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三)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英联军在缅甸作战失利;法西斯轴心国在海上会师,中国远征军将如何作战?
  1942年5月,中英联军在缅甸作战失利,日军占领缅甸,英军退入印度;1942年7月,德意联军在北非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莱曼地区;1943年5月,德国海军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建立基地,在此与日本人在海上建立战略会师。
  
  绝地反击
  
  根据德日协定,两国将以远洋潜艇为先导,组建潜艇联合部队,攻击盟军要害目标,最终以东经70度为界瓜分世界。
  如果这一构想实现,不仅日德两国真正携手,还可以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切断英国和苏联的石油来源,并从东南亚获取橡胶等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
  此时轴心国的海路已经打通,下一步就是占领印度,这是英国在亚洲惟一能够控制的国家。由于一年前中英联军在缅甸失败,缅甸已全部被日军占领,日军可随时展开对印度的进攻。盟军所处形势极为不利。
  美国人向中国提供补给,致使80%的日本陆军身陷中国大陆,将对美国的太平洋计划产生巨大帮助。
  与此同时,撤往印度的中国军队已在兰姆伽基地训练了一年。他们时刻等待收复缅甸,按当年溃败的路线打回去,以雪前耻。(图1)
  一年前,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对缅甸全面反攻计划,代号“安纳吉姆”。他希望,以英军为主力,配以美军和中国驻印军由印度南下,与同时由滇西西进的中国12个师汇合,挥师南下,进攻仰光。此时,英国海军、空军应从南面包抄,在仰光登陆。
  “安纳吉姆”计划充满复仇色彩,为一年前长眠在缅甸丛林中的6万多名中国远征军战士,也为了两年前珍珠港死伤的数千名美国官兵。
  不过,史迪威,这个中缅印战区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却对自己辖区的行动没有完全的指挥权。
  军事家要听从政治家的安排。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各有打算。 蒋介石当然愿意反攻,但英国必须给予充分配合。10万精锐在缅甸损失过半所带来的经历让他对反击没有把握,必须联合更多的力量。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远东战场毫无兴趣,他主张把北非行动扩展至西西里,除掉意大利。斯大林则剑指德国,他认为只要打败德国,日本将不堪一击。罗斯福认为,美国在欧洲的行动是为了道义,而在亚洲的行动是要复仇。反攻计划一时成为解不开的疙瘩。
  一个现实问题使反攻缅甸的计划变得刻不容缓。此时,中国国内的战争物资已极度匮乏,持续多年的抗日战争使资源储备消耗殆尽,而援华物资几乎不能运入中国。(图2)
  自1942年春,日本占领缅甸后差不多3年的时间里,美国援助物资运往中国的唯一途径就是经由喜马拉雅山的空运。这是一条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线。“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 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恶劣的气候加上日军的空中阻击,使这条全长800多公里的空中交通线,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在长达3年的艰险飞行中,美军损失1500多架飞机,牺牲近3000名优秀飞行员。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损失48架飞机,牺牲168名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损失的飞机,甚至比整个二战盟军在德国上空损失的还要多。飞机残骸在雪峰间随处可见。飞行员们说,从印度飞向中国的航线上,甚至新手也不会迷路,因为沿途遍布的飞机残骸,就是一条不间断的航标。
  反攻计划经过“卡萨布兰卡会议”、“华盛顿三叉戟会议”、“魁北克会议”长达半年多的讨论和修改,终于有了进展。为使英国人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承担一些责任,决定以英国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副统帅。这样的安排使史迪威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不过,只要能打仗,史迪威就能高兴起来。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召开。 如果说这次盟国首脑会晤,是蒋介石登上世界舞台的一次大好机会,那么对于近百年内忧外患的中国命运,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机。这使中国得以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同英美诸强平起平坐,表明中国重新取得参与世界事务的大国地位。蒋介石更是如愿以偿地得到10亿美元贷款和增加“驼峰航线”运输量的保证。同时,反攻计划在缩小规模的前提下被确定下来,收复缅甸改为反攻缅北,重新打开缅甸补给通道。但是,5天后的慕尼黑会议上,因为斯大林的支持,英国人取消了配合计划。蒋介石又一次开始犹豫不决。他知道,美国人愿意提供的只会是物资和统帅,浴血拼杀的重任都要落在中国人的肩上。(图3)
