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到唐代迎来了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群星璀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流派纷呈。而中唐诗人李贺,剑走偏锋,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和他怀才不遇的身世有关,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俏奇,诗境诡谲,后人常用“冷如秋霜,艳如桃李”来形容他的诗风。
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入手,来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它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这一特点的。
关键词:诗歌;想象;渲染
首先,这首诗语言华美绚丽、想象大胆奇特,浓墨重彩地描写音乐,写得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充分表现出了一种凄寒冷艳的特点。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奇幻美妙,繁花似锦。诗人的想象非同凡响,大胆奇特,从天上的“神妪”“吴刚”到具有美丽特质的“凤凰”“芙蓉”“秋雨”等,诗人一一捕捉而来,匠心独运,构成了一幅奇妙而恢弘的画卷,这一幅画卷,犹如大唐盛世,气势如虹,激情澎湃。随着诗人的笔触,我们似乎看到了湘夫人的悲凄哀愁,仿佛看着她把怀念舜的悲伤之情化作一长串的泪水,洒向那翠绿的竹子;也仿佛看到了生产玉石的昆仑山玉碎山崩的震撼场面;仿佛听到了林荫树下凤凰柔和的鸣叫;仿佛听到了秋天的早晨,带露的芙蓉花在轻轻哭泣;看到了春夏之交那优柔的兰花迎风而立,笑靥如花……
二是采用一系列表示消极情感的词汇来渲染李凭所奏乐曲的悲伤清冷的氛围。诗中采用了如“啼”“愁”“碎”“泣”“破”“湿”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李贺诗风的与众不同,展现出了“冷如秋霜,艳如桃李”这一凄艳诡谲的风格特点。在李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印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烙上了他不平的身世及冷眼看红尘的傲人才华。诗中湘夫人的“啼”,素女的“愁”,使我们看到了音乐表演是多么的凄伤哀怨,令人愁肠百转,泪如雨下。“昆山玉碎”一个“碎”字,既有山崩地裂的激越之感,也有理想受挫心碎一地的不尽悲伤。“芙蓉泣露”一个“泣”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露滴残荷”的意境,一个秋天的早晨,娇艳的芙蓉花在轻轻啜泣,乐曲的哀怨、诗人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是运用通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感觉间互相转化描写,往往对音乐的描写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一方面把抽象的音乐描绘得具体可感了,一方面还增添了诗歌的文采。
通过《李凭箜篌引》中的两个经典名句就可以发现,诗人李贺把这种通感手法已运用得出神入化。“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就是运用通感手法来直接描写箜篌的音色和表情。有以形类声,也有以声类声。“昆山玉碎”,既写出了山崩地裂的震撼感,又展现了乐声乍起之间的宏伟壮观景象。“芙蓉泣露”,以“露滴残荷”的形象感,突出了乐声的凄凉,让人幽怨无比。而“香兰笑”则以兰花盛开时宛如少女笑靥的形象感,来突出乐声的欢快和愉悦,意味隽永,给人一种美到极致的感觉。“凤凰叫”以凤凰孤独哀鸣的形象感,来突出了乐声的幽怨,既有窃窃私语的温馨,又有如怨如慕的缠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句同样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乐声穿透力之强,竟然把女娲所炼之石都震破了,从而天空破裂,一场急促的秋雨漫天而来,形神兼至。“秋雨”这一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突出了乐声的急促、忧郁。秋雨刷刷落地的声响,恰如繁复急促的乐声,这种感觉间的转化描写,使抽象的音乐表现得既是一种视觉盛宴,又是一种听觉盛宴,更有动态之美。
三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大肆渲染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演奏技艺的高超绝伦。
