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童年的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
  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
  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弹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擁而至的雨注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
  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人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
  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
  “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
  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人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
  题图摄影:王芸芸
其他文献
在我的窗前,曾有一棵凤凰树。凤凰花开的日子,我的家蓬荜生辉,我浑身洋溢着热情,生活一片阳光。春天播下的希望,也在茁壮地成长。  每一个轮回,我都为凤凰花的绽放而雀跃,又为它的涅槃而默默地祈祷。每当“凤凰鸟”离去的那一刻,我总是忧心忡忡,生怕它一去不回。但这一天还是来了,我窗前的凤凰花谢了,我的“凤凰鸟”飞了。那天,我眼睁睁地目睹市政人员为了拓宽道路,无情地把我家门前的凤凰树砍了,运走了。从此,窗前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每个周六回家的习惯。尽管每个周六回来之前,父亲一个劲儿地嘱咐,真忙了就别回来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但我知道父亲的期待,每个周六,不管风吹雨打,我总会如约回家,也总会看见父亲风尘仆仆地从地里赶回来,乐滋滋地为我煮面条、炒菜,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问过许多遍的问题。  自打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成了我唯一的牵挂。母亲刚刚离开的那段日子,六十多岁的父亲衰老了许多,原本黑漆漆的头发,一
期刊
我家的菜地里,有一株木槿花,从初春到深秋,每天都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朵。  奶奶清晨起来,淘米下锅,让爷爷烧火看着饭,自己提着篮子去采摘木槿花。奶奶小心采下绽开的花朵,望着满树含苞待放的花蕾,心想,明天要带上大篦篮,不然就装不下了……  奶奶提着满满一篮子木槿花,一路小跑着回来。爷爷接过奶奶手中的篮子说:“饭汤刚沸腾。”爷爷开始将木槿花一瓣一瓣掰下来,泡在水里。奶奶开始摝饭,装入饭甑里继续蒸煮。而将饭
期刊
我童年的记忆中,常闪现出蚂蚁搬家的场景。那会儿,看它们搬家兴奋不已,总是拿松针不住地拨弄它们前行的道路。  直到有一天,我们也成了蚂蚁,不断地搬家,将往日辛苦衔来的稻草穿过无数个白天黑夜,惊觉自己已不再年轻。  蚂蚁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搬家,离秋山草坡、水泥瓦房越遠,目光越近。
期刊
童年的家,常常梦中邂逅。  那条长驱直人的老街,曾经是那样的熟悉,熟悉到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如数家珍;又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惬意。这条古老而苍劲的老街,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承载了往日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老街里石块儿铺就的街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高大挺拔的老树,遮天蔽日,透着刚烈风骨,我们常在树下玩耍。街道的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着青石板条,供人们歇脚、纳凉。  农闲时,沿街叫卖的货郎走进老街。每当摇起他
期刊
栀子花,纯纯的萼,洁白的瓣,很自然让我想起老家的小山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是满目的栀子花。  上中学时,更是离不开栀子花。间或,我会在课桌肚里放上几朵含苞待放的蓓蕾,或者就在书本中夹上几片盛开的花瓣。年少的我,尤其喜欢背唐诗《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并以此孤芳自赏,常常乐此不疲。同学中间,有位叫芹的女孩儿,城里
期刊
大運河畔,丝绸、青瓷、盐和粮食,很早就在小镇集散,南下杭州,北上京城,一条船,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船夫和贩卒,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把辛苦赚来的银子换成青砖,盖了几进几出的深宅,在门楣上题字,让孩子们读书,户户都是书香门第。沿街而建的长廊,蜿蜒曲折,给女人们撑起一把流动的伞,再大的风雨,都被挡在小镇以外。  繁忙的大码头上,一条船刚驶离,另一条船就要进港了,船在这里进进出出,船夫们在这里进
期刊
父亲出生于1945年,在那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年代,因家中兄弟姊妹太多,家庭承受能力有限,不到12岁的父亲便辍学了,只上到初一。五爷常摇头对我说,你父亲读书时成绩好,实在遗憾!  三年后,15岁的父亲俨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跟着大人们一起去栽秧搭谷,一筐一筐沉重的谷粒落在父亲稚嫩的肩膀上,让父亲的身体上、手掌上起了一茬又一茬的血泡。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二胡技艺了得的老艺人,凡是听过他拉二胡的
期刊
时光总会在某个时刻,让我们迷失在昨天与今天之间,把二者之间的距离切割得很近,又拉伸得很远。  我是在开车经过女儿曾经就读的学校门口时,突然迷失的。那一刻,我無意识地踩了一脚刹车,惊扰了戴着耳机听歌的女儿,她坐在旁边,问我,爸爸,你看到了什么?我回过神说,看到了你走出校门口,脸上有幸福,也有沮丧,有兴奋,也有忧愁。  女儿摘下耳机,朝校门口望。此时,校门口车辆依旧拥堵,人群密集。在这个时间点,这是一
期刊
1979年8月30日清晨,我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  母亲对我说:“晓林,这学期你到石子小学读书,我和你爸跟家住石子街上的婶娘说好了,你吃住都在她那里。”于是,我收拾好生活所需,遵照母亲的吩咐,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而对于婶娘一家来说,突然多了一张嘴巴,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婶娘用她淳朴善良的母性情怀待我,如同疼爱亲生儿子一般。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忙着生火做饭。开学后没几天,她特地到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