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其中明确建议要“引入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开展“竞价上网”,形成以双边合同市场为主、实时竞争市场为辅的竞争性电力市场;推进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等。
事实上早在2002年2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业界统称的“电改5号文件”),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厂网分离,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但十余年过去,除了厂网分离完成外,主辅分离没有成功,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则是遥遥无期,“电改”为何步履维艰?
回顾
按照2002年既定的“电改方案”,要求电网企业逐步对配电业务实行内部财务独立核算,从而实现电网企业输配分开的重组。同时,对输配电价也进行独立核算,并最终形成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的四类电价。当年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厂网分开基本实现。而电力行业应在2004年基本完成主辅分离,然而直到2011年9月底,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能建)挂牌成立才算有了结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没有达到5号文件要求的市场化目标,原因是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19号文)和5号文都没有写出电改的时间和进度表。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认为,之所以没有写出时间表是因为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再者,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先完成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迈出第二步。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表示,电价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如英国,电量是基本不增长的,而我国有每年7%以上的电量增长。这两者概念不同,满足快速增长时再讲究定价可能比较困难,需求永远是最重要的。第二,英国当时在改革的时候,整个价格体制竞争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与中国开始改革时的基本条件不同。他认为,5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方案,厂网分离做了,主辅分离没有成功,后面两点则没有做。
思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即使考虑节能因素,我国电力年度消费也将从目前的超过5万亿千瓦时提升到8万亿-10万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10万亿千瓦提高到20万亿千瓦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用户选择权和议价权,实现电能买卖从管制垄断型向竞争服务型转变。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表示,电改“最难啃的骨头”在于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现状是上网电价已经独立,但输电配电售电仍然一体化。按现有的体制实行煤电联动,煤炭价格下降,但如果上网电价和输配电售电环节电价不变,价格就不能疏导出去,这就导致不论煤炭价格涨跌,老百姓总感觉电价上涨。
不久前,国研中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再次将电力改革提上日程。
“383方案讨论的人很多,但是,要让别人觉得有新意的话必须要有实质性的东西,没有时间表,市场化只是空谈。”林伯强表示。
建言
林伯强建言,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保障电力供应,支持经济增长;二是行业的可持续性;三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电价)。由于现阶段经济增长比较快,保障电力供应是重点。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率要求电力有效的投资和合理回报,以及不要把辅业面扩的太广,应尽可能减轻电价压力。因此,电力体制改革除了适合国情,还必须在改革路径上动态反映阶段性的电力发展侧重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组长武建东表示:就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模式而论,我国至少可以也有五条路径选择:一是以国家电网为主导的内部转型的改革;二是以国家能源主管机构、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展开电价市场化、再建新型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改革;三是以修改《电力法》为契机,松绑地方电力体制为主的改革;四是以国家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实施政企分开的改革,此举需要拆分国家电网;五是以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为蓝本,实施以中央统筹主导的整体改革。
“任何一个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它都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亲身参与电改方案设计、被誉为电改重要推动者之一的张国宝如是说。
事实上早在2002年2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业界统称的“电改5号文件”),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厂网分离,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但十余年过去,除了厂网分离完成外,主辅分离没有成功,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则是遥遥无期,“电改”为何步履维艰?
回顾
按照2002年既定的“电改方案”,要求电网企业逐步对配电业务实行内部财务独立核算,从而实现电网企业输配分开的重组。同时,对输配电价也进行独立核算,并最终形成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的四类电价。当年年底,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厂网分开基本实现。而电力行业应在2004年基本完成主辅分离,然而直到2011年9月底,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能建)挂牌成立才算有了结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没有达到5号文件要求的市场化目标,原因是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19号文)和5号文都没有写出电改的时间和进度表。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认为,之所以没有写出时间表是因为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再者,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先完成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迈出第二步。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表示,电价市场化成功的国家,如英国,电量是基本不增长的,而我国有每年7%以上的电量增长。这两者概念不同,满足快速增长时再讲究定价可能比较困难,需求永远是最重要的。第二,英国当时在改革的时候,整个价格体制竞争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与中国开始改革时的基本条件不同。他认为,5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方案,厂网分离做了,主辅分离没有成功,后面两点则没有做。
思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即使考虑节能因素,我国电力年度消费也将从目前的超过5万亿千瓦时提升到8万亿-10万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10万亿千瓦提高到20万亿千瓦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用户选择权和议价权,实现电能买卖从管制垄断型向竞争服务型转变。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表示,电改“最难啃的骨头”在于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现状是上网电价已经独立,但输电配电售电仍然一体化。按现有的体制实行煤电联动,煤炭价格下降,但如果上网电价和输配电售电环节电价不变,价格就不能疏导出去,这就导致不论煤炭价格涨跌,老百姓总感觉电价上涨。
不久前,国研中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再次将电力改革提上日程。
“383方案讨论的人很多,但是,要让别人觉得有新意的话必须要有实质性的东西,没有时间表,市场化只是空谈。”林伯强表示。
建言
林伯强建言,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保障电力供应,支持经济增长;二是行业的可持续性;三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电价)。由于现阶段经济增长比较快,保障电力供应是重点。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率要求电力有效的投资和合理回报,以及不要把辅业面扩的太广,应尽可能减轻电价压力。因此,电力体制改革除了适合国情,还必须在改革路径上动态反映阶段性的电力发展侧重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组长武建东表示:就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模式而论,我国至少可以也有五条路径选择:一是以国家电网为主导的内部转型的改革;二是以国家能源主管机构、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展开电价市场化、再建新型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改革;三是以修改《电力法》为契机,松绑地方电力体制为主的改革;四是以国家能源监管机构为主导实施政企分开的改革,此举需要拆分国家电网;五是以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为蓝本,实施以中央统筹主导的整体改革。
“任何一个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它都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亲身参与电改方案设计、被誉为电改重要推动者之一的张国宝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