首先是演奏环境的烘托。“吴丝蜀桐张高秋”,一个“高秋”,点明了演奏时间是深秋时节,场合是“秋高气爽”,可以看出准备者对这场音乐会的精心筹备。环境之好,时间之佳,听者之雅,而“高秋”也更利于发挥箜篌这种乐器的演奏效果。总之,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就在这样拉开了帷幕。
其次是运用周围事物来烘托。一开始演奏,“空山凝云”就“颓不流”了,既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凝云”情态,写出了它们为乐音吸引,凝神静听,忘却了飘动,从侧面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再写湘夫人及素女的反应,她们也被这箜篌音吸引住了,凄哀的旋律击打着她们脆弱的心怀,伤心往事历历在目,湘夫人挥泪向竹,素女黯然泣下。接着,长安十二道城门融于一片“冷光”之中,这种感染力,这种奇妙的音乐,肯定感染了人间的皇帝感受到了,甚至进一步惊动了天皇。诗歌的意境一步步拓展开来,诗人的想象大范围展开,仿佛天上人间都在开这样一个音乐会,李凭无疑是最出彩之人,整个时空飘荡的都是箜篌的美妙旋律。
诗歌还利用仙界神灵的反应来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李凭美妙的乐声一步步感染着天界的神灵,神山上的神妪听了也甘拜下风,赶紧拜李凭为师,求学弹箜篌之技。天河里本来困倦乏力的老鱼和瘦蛟,今天竟然来了精神,随着乐音在波涛上翩翩起舞,可以说这种描写很新奇,令人耳目一新,烘托了箜篌无形而美妙的特点。甚至于,诗人还进一步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和陪伴他的那只玉兔的表现,吴刚本来一直砍树不止,可以说他干的都是体力活,怎么会懂“音乐”。无奈李凭太厉害了,竟然能叫这样一个人停下工作,欣赏起音乐来。玉兔呢,它也似人一般,因这美妙奇幻的音乐而“乖乖”在桂树下不动了,本来蹦蹦跳跳的现在竟然露水打湿了全身都不知道。诗人李贺这是具有这一种超凡脱俗的想象,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了乐曲的美妙,手法可说是高超至极。
总之,《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之作,这首诗通过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强烈的、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由衷赞美之情,可说是描写音乐诗歌中精品的精品了。
参考文献
[1] 何昕.以“神思物游”解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创作思维[J].商,2015(04):106.
[2] 武美玲.一曲箜篌贯古今,万点愁绪漫心间——读《李凭箜篌引》有感[J].内蒙古教育,2015(23):32.
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入手,来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它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这一特点的。
关键词:诗歌;想象;渲染
首先,这首诗语言华美绚丽、想象大胆奇特,浓墨重彩地描写音乐,写得可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充分表现出了一种凄寒冷艳的特点。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奇幻美妙,繁花似锦。诗人的想象非同凡响,大胆奇特,从天上的“神妪”“吴刚”到具有美丽特质的“凤凰”“芙蓉”“秋雨”等,诗人一一捕捉而来,匠心独运,构成了一幅奇妙而恢弘的画卷,这一幅画卷,犹如大唐盛世,气势如虹,激情澎湃。随着诗人的笔触,我们似乎看到了湘夫人的悲凄哀愁,仿佛看着她把怀念舜的悲伤之情化作一长串的泪水,洒向那翠绿的竹子;也仿佛看到了生产玉石的昆仑山玉碎山崩的震撼场面;仿佛听到了林荫树下凤凰柔和的鸣叫;仿佛听到了秋天的早晨,带露的芙蓉花在轻轻哭泣;看到了春夏之交那优柔的兰花迎风而立,笑靥如花……
二是采用一系列表示消极情感的词汇来渲染李凭所奏乐曲的悲伤清冷的氛围。诗中采用了如“啼”“愁”“碎”“泣”“破”“湿”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突出了李贺诗风的与众不同,展现出了“冷如秋霜,艳如桃李”这一凄艳诡谲的风格特点。在李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印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烙上了他不平的身世及冷眼看红尘的傲人才华。诗中湘夫人的“啼”,素女的“愁”,使我们看到了音乐表演是多么的凄伤哀怨,令人愁肠百转,泪如雨下。“昆山玉碎”一个“碎”字,既有山崩地裂的激越之感,也有理想受挫心碎一地的不尽悲伤。“芙蓉泣露”一个“泣”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露滴残荷”的意境,一个秋天的早晨,娇艳的芙蓉花在轻轻啜泣,乐曲的哀怨、诗人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是运用通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感觉间互相转化描写,往往对音乐的描写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一方面把抽象的音乐描绘得具体可感了,一方面还增添了诗歌的文采。
