出外打工了。
25岁以下的村民,他们多在外省打工,南下到江西、广东或北上到北京。他们在城里多数都没有任何社会关系,通常是和本村的三、五个人一起出去打工,甚至还在同一家工厂,落下脚之后,再介绍本村的人出去。这些人的外出时间比在本省打工者更长,大多数在春节才回家,有的甚至春节也不回家。每月的工资一般在1500到2000元之间,虽然在村里人看来已经属于高工资,但他们的花销也很大。
25岁以上的村民,大多已经成家,且有了小孩,虽然单独立户,但因为要赡养父母,他们大多数选择在本省甚至本县打工。由于村里有很多小包工头,很多人也跟着这些包工头到工地上做工。2009年,当地工地上的工价是大工一天70元,小工一天50元,比2008年平均上涨了10元。
50岁以上的则多数在村里务农。除了种地,他们也养猪,村里有十几家养猪专业户,养的最多的规模达到了200头。
贫穷但追求体面的农户生活
大徐庄自然村村民陆香兰的家,院子外面的水泥路边,堆着和房子一样高的废品,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了,开着两辆农用车收废品。走进院子,是一排猪圈,去年,他和老伴养了50头猪,是村里中等规模左右的养殖户,全靠他和老伴两个人饲养,同时,他们老俩口还负责种着自己和两个儿子家的承包地。
他们屋里的正中堆着大麻包装的玉米,几乎没有多少腾脚的地方。他们的灶台用的沼气,是花了近2000元安装起来的,正在等待县农业局来验收,验收后,可以获得1200元的补贴。用上沼气后,他们不但每年可以节约近1000元的燃料开支,也改善了环境。对此,陆大娘很满意,连说党的政策好。
问起养猪的收入,她首先就抱怨今年的猪价低,生猪一斤的收购价已经低至4块多,她说,今年至少要赔1万多元。像她这样的养殖户,现在很多都进退两难,卖吧,猪价太低,一准儿赔钱;如果不卖,每天还得喂饲料,也是赔钱。她最希望的就是猪价能赶快涨起来,市场风险是他们这样的生猪养殖户面临的最大威胁。她感到满意的是给母猪上了保险,是农业部门动员她上的,一头母猪一年交15元保险费,去年她有两头母猪因为疫病死亡,保险公司给每头猪赔了920元。
看着她家的环境,城里很多人都不可能习惯,但是,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对更好生活的期望。看得出来,对生活、对上面的政策她很满意,唯一希望的就是今年的猪价能够多上涨一点。
村民康新安今年 44岁,家里有5口人,2个女儿都在广东的东莞鞋厂打工,儿子读初中,妻子在家务农,他在本县、北京、新疆等地跟随建筑队打工。去年家里收入有5000元。但去年盖房子花了10万元,现在欠别人2-3万元没有还。妻子除在家种地外,还养了一头母猪,他们家的粮食基本不卖,全部自己来用。康新安的妻子参加了“中彩项目”的村民会议,但在会上没有发言,只是投了票,她说,一个妇女能干啥,人家说啥就是啥。听说这个项目要义务出工5-6天,她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大家一起干活也很热闹。
村民康广高家有7口人,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其他的女儿和儿子都在上海和乌鲁木齐市的电子类工厂打工,每到春节才回来。除了种地外,康广高和老伴还加工鬃刷,人家送猪鬃过来,他们两个负责加工,再卖给订货的厂家。鬃刷通常供应面粉厂使用。
今年,村里正在争取县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准备一次性规划45座村民住房,都是两层小楼,村里请了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和村民们自己设计的相比,布局会更加合理,也有街道排水设施,造价每座12万元左右,比村民自己盖房要节约3万多元。若能争取下来,一户可以补贴5000元,康广高也报了名。
扶贫资金,村民最想干什么
前面提到的“中彩项目”,全称是“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贫困县整村推进项目”,2009年由财政部和国家扶贫办组织实施,在全国共支持4省8县,每县支持15个项目村,每个项目村平可以得到140万元的投资,专门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加15万元互助社的启动资金。宁陵县幸运入选,大徐庄村又幸运地成为县里15个项目村中的一个。各乡镇总共推荐了99个贫困村,大徐庄是经过两次筛选才在其中胜出的。