  不过,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军队有责任为自己打开一条获取援助的陆路通道。12月19日,蒋介石终于作出有限的让步,同意由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但是英国海军如不采取行动,他决不让云南的远征军参加缅甸作战。
  尽管如此,之前的开罗会议对于饱经忧患的大后方民众尤其是流亡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于一针强心剂。学生们开始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蒋介石当场宣布:所有从军的学生都将被送往印度,接受美国现代化装备,同日本人作战。 这则新闻成为一颗重磅炸弹。 青年知识分子们不再满足于清谈爱国,他们把理想变成现实,把激情化为行动,怀揣爱国激情登上南去的美国飞机。
  也许是中国驻印军的将士们对于复仇之旅早已按捺不住,或是因为一次对日军行动判断有误的情报,当史迪威还在重庆斡旋、国内增援还未到达印度之前的1943年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已经向缅甸境内的日军发起进攻,拉开大反攻的序幕。暂时代理史迪威指挥的驻印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柏诺特命令新38师112团全线出击,歼灭日军的渗透部队,并向胡康河谷进军。(图4)
  胡康河谷,缅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位于缅甸最北方,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
  反攻部队计划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莫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可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兵力短缺是史迪威面临的最大难题。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22师,兵力不足3.5万人。这支部队虽然经过印度兰姆加整训,全部换上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军队毕竟从未对日军进行过大规模进攻战役,缺乏作战经验,战斗力尚不明确。
  配属的英军温盖特“狮龙兽”部队、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劫掠者”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总共也只有几千人。
  日军缅甸方面军共十余万人,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团协同下,以第 白加地区,中国驻印军迎来缅北反击开始后又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
  达罗、太白加一战对于缅北反击作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战斗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逐渐站稳脚跟,而日军彻底陷入被动。
  在双方交战之前,中印公路的修筑工程于1942年展开。 中印公路从印度的利多开始,经过日军控制下的缅北丛林深处,最终将与滇缅公路相连,进入中国。成为对国内军事救援物资的“输血管”。(图10)
  修建中印公路十分艰苦。除了缅北丛林恶劣的自然环境,另一个问题也令人头疼。缅甸的公路 、铁道,桥梁大多南北走向,而中印公路则是东西向推进。此时正逢缅北的雨季,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增加了修筑难度。在部分工程师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路修筑进展缓慢,但是必须跟上战斗的推进速度,才能保证为前线军队提供足够的物资补给,这时美军工程队先进的设备起到了巨大作用。
