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岁末,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着上海语文教师的眼球,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举行。会议厅嘉宾云集,座无虚席。主席台幕布上方醒目的大字“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像提前到来的新年的钟声,重重地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像于漪一样做人,像于漪一样治学;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政府参与主办。这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师德修养、育人艺术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杰出贡献;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市教卫党委副书记莫负春、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等各级领导及全国各地来宾共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上午举行的《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上,市北中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军作为丛书的编写者之一,对该书的出版作了介绍。他说,2006年底,由市教委教研室、市教委德育处、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希望更好地推动于漪教育思想及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研究,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2008年1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该课题的首期成果。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陈军编写的《呐喊》,重在于漪对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坦率直言、呼吁呐喊;孙宗良编写的《坚守》,重在阐述于漪对理想信念、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的执著坚守;黄荣华编写的《超越》,较为集中地表达了于漪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核心的理解;兰保民编写的《凝望》,熔铸了于漪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的关注和思考;陆宏亮编写的《启智》,体现了于漪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智慧的结晶;谭轶斌编写的《反思》,通过于漪对教学细节的反思,强调了她的精神元素和教育底色。六位编者都是于漪的弟子,他们所撰写的“编者手记”和“综论”,带有独特的个性视角。
首发式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院长王荣华等领导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广大教师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向于漪老师颁发了“杨浦区教育卓越成就奖”奖杯和荣誉证书,表彰于漪老师对推动杨浦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之后进行的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从过去半个世纪语文界对语文性质的认定过程,论述了从单纯的工具性到承认人文性的存在,直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度评价了于漪老师在这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语文学科性质大讨论中所作出的努力。
作为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主办者,杨浦区教育局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于漪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推广,使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为提高杨浦教师整体素质的孵化基地,杨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平作了《大力弘扬于漪精神、促进杨浦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成效。
来自四川中语会的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副校长卿平海的发言《追慕于漪 我幸福成长》令人感慨良多,这位农民的儿子讲述了自己虽从未和于老师谋面,却从走上三尺讲台起,就以于漪精神为动力,在追慕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中,逐步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的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带教了1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上海市青语会会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员的谭轶斌,就是当年于漪亲自带教成才的青年教师,她以《于漪老师人生字典中的“不”字》为题,叙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于漪所给予的关怀、指导,以及所得到的精神食粮。
下午进行的“于漪精神与教师成长”研讨会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四人一组,话题变换。特级教师朱震国的精彩主持,以使命、睿智、传递为主题的设计引领着人们的思维。上海市各色人等纷纷亮相:教研室主任王厥轩、金山区政协副主席徐虹、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主编范守纲、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金志浩、陆继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程红兵、陈小英、郑少鸣等二十余位嘉宾,深情回顾了他们与于漪的交往,共同畅谈于漪精神给自己的指引和感染,道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于漪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审查、“两纲”推进、名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特级教师黄玉峰、杨先国还当场向于漪赠送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对联。
最后,于漪作了朴实、简短的发言,她向关心支持她的人们深深地鞠躬,她谈到时代给予她们一代人的困苦和磨炼,谈到新时期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命和机遇,谈到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她精彩的结束语“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天充实、有序、热烈和令人回味的活动结束了,然而,思考在继续,于漪的境界、风范和于漪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教师,不仅仅是青年教师。
(本刊记者 王 晨)
像于漪一样做人,像于漪一样治学;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政府参与主办。这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师德修养、育人艺术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杰出贡献;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市教卫党委副书记莫负春、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等各级领导及全国各地来宾共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上午举行的《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上,市北中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军作为丛书的编写者之一,对该书的出版作了介绍。他说,2006年底,由市教委教研室、市教委德育处、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希望更好地推动于漪教育思想及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研究,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2008年1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该课题的首期成果。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陈军编写的《呐喊》,重在于漪对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坦率直言、呼吁呐喊;孙宗良编写的《坚守》,重在阐述于漪对理想信念、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的执著坚守;黄荣华编写的《超越》,较为集中地表达了于漪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核心的理解;兰保民编写的《凝望》,熔铸了于漪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的关注和思考;陆宏亮编写的《启智》,体现了于漪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智慧的结晶;谭轶斌编写的《反思》,通过于漪对教学细节的反思,强调了她的精神元素和教育底色。六位编者都是于漪的弟子,他们所撰写的“编者手记”和“综论”,带有独特的个性视角。
首发式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院长王荣华等领导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广大教师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向于漪老师颁发了“杨浦区教育卓越成就奖”奖杯和荣誉证书,表彰于漪老师对推动杨浦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之后进行的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从过去半个世纪语文界对语文性质的认定过程,论述了从单纯的工具性到承认人文性的存在,直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度评价了于漪老师在这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语文学科性质大讨论中所作出的努力。
作为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主办者,杨浦区教育局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于漪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推广,使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为提高杨浦教师整体素质的孵化基地,杨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平作了《大力弘扬于漪精神、促进杨浦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成效。
来自四川中语会的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副校长卿平海的发言《追慕于漪 我幸福成长》令人感慨良多,这位农民的儿子讲述了自己虽从未和于老师谋面,却从走上三尺讲台起,就以于漪精神为动力,在追慕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中,逐步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的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带教了1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上海市青语会会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员的谭轶斌,就是当年于漪亲自带教成才的青年教师,她以《于漪老师人生字典中的“不”字》为题,叙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于漪所给予的关怀、指导,以及所得到的精神食粮。
下午进行的“于漪精神与教师成长”研讨会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四人一组,话题变换。特级教师朱震国的精彩主持,以使命、睿智、传递为主题的设计引领着人们的思维。上海市各色人等纷纷亮相:教研室主任王厥轩、金山区政协副主席徐虹、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主编范守纲、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金志浩、陆继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程红兵、陈小英、郑少鸣等二十余位嘉宾,深情回顾了他们与于漪的交往,共同畅谈于漪精神给自己的指引和感染,道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于漪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审查、“两纲”推进、名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特级教师黄玉峰、杨先国还当场向于漪赠送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对联。
最后,于漪作了朴实、简短的发言,她向关心支持她的人们深深地鞠躬,她谈到时代给予她们一代人的困苦和磨炼,谈到新时期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命和机遇,谈到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她精彩的结束语“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天充实、有序、热烈和令人回味的活动结束了,然而,思考在继续,于漪的境界、风范和于漪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教师,不仅仅是青年教师。
(本刊记者 王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