被选中的理由首先是党支部班子过硬,拿了钱能建好项目;其次是自然村相距较近,人口聚居。徐金平今年28岁,4年前医学本科毕业后回乡自办骨科诊所,被村民推选为支书。有了这笔钱,村民们都想好好干点事。
到底干啥?村里为这事开了大大小小七、八次会,最终经过投票排序,选择了要解决的优先问题依次是,行路难、文化素质差、饮水难、居住环境差、农田灌溉、排水难等。村里最终确定了修路、安路灯、建文化活动室、打井等项目。
县扶贫办又牵头组织各涉农部门为该项目筹备配套资金,国土局配套2.4万元,用这笔资金,村民出劳工平整坑塘地和废弃地148亩,其中耕地面积90亩,其余用于兴建村民活动广场和规划村民住宅新区。平整时,几乎每户都出了义务工,这是分田到户以来少有的场面。其中的耕地经商议,租给了家庭人口多、打工人员少的7户贫困家庭。教育局捐赠了健身器材,帮助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可以打篮球和乒乓球了。水利局出资4万元,帮助整治河塘。
走上了水泥路,村民个个满意,村民王传曾的儿子陈凯在河南科技学院上学,假期回来,看到路和文化广场,他都有点不敢认自己的村子了。到了自己家,更是难以置信,门楼、院墙不见了,原来路边的几间房子也不见了,一问母亲才知道,为了支持村里修路,父母动手给拆掉了。村里动员妨碍规划的农户拆房拆墙,她家损失达到10万元,是损失最大的一户,母亲为此哭了两天没有吃饭。但是,看到村书记和他的亲戚首先带头拆了,最后还是同意拆房,没要一分钱的补偿。村里最终有30多户拆了门楼或者房子。
为了平整土地,有100多户人家伐了自家的树,很多家还迁了坟。在村干部的争取下,县畜牧局承诺出资30万元,帮助村里建立大型养殖场,养殖户们纷纷报名,准备建好后搬进去一同饲养。
村民们设想,如果村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不下降,再有5年,村民的生活基础就会进一步的巩固,村里规划的住宅新区就会盖满楼房。为此,村里特意请市设计院设计了新型住宅,造价12万元,比村民建的同样面积的老样式住房还能节约3万多元。虽然大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很多村民都说,愿意先借钱盖新房,因为住宅新区有下水道,垃圾集中收取,生活更方便、更干净。
但勤劳善良的村民们没有充分料想的问题是:养殖项目市场风险很大,利润不能完全保证;村里的公益事业光靠上级扶贫资金,毕竟不能完全满足;建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还需要精心维护……
在许多贫困村,种粮只能解决温饱,村民无力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用于增收的养殖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提案建议:
1、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的力度,不求村庄数量,只求实际扶贫效果,切实加大资金额度。例如,北方粮食主产区的一个平原村庄,应该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资金200万元以上,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工资足额发放。
2010年2月,春节刚过,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大徐庄村,豫东平原的一个普通村庄,粮食主产区。大徐庄村由大徐庄和康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共276户人家,人口1182,总面积1693亩,总耕地面积近1000亩。
大徐庄村一直都是国家级贫困村,多年来,半工半耕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模式,但是,他们依然贫困。村里有20多户贫困户,大多由于疾病、残疾或者生活重大变故而导致贫困,在这些贫困户里,或劳力不足,或根本没有劳动能力,于是,他们只能困守在土地上,靠低保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村委会没有集体收入。