  1943年12月27日,中印公路利多至新平洋段通车。6天以后,盟军把缅北战区司令部迁到新平洋。在新平洋公路旁边的干河滩上还新修了一个小型机场。每天联络机把情报员送到前线视察,返航时带回危重伤员。伤员下飞机马上住进总部医院,许多伤员因此而得救。(图11)
  胡康谷地山高林密,河流纵横,杳无人烟。中国驻印军对胡康河谷并不陌生。1942年雨季,第5军的撤退部队不慎闯入这块禁区,迷失了方向,给养全部断绝,以至于弃尸累累。据当年的远征军老兵回忆,他们曾经亲眼目睹远征军第5军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圈白骨围着枪架,那般景象惨不忍睹。
  经历连续失利后,日军第18师团开始改变防御策略,将部队整编成第55和56两支联队,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田中新一亲临孟关坐镇指挥,并把指挥部搬到这里。
  相比之下,我驻印军主力部队的规模显得有些薄弱。与日军正面交锋的部队仍然是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22师。两个师的兵力跟日军一个师团的兵力相比并不占优势,但从战斗素养、火力配备以及技战术水平而论,这是一支不可轻视的队伍。 此前,他们在蓝姆伽基地训练时所掌握的航空地图的使用,恰好符合这种以丛林作战为主的战场特点。(图12)
  从高空俯瞰缅北胡康河谷,大部分地区被茂盛的参天大树遮蔽,偶尔有几片林空地带,孟关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得到精确的战场照片,美国空军反复勘测整个缅北谷地。把这些照片加工拼接起来,成为直观性很强的地形图。而且,只要不断接上照片,这幅地图就会不断扩展,直到包括整个缅甸。
  航空地图对空投物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中印公路彻底打通以前,前线军队的物资补给主要依靠美军运输机低空投掷。这样一来,无论部队在丛林中移动到哪里,只要按照地图上标明的林空进行给养补充,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为部队提供粮食和弹药。 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经验总结中写道:“我军任至何处,弹药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敌后被敌包围,亦可利用空军投掷补充,不致发生断绝之危险。总之,物资多,运输便,后方之补给圆滑,前方之战力自可发挥。”
  战斗刚一打响,新38师出师就很顺利,迅速从大奈河南岸截住日军的迂回部队。相比之下,新22师没有那么幸运。在经历孟关的苦战后,部队伤亡惨重,寸步难行。孙立人为了帮助新22师解围,果断决定抽调113团,迂回抄击孟关背后的日军要点瓦鲁班。
  无奈之下,田中新一决定,留下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将绝大部分兵力集中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然而,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队牛高马大、装备更加精良的部队突然从天而降。他们是美军特意调来的专业丛林野战特种部队——加拉哈德“劫掠者”部队,正式番号为5307步兵团。拥有强大火力, 扛着轻便灵活的风冷式M1919重机枪,这种机枪枪管外面没有厚厚的水冷套筒,所以显得很精悍,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支架。他们的步枪则是久闻其名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列装的半自动步枪,一个不必经过多少训练的射手,也可以在2秒钟内打完弹夹中的8发子弹。日军的38式和99式这些手动步枪每打一发,在下一发子弹上膛之前,就可能经受对方一个步兵班100多发子弹的攻击。(图13)
  桀骜不驯的美国大兵嚼着口香糖,斜叼着香烟穿插到孟关以南。
  新22师和战车一营正踏着零落的日军尸体,猛追从孟关逃出的18师团主力。日军逃生的唯一机会就是击溃面前的守军——加拉哈德 “劫掠者”部队。 这是美军中一支相当凶悍的部队。他们中很多人曾在太平洋岛屿上与日军展开过多次厮杀,经历了炼狱般的所罗门群岛山地丛林争夺战,一直都是所向披靡。但在缅甸他们遇到了大麻烦。 在太平洋岛屿上,有野战机械化工兵给他们张罗工事,他们可以在舒适安全的工事里喝可口可乐。但现在,在必须自己动手构建防御工事的时候,他们却错误地以为日军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勇气。 连日军也没有想到,这个美国军团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它的名气。
