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好动,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课堂上,他们都跃跃欲试,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在新课标实施7年后,有一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语文课堂标准》在前言中规定了四条语文课堂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
一、打开窗户,慧眼识珠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通过眼睛收集外界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中引起思维。所以学生要善于动眼观察,并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为了教学的需要,辅以许多精美的插图。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这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插图来自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能找到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七年级上册《陌上桑》配有一副插图,楚楚动人的罗敷亭亭玉立在画面正中,其他人处于画面四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结合画面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明白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二、开动机器,活跃思维
人的大脑好比机器的发动机,必须全面开动起来,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思维就是指主题在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
学生在观察、朗读的基础上,就要多动脑筋,思考作者从画面和文字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作目的,从表面现象深入本质,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情景交融,心花怒放
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或扼足叹腕,或潸然泪下,或心花怒放,这是文章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内心活动或者景物、环境等的生动描写,认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读解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
然而也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篇文章,有的同学读来朗朗上口兴味盎然,觉得受益匪浅;而另一些同学却感觉到茫然不解索然无味,这除了与个人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关之外,还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有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精彩的文章中吸取知识的乳汁,牵发敏锐的情感,真正的“心动”起来。
四、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具有语文技能。所谓语文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语言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比如学生要想写好春天的景物,就必须走进大自然,去倾听鸟儿的叫声,触摸大自然的脉搏,感受春天的美丽,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俗话说“站在门外看,终是门外汉”。同样的道理,学生要想记好一次活动,比如运动会、义务劳动、游园活动等,就必须亲身去体验,并且亲自动手操作,感知活动的劳累与欢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和力度,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那种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式的胡编乱造,可能写出科幻故事来,却不可能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美散文来。
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术,而且有意识地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声情并茂,展示才艺
即使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喜动而不喜静。教师不可一讲到底,而是要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情节的再创造来达到教学目的。这一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放飞神奇的想象,激发敏捷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的理解领悟相关的知识。
比如学习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这一课,我先避开人物个性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由组合成戏剧小组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学生在激情的表演中,自然领悟了钦差大臣的虚伪性格。
六、精心勾勒,笔下生花
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口生。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动手写作。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常练习,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常用的方式有:
①随笔。在活动中或有灵感时,立即在随身自带的笔记本记下想好的句子,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②日记。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感受、内心秘密等,作为一种练笔的方式。
③写信。经常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封书信,介绍学习生活表达思念之情。既密切了亲朋关系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④作文。正式动笔写作文之前,先对所写内容进行构思,再列一个或详细或简略的提纲,然后动手写作。写作过程中需精心勾勒,提炼素材,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文章完成后反复斟酌,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个性特点,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融于学生自行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学习经历令学生们激动难忘,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新《语文课堂标准》在前言中规定了四条语文课堂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
一、打开窗户,慧眼识珠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通过眼睛收集外界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中引起思维。所以学生要善于动眼观察,并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为了教学的需要,辅以许多精美的插图。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这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插图来自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能找到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七年级上册《陌上桑》配有一副插图,楚楚动人的罗敷亭亭玉立在画面正中,其他人处于画面四周:“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结合画面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明白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二、开动机器,活跃思维
人的大脑好比机器的发动机,必须全面开动起来,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思维就是指主题在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
学生在观察、朗读的基础上,就要多动脑筋,思考作者从画面和文字内容反映出来的写作目的,从表面现象深入本质,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情景交融,心花怒放
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或扼足叹腕,或潸然泪下,或心花怒放,这是文章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内心活动或者景物、环境等的生动描写,认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读解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
然而也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篇文章,有的同学读来朗朗上口兴味盎然,觉得受益匪浅;而另一些同学却感觉到茫然不解索然无味,这除了与个人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关之外,还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有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精彩的文章中吸取知识的乳汁,牵发敏锐的情感,真正的“心动”起来。
四、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具有语文技能。所谓语文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语言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比如学生要想写好春天的景物,就必须走进大自然,去倾听鸟儿的叫声,触摸大自然的脉搏,感受春天的美丽,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俗话说“站在门外看,终是门外汉”。同样的道理,学生要想记好一次活动,比如运动会、义务劳动、游园活动等,就必须亲身去体验,并且亲自动手操作,感知活动的劳累与欢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和力度,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那种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式的胡编乱造,可能写出科幻故事来,却不可能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美散文来。
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术,而且有意识地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声情并茂,展示才艺
即使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也喜动而不喜静。教师不可一讲到底,而是要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情节的再创造来达到教学目的。这一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放飞神奇的想象,激发敏捷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的理解领悟相关的知识。
比如学习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这一课,我先避开人物个性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由组合成戏剧小组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学生在激情的表演中,自然领悟了钦差大臣的虚伪性格。
六、精心勾勒,笔下生花
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口生。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动手写作。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常练习,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常用的方式有:
①随笔。在活动中或有灵感时,立即在随身自带的笔记本记下想好的句子,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②日记。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感受、内心秘密等,作为一种练笔的方式。
③写信。经常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封书信,介绍学习生活表达思念之情。既密切了亲朋关系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④作文。正式动笔写作文之前,先对所写内容进行构思,再列一个或详细或简略的提纲,然后动手写作。写作过程中需精心勾勒,提炼素材,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文章完成后反复斟酌,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个性特点,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融于学生自行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学习经历令学生们激动难忘,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