种粮只能温饱,赚钱还得打工
在大徐庄,有近20个小的建筑包工头,他们每年收入7、8万到十几万元,属于村里的富人;10多户从事农用车运输的,每年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还有的在家里从事鬃刷加工和养殖业;完全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大约有40多户,他们是村里的穷人。因为仅是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月收入,就能顶上在地里务农一年的收入。
这里种地的村民,一年两季庄稼的收入算下来,一亩地也到不了1000元,现在人均近1亩耕地,按户均4口人算,一家收入不到4000元,也就只能满足温饱。虽然国家在稳定并逐步地提高粮食价格,并给每户农民发放粮食综合直补等补贴,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涨,种地的收入只能说是稳定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而事实上,大徐庄村民所种的粮食几乎很少出售,一般都自家用了。所以,种粮的意义对于大徐庄的农民来说,只是解决温饱所需,而要想盖房子、办其它事情,还需要外出打工挣钱。
现在,村里十七、八岁到50岁之间的劳动力,几乎都在外面打工,每年耕种和收获时节,以及春节,他们才能回来。今年2月,元宵节还没有过,许多年轻的村民已经扛包离开家出外打工了。
25岁以下的村民,他们多在外省打工,南下到江西、广东或北上到北京。他们在城里多数都没有任何社会关系,通常是和本村的三、五个人一起出去打工,甚至还在同一家工厂,落下脚之后,再介绍本村的人出去。这些人的外出时间比在本省打工者更长,大多数在春节才回家,有的甚至春节也不回家。每月的工资一般在1500到2000元之间,虽然在村里人看来已经属于高工资,但他们的花销也很大。
25岁以上的村民,大多已经成家,且有了小孩,虽然单独立户,但因为要赡养父母,他们大多数选择在本省甚至本县打工。由于村里有很多小包工头,很多人也跟着这些包工头到工地上做工。2009年,当地工地上的工价是大工一天70元,小工一天50元,比2008年平均上涨了10元。
50岁以上的则多数在村里务农。除了种地,他们也养猪,村里有十几家养猪专业户,养的最多的规模达到了200头。
贫穷但追求体面的农户生活
大徐庄自然村村民陆香兰的家,院子外面的水泥路边,堆着和房子一样高的废品,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了,开着两辆农用车收废品。走进院子,是一排猪圈,去年,他和老伴养了50头猪,是村里中等规模左右的养殖户,全靠他和老伴两个人饲养,同时,他们老俩口还负责种着自己和两个儿子家的承包地。
他们屋里的正中堆着大麻包装的玉米,几乎没有多少腾脚的地方。他们的灶台用的沼气,是花了近2000元安装起来的,正在等待县农业局来验收,验收后,可以获得1200元的补贴。用上沼气后,他们不但每年可以节约近1000元的燃料开支,也改善了环境。对此,陆大娘很满意,连说党的政策好。
问起养猪的收入,她首先就抱怨今年的猪价低,生猪一斤的收购价已经低至4块多,她说,今年至少要赔1万多元。像她这样的养殖户,现在很多都进退两难,卖吧,猪价太低,一准儿赔钱;如果不卖,每天还得喂饲料,也是赔钱。她最希望的就是猪价能赶快涨起来,市场风险是他们这样的生猪养殖户面临的最大威胁。她感到满意的是给母猪上了保险,是农业部门动员她上的,一头母猪一年交15元保险费,去年她有两头母猪因为疫病死亡,保险公司给每头猪赔了920元。
看着她家的环境,城里很多人都不可能习惯,但是,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对更好生活的期望。看得出来,对生活、对上面的政策她很满意,唯一希望的就是今年的猪价能够多上涨一点。
村民康新安今年 44岁,家里有5口人,2个女儿都在广东的东莞鞋厂打工,儿子读初中,妻子在家务农,他在本县、北京、新疆等地跟随建筑队打工。去年家里收入有5000元。但去年盖房子花了10万元,现在欠别人2-3万元没有还。妻子除在家种地外,还养了一头母猪,他们家的粮食基本不卖,全部自己来用。康新安的妻子参加了“中彩项目”的村民会议,但在会上没有发言,只是投了票,她说,一个妇女能干啥,人家说啥就是啥。听说这个项目要义务出工5-6天,她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大家一起干活也很热闹。