  日军分成两股向瓦鲁班突围。田中新一和长久竹郎大佐率领的第56联队为一路,另一路是步兵团团长相田俊二暂时管辖的第55联队。两路日军都在夺路狂奔。 天快亮的时候,田中新一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前卫部队长久联队第2大队在大队长吉田武司的率领下,抱着玉碎的决心,擅自向防守在渡口的美军加拉哈德“劫掠者”部队发起进攻。本来这位军官要做的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料该处美军竟然轻易地像豆腐一样被捏得粉碎。他们猝不及防,在日军亡命攻击下狼狈逃窜,不少人被当场打死。
  3月8日中午,新38师第113团、战车第一营和加拉哈德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总攻。下午一时左右,战车第一营从河堤缺口开出。河对岸的日军根本没有想到坦克竟然能涉水过河。 霎时间,日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失去抵抗能力的日军无奈后撤。下午一时半,战车一营在对岸登陆。坦克手们极为兴奋。他们踩大油门,横冲直撞,勇猛向前,一路开到日军18师团司令部,缴获所有的作战文书,以及田中新一的座驾,甚至还有18师团的关防大印。除仓皇逃生的田中新一之外,其他人全部遭到灭顶之灾。
  
  孟关瓦鲁班一战,盟军的联合部队歼灭日军1500多人,给第18师团以重创,肃清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图14)
  孟关、瓦鲁班一战大胜后,3月12日,史迪威飞往利多,看望第20总医院里的中国伤兵。经过前一段的战斗,部队已经付出较大伤亡。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史迪威组织了战场救护队、野战医院和后方总医院的三级救护体系,使伤员死亡率大大降低。战场救护工作对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驻印军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写道:“美方在利多附近开设大规模医院数所,并准备大量卫生人员和材料随军推进。……前 方轻伤即就地医治,短期治愈仍上前线。重伤者以飞机运送后方医院医治,并用输血救治方法,故虽重伤而死者极少。此不独不减少战斗力,且与官兵精神上以莫大之鼓励。”甚至有些前方的士兵开玩笑地说:“放心向前冲吧,即使受伤了也不怕,还可以坐飞机。”即便如此,战斗依然非常残酷。(图15)
  3月13日,史迪威从利多回到前线。第二天便发起新一轮进攻。日军节节败退,仓皇后撤,恰是乘胜追击、包围歼敌的大好时机。
  日本集结兵力,准备已久的所谓吴昊作战也就是进攻英帕尔战役同步展开,换句话说缅北是在打日本人,而缅甸中部日本人是在向印度的英帕尔发起了反击进攻作战,英军危在旦夕。
  史迪威与中国将领商量后,从第二梯队新30师调了一个团前去支援。再加上英军从印度中部调用部队增援,英帕尔总算稳住了。紧接着,中国驻印军展开反攻作战的第二个重大战役——孟拱河谷反击战。当面之敌仍然是日军第18师团。
  经过之前的战斗,日军第18师团虽然被中国军队消灭了60%,但是特殊的丛林地形,使其很难被成建制地彻底歼灭。日军为了让18师团坚守野人山,不断从缅甸中部、南部包括西面的56师团先后12次向18师团补充兵力。尽管如此,在中国军队的强力反击面前,他们已经在劫难逃。(图16)
  孟拱是孟拱河谷的要点,也是日军赖以继续守住野人山的最后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点。这次,中国驻印军将之前屡试不爽的迂回穿插战术,用到了极致。
  日军布防以孟拱为核心,以前方的加迈为屏障,以后面的密支那为依托,中间有公路、铁路相连。
  新38师的迂回穿插,兵分3路,3个步兵团,一个团直接向新22师正面进攻的贾迈守敌两翼侧后穿插。直接配合新22师正面进攻,先把屏障打掉。第二个团由中路直接插向孟拱与贾迈之间一段公路,切断孟拱与贾迈守敌之间的联系。断了贾迈守敌的后路。
  第三个团纵身一刀直接插向孟拱与密支那之间,把孟拱守敌的退路也切断了,连密支那都处于新38师的直接攻击之下。
  这样,驻印军新22师、新38师同时完成对贾迈守敌的合围。日军在贾迈、孟拱与密支那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陷于被各个击破的绝境之中。驻印军作战的进程相当顺利,一举全歼贾迈守敌,紧接着直取孟拱。而此时的孟拱也处于新38师两个团的包围之中。连续两仗全歼贾迈、孟拱守敌。(图17)
  贾迈、孟拱守敌被全歼后,整个孟共河谷反击战画上非常圆满的句号,战果丰硕。胡康河谷反击战歼敌1.2万人,孟拱河谷反击战歼敌将近1.2万人。日军第18师团12次补充的军力被打光了,野人山被打穿了。密支那,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第一期作战目标,已完全暴露在中国驻印军的直接攻击之下。
  其实,早在孟拱反击战开始的同时,史迪威就充分发挥他的战术想象力,作出一项最为大胆的作战部署。他命令美军加拉哈德“劫掠者”部队和刚刚开赴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秘密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长驱敌后,情况复杂,结果难以预料。但是,不出“奇”难以“制胜”,最大的风险也意味着最大的成功。
