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岁末,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吸引着上海语文教师的眼球,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举行。会议厅嘉宾云集,座无虚席。主席台幕布上方醒目的大字“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像提前到来的新年的钟声,重重地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像于漪一样做人,像于漪一样治学;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政府参与主办。这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师德修养、育人艺术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杰出贡献;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市教卫党委副书记莫负春、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等各级领导及全国各地来宾共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上午举行的《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上,市北中学校长、特级教师陈军作为丛书的编写者之一,对该书的出版作了介绍。他说,2006年底,由市教委教研室、市教委德育处、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希望更好地推动于漪教育思想及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研究,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2008年1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该课题的首期成果。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陈军编写的《呐喊》,重在于漪对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坦率直言、呼吁呐喊;孙宗良编写的《坚守》,重在阐述于漪对理想信念、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的执著坚守;黄荣华编写的《超越》,较为集中地表达了于漪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核心的理解;兰保民编写的《凝望》,熔铸了于漪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的关注和思考;陆宏亮编写的《启智》,体现了于漪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智慧的结晶;谭轶斌编写的《反思》,通过于漪对教学细节的反思,强调了她的精神元素和教育底色。六位编者都是于漪的弟子,他们所撰写的“编者手记”和“综论”,带有独特的个性视角。
  首发式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院长王荣华等领导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广大教师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向于漪老师颁发了“杨浦区教育卓越成就奖”奖杯和荣誉证书,表彰于漪老师对推动杨浦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之后进行的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从过去半个世纪语文界对语文性质的认定过程,论述了从单纯的工具性到承认人文性的存在,直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度评价了于漪老师在这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语文学科性质大讨论中所作出的努力。
  作为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主办者,杨浦区教育局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于漪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和推广,使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为提高杨浦教师整体素质的孵化基地,杨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平作了《大力弘扬于漪精神、促进杨浦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的发言,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成效。
  来自四川中语会的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副校长卿平海的发言《追慕于漪 我幸福成长》令人感慨良多,这位农民的儿子讲述了自己虽从未和于老师谋面,却从走上三尺讲台起,就以于漪精神为动力,在追慕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中,逐步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的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先后带教了100多名全国各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上海市青语会会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员的谭轶斌,就是当年于漪亲自带教成才的青年教师,她以《于漪老师人生字典中的“不”字》为题,叙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于漪所给予的关怀、指导,以及所得到的精神食粮。
  下午进行的“于漪精神与教师成长”研讨会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四人一组,话题变换。特级教师朱震国的精彩主持,以使命、睿智、传递为主题的设计引领着人们的思维。上海市各色人等纷纷亮相:教研室主任王厥轩、金山区政协副主席徐虹、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主编范守纲、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金志浩、陆继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程红兵、陈小英、郑少鸣等二十余位嘉宾,深情回顾了他们与于漪的交往,共同畅谈于漪精神给自己的指引和感染,道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于漪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审查、“两纲”推进、名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特级教师黄玉峰、杨先国还当场向于漪赠送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对联。
  最后,于漪作了朴实、简短的发言,她向关心支持她的人们深深地鞠躬,她谈到时代给予她们一代人的困苦和磨炼,谈到新时期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命和机遇,谈到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她精彩的结束语“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天充实、有序、热烈和令人回味的活动结束了,然而,思考在继续,于漪的境界、风范和于漪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教师,不仅仅是青年教师。
  (本刊记者 王 晨)
其他文献
1.薄暮入青峰(谭嗣同《道吾山》猜字一)  2.明月空相知(李白《泾川送族弟錞》猜字一)  3.映叶见残花(刘禹锡《送春曲三首》猜字一)  4.每日树边消一日(姚合《题薛十二池亭》猜字一)  5.浮云吹尽见朝阳(陆游《十月苦蝇》猜字一)  6.百家同一泉(岑参《宿东溪王屋李隐者》[红豆格]猜化学名词一)  7.文章已满行人耳(李忱《吊白居易》[红豆格] 猜文体名称一)  8.日月相催雪满颠(黄庭坚
期刊
古文没有标点,学生要跟着老师诵读,学习句读。所谓句读,就是在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朱笔标一个红色的记号。记号分两种,一种是“√”,叫勾,即句子的“句”;一种是“。”,叫豆,即逗号的“逗”,后称读(音d7u)。句读就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如果没有句读,句子就没法读通。古代文人富有想象地把这种古代的标点比作“红豆”。  红豆是一种植物,多产于南方。相传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红豆树在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那里有座红豆
期刊
墙上不知何时  被封上一笔浓墨  我静静地仰望  那是一个句号  一个长长的休止符  一个定格在墙上的黑影    我轻轻地仰望  那是一个坚强的躯壳  一副柔软的躯体  一对骄傲的触须    我默默地沉思  想必那是  被岁月风干的生灵的残骸  来不及踏上生命的航程  便被上帝遗忘  否则 为什么踟蹰不前  为什么默默无语    我轻轻地猜测  想必那是某个微寒的夜晚  他披着星光露水静静远去  
期刊
2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野火集》有了大陆版,同样震撼了大陆读者的心灵,并且使龙应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作为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龙应台以她锐利的词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社会中的种种病象
期刊
1.身居皇家深庭院,焉知日月何时分(猜活动场所一)  2.太原骑警整队出发(猜成语一)  3.闲来常看看(猜哲学词语一)  4.山东快递(猜电视剧一)  5.第十二夜(猜二字词语一)  6.抗旱斗争(猜二字词语一)  7.什么半落青天外?(猜补品一)  8.越难越喜欢(猜四字常用词一)  9.每逢寒暑休时特别闲(猜三字常用词一)  10.斗(猜花名一)  (答案在本期找)    《系铃格灯谜10则
期刊
语言运用题因考查灵活全面在高考语文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由于这种题型灵活性大,开放性强,很多考生在做题时不知从何入手。下面笔者就结合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中这一知识点有特色的考题类型来谈谈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知识点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的运用等类型。    一、解读漫画题    漫画指的是用简
期刊
【说文解字】  在上古原始生涯里,我们的祖先首先接触到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最基本的八大物质是“天、地、山、河、水、火、雷、风”,我们的祖先给了它们八个代码字: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并绘制成八卦图,各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见右图)。其中“风”是最活跃的元素,它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八卦图里把它放在乾天坤地之间:上两连线为阳,下一分线为阴,阴阳交合,是谓巽卦,为风。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空气流动
期刊
现代中国,集科学家和作家于一身的人物不能算多,郑文光是科学与文学“双栖”的杰出的一位。  知道这个名字已有五十多年了。  1954年,我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一天看到《中国少年报》上的《从地球到火星》,写三个中国孩子渴望去宇宙探险,偷开一只飞船前往火星。今天回忆起来,故事固然吸引人,但与后来科幻小说的曲折惊险相比,情节算不上复杂。不过,那时候,仅仅是作家描绘的茫无涯际而又神奇莫测的太空,就足令一个充
期刊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四川绵竹市,正在一所学校救治孩子的消防战士被命令撤离,一名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地恳求。  叔叔,帮我拿支可乐,要冰冻的。  ——四川绵竹汉旺东汽中学一男孩在获救后向援救人员请求道。《东方早报》评论说,这个男孩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镇定和勇气,展示着未来的希望。  高雪压!  ——国内有媒体如此称呼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  这是一场灾难,你
期刊
文言文是民族语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旧体诗词是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很少见到有人用传统的文言形式去进行写作,但旧体诗词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欣赏群体,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新老创作个体。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体诗词有着新诗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