通过《李凭箜篌引》中的两个经典名句就可以发现,诗人李贺把这种通感手法已运用得出神入化。“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就是运用通感手法来直接描写箜篌的音色和表情。有以形类声,也有以声类声。“昆山玉碎”,既写出了山崩地裂的震撼感,又展现了乐声乍起之间的宏伟壮观景象。“芙蓉泣露”,以“露滴残荷”的形象感,突出了乐声的凄凉,让人幽怨无比。而“香兰笑”则以兰花盛开时宛如少女笑靥的形象感,来突出乐声的欢快和愉悦,意味隽永,给人一种美到极致的感觉。“凤凰叫”以凤凰孤独哀鸣的形象感,来突出了乐声的幽怨,既有窃窃私语的温馨,又有如怨如慕的缠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句同样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乐声穿透力之强,竟然把女娲所炼之石都震破了,从而天空破裂,一场急促的秋雨漫天而来,形神兼至。“秋雨”这一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突出了乐声的急促、忧郁。秋雨刷刷落地的声响,恰如繁复急促的乐声,这种感觉间的转化描写,使抽象的音乐表现得既是一种视觉盛宴,又是一种听觉盛宴,更有动态之美。
三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大肆渲染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演奏技艺的高超绝伦。
首先是演奏环境的烘托。“吴丝蜀桐张高秋”,一个“高秋”,点明了演奏时间是深秋时节,场合是“秋高气爽”,可以看出准备者对这场音乐会的精心筹备。环境之好,时间之佳,听者之雅,而“高秋”也更利于发挥箜篌这种乐器的演奏效果。总之,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就在这样拉开了帷幕。
其次是运用周围事物来烘托。一开始演奏,“空山凝云”就“颓不流”了,既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凝云”情态,写出了它们为乐音吸引,凝神静听,忘却了飘动,从侧面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再写湘夫人及素女的反应,她们也被这箜篌音吸引住了,凄哀的旋律击打着她们脆弱的心怀,伤心往事历历在目,湘夫人挥泪向竹,素女黯然泣下。接着,长安十二道城门融于一片“冷光”之中,这种感染力,这种奇妙的音乐,肯定感染了人间的皇帝感受到了,甚至进一步惊动了天皇。诗歌的意境一步步拓展开来,诗人的想象大范围展开,仿佛天上人间都在开这样一个音乐会,李凭无疑是最出彩之人,整个时空飘荡的都是箜篌的美妙旋律。
诗歌还利用仙界神灵的反应来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李凭美妙的乐声一步步感染着天界的神灵,神山上的神妪听了也甘拜下风,赶紧拜李凭为师,求学弹箜篌之技。天河里本来困倦乏力的老鱼和瘦蛟,今天竟然来了精神,随着乐音在波涛上翩翩起舞,可以说这种描写很新奇,令人耳目一新,烘托了箜篌无形而美妙的特点。甚至于,诗人还进一步描写月宫中的吴刚和陪伴他的那只玉兔的表现,吴刚本来一直砍树不止,可以说他干的都是体力活,怎么会懂“音乐”。无奈李凭太厉害了,竟然能叫这样一个人停下工作,欣赏起音乐来。玉兔呢,它也似人一般,因这美妙奇幻的音乐而“乖乖”在桂树下不动了,本来蹦蹦跳跳的现在竟然露水打湿了全身都不知道。诗人李贺这是具有这一种超凡脱俗的想象,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了乐曲的美妙,手法可说是高超至极。
总之,《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之作,这首诗通过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强烈的、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由衷赞美之情,可说是描写音乐诗歌中精品的精品了。
参考文献
[1] 何昕.以“神思物游”解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创作思维[J].商,2015(04):106.
[2] 武美玲.一曲箜篌贯古今,万点愁绪漫心间——读《李凭箜篌引》有感[J].内蒙古教育,2015(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