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教育抵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冷淡乃至抵触等不合作反应。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的态度意识问题,而是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时所附带的一种必然存在客观现象。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教育 抵触情绪 成因 对策
  
  先做人,后长知这是我国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思想。怎样做人与如何长知却是教育的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过程,思想教育必须建立在青少年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这是教育工作者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所表现的态度有的冷漠、反感和抵触等一些不合作反应,究其成因是什么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又应如何看待学生的这种不顺从行为呢?笔者有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对上述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的意识问题或学生的态度的不端正,而应该从学生心理发育过程来看待这一现象。
  因为上述问题是一个青少年成长在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应该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不但是一个行为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其客观性远远大于其主观性。
  当人的生理发育到一定阶段,智慧和思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当青少年感到自己的能力已经壮大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也就必然得到加强,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摆脱束缚,确立自我的意识,其中部分的自我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叛意识。
  其次,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成长过程也必然使他们的身体、情绪、性格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这些方面又不是齐头并进,协调一致的发展。一般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也就导致了青少年抵触情绪的出现。
  所谓抵触情绪,实质上就是青少年对外界指令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也包括机械式的反弹或条件反射式的反抗。对于青少年的抵触行为笔者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
  所谓的显性行为就是当他们的爱好、追求得不到认可,受到限制甚至反对时表现的一种以行为反应不顺从的反叛行为,往往表现为桀傲不训,当面顶撞或背后破坏、逃学等,这些表现一般极易被发现。
  例如我教的班级中,有位与我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刘某,他在小学时就爱好文学,经常购书交笔友,自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当家长发现后进行多次劝说无效后,对他的零化钱和来往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到学期结束后,学习成绩仍无一点进步。
  经交谈后方知他的交友行为一点也没有收敛,为躲避家长和老师,其行为更加隐密,所花时间也更多,这种抵触行为充分反应出青少年在其能力、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自主意识的逾来逾强烈,对外界的指令的判断和选择也越趋成熟。
  平心而论,刘某的文学爱好行为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的这一爱好和选择却与学校和家庭乃至社会的需求相悖,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应该得到肯定和引导,应反思的不是他,而应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
  另一种抵触情绪是无明显的行为举动,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现,即所谓的隐性行为。它往往表现为害怕学习、厌世,干什么都无兴趣,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有时这种心理上的反应会以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如头晕、烦燥等症状。事实上发生隐性行为时其本人一般都无抵触情绪,但这种无意识的不抵触情绪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只不过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或自身的生理反应中。
  如学生李某(女)平时学习很认真,有很强的进取意识,但一临近考试,特别是比较重要的考试,她就会生病,表现为头痛、脸色苍白,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现象,而一过考试,不用吃药上述病症会自行消失,问她考试是否特别紧张,她却回答说并不太紧张,仅是有一种压力感。
  这种情况常见的还有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时,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或昏昏欲睡。造成隐性现象的主要外部因素是:现实的教育环境由于受到升学会给自己将来在社会中带来有利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气氛,家人、教师、朋友乃至学生内心的压力与日剧增,而此时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些内外压力即无承受能力又无排解方法。
  当这一压力长时间作用于一个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时,心理上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必然会在行为上或生理上表现出不良的反应。
  就抵触情绪的两种表现而言,显性行为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如果引导得当,将会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更具活力、更有开拓精神的有用人材。
  而隐性行为由于难以发现,有时学生本人也不清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发育危害更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抵触情绪表现要冷静、理智地对待,对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要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
  平时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得失,对同一现象要因人而异,对同一人要因时而异。值得注意的是对显性行为中明显的违规行为要明确否定,不能放纵;对有道理的行为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对隐性行为则要及早发现,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鼓励,防止出现极端行为。
  总之,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首先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不正常表现,尽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达到互通。在学生对教师达到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收获探究的成果等方面来进行。  主题词:小学语文 个性 探究 方法    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期刊
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特别是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政治试卷以开卷形式进行,试题灵活性强,覆盖面广。  因而既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又要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就更大,.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
期刊
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好动,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课堂上,他们都跃跃欲试,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在新课标实施7年后,有一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语文课堂标准》在前言中规定了四条语文课堂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
期刊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由于高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
期刊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常被视为“副科”。虽然,美术课教学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但它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创造能力,发展美术教育对深化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会对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提高素质,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产生相应的变化,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以期达到“双赢”的教学目的。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及实践,需要完成区别于旧课程理念的四大转变:第一,完成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信息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英语教育观的转变;第二,完成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期刊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技能强化训练,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美术作品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情趣性、品味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这就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屏弃陈旧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二十
期刊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
期刊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理念,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和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和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和问题都与地理密切相关,小到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到社会上的诸多如人口、资源、环境、全球变化、区域差异等社会问题,都与地理密切相关。  可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因而在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