村民康广高家有7口人,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其他的女儿和儿子都在上海和乌鲁木齐市的电子类工厂打工,每到春节才回来。除了种地外,康广高和老伴还加工鬃刷,人家送猪鬃过来,他们两个负责加工,再卖给订货的厂家。鬃刷通常供应面粉厂使用。
今年,村里正在争取县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准备一次性规划45座村民住房,都是两层小楼,村里请了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和村民们自己设计的相比,布局会更加合理,也有街道排水设施,造价每座12万元左右,比村民自己盖房要节约3万多元。若能争取下来,一户可以补贴5000元,康广高也报了名。
扶贫资金,村民最想干什么
前面提到的“中彩项目”,全称是“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贫困县整村推进项目”,2009年由财政部和国家扶贫办组织实施,在全国共支持4省8县,每县支持15个项目村,每个项目村平可以得到140万元的投资,专门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加15万元互助社的启动资金。宁陵县幸运入选,大徐庄村又幸运地成为县里15个项目村中的一个。各乡镇总共推荐了99个贫困村,大徐庄是经过两次筛选才在其中胜出的。
被选中的理由首先是党支部班子过硬,拿了钱能建好项目;其次是自然村相距较近,人口聚居。徐金平今年28岁,4年前医学本科毕业后回乡自办骨科诊所,被村民推选为支书。有了这笔钱,村民们都想好好干点事。
到底干啥?村里为这事开了大大小小七、八次会,最终经过投票排序,选择了要解决的优先问题依次是,行路难、文化素质差、饮水难、居住环境差、农田灌溉、排水难等。村里最终确定了修路、安路灯、建文化活动室、打井等项目。
县扶贫办又牵头组织各涉农部门为该项目筹备配套资金,国土局配套2.4万元,用这笔资金,村民出劳工平整坑塘地和废弃地148亩,其中耕地面积90亩,其余用于兴建村民活动广场和规划村民住宅新区。平整时,几乎每户都出了义务工,这是分田到户以来少有的场面。其中的耕地经商议,租给了家庭人口多、打工人员少的7户贫困家庭。教育局捐赠了健身器材,帮助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可以打篮球和乒乓球了。水利局出资4万元,帮助整治河塘。
走上了水泥路,村民个个满意,村民王传曾的儿子陈凯在河南科技学院上学,假期回来,看到路和文化广场,他都有点不敢认自己的村子了。到了自己家,更是难以置信,门楼、院墙不见了,原来路边的几间房子也不见了,一问母亲才知道,为了支持村里修路,父母动手给拆掉了。村里动员妨碍规划的农户拆房拆墙,她家损失达到10万元,是损失最大的一户,母亲为此哭了两天没有吃饭。但是,看到村书记和他的亲戚首先带头拆了,最后还是同意拆房,没要一分钱的补偿。村里最终有30多户拆了门楼或者房子。
为了平整土地,有100多户人家伐了自家的树,很多家还迁了坟。在村干部的争取下,县畜牧局承诺出资30万元,帮助村里建立大型养殖场,养殖户们纷纷报名,准备建好后搬进去一同饲养。
村民们设想,如果村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不下降,再有5年,村民的生活基础就会进一步的巩固,村里规划的住宅新区就会盖满楼房。为此,村里特意请市设计院设计了新型住宅,造价12万元,比村民建的同样面积的老样式住房还能节约3万多元。虽然大家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很多村民都说,愿意先借钱盖新房,因为住宅新区有下水道,垃圾集中收取,生活更方便、更干净。
但勤劳善良的村民们没有充分料想的问题是:养殖项目市场风险很大,利润不能完全保证;村里的公益事业光靠上级扶贫资金,毕竟不能完全满足;建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还需要精心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