  4月28日,中美联合突击部队启程秘密向密支那进发。
  
  下期请看:《中国远征军》(四)
其他文献
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使“榜爷”家喻户晓,这个恶贯满盈的土匪是否确有其人?    《乌龙山剿匪记》描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剿灭湘西土匪这段历史。剧中土匪头子“田大榜”奸诈狡猾、凶暴残酷,有一身过人的本领,被人称为“榜爷”。  湖南最西端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当年这一带有个大土匪,名叫姚大榜,据说,他就是电视剧中“田大榜”的原型。  姚大榜,1882年生于晃县方家屯,他不像许多土匪那样,缺
期刊
在一次被队员们称为国耻的围棋比赛后,他将如何捍卫国家的荣誉?    1964年7月,日本东京,一位17岁的中国少年坐在围棋盘前,显得焦灼不安。他对面的女棋手木谷礼子身着和服,则神色安稳。  这个少年名叫王汝南,来自安徽合肥,他是第一次代表中国和日本女棋手较量。这盘棋,让他体味到了老一辈棋手们的心境。   1960年,王汝南第一次听到日本棋手的时候,还是个初三学生。暑假时,他参加安徽省体委举办的棋类
期刊
借助微型摄像机,我们仿佛有了一双昆虫的眼睛,无数昆虫在朝霞中跃动。景象如此美丽奇妙,令人目眩。    灌木丛中的生命    一只蜗牛注视着这个世界,它用触角探索着前方的路。因为人类发明了微型摄像机和电子照相机,我们才可能探索微型动物的世界,才能看到这些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终于揭开这些生物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行为举止像大型动物一样,也有它们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两只蚂蚁要确认喜不喜欢
期刊
日本的南方有一座有名的猴山叫高崎山,这里生活着上千只日本猕猴,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猴类研究基地。    在高崎山上,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猴子。猴和人的关系亲近,但又互不干扰。  雄性猕猴那贝因为不久前在一部电影中扮演了猴王的角色,一举成名。可是不知为什么,当红的它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贝的失踪,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方面,因为那贝是这个猴群中赫赫有名的猕猴明星,很多游客就是为了看
期刊
车祸使她半身瘫痪,男友却不离不弃……    2008年7月一天凌晨,苏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室内,医生们正在对一个头部重伤的女孩进行抢救。此时女孩已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    他来签字 医生惊讶    这个女孩被飞驰的电动车撞倒后,路人将她送到医院。几个不相识的好心人一直守在女孩身边。女孩的亲属呢?这时,一个急匆匆的身影出现了。医生们仔细一看,竟是一位黄头发、高鼻梁的外国小伙子。  听着小伙子结
期刊
脑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很大,手术机器人却能胜此重任。    将要为病人实施手术的机器人的名字叫“黎元”,田增民是它的发明者之一。这项研究令国际医疗界刮目相看,从而掀开了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新的一页。    全军神经外科中心的病房里,田增民每天都例行查房与询问病例,医治方案对每个病人都非常重要,但在今天的讨论中有一个病人的情况却异乎寻常。  元康是个8岁的男孩儿。他的病是由于脑细胞受到损伤,造成四肢不受控
期刊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胜利在望。这时,占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盟军中出现了疫情:高烧、皮肤红疹,每天都有几十名士兵受到感染。斑疹伤寒!一种常伴随着战争或天灾出现的烈性传染病。突然的瘟疫让盟军内部异常恐慌。    万能的滴滴涕    斑疹伤寒由虱子传播,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就是这个斑疹伤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吞噬了300万生命。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人们想对这瘟疫釜底抽薪,消灭它的传染者。他
期刊
从荒芜贫瘠的小渔村,发展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风光背后,有着怎样难以忘怀的岁月?    1984年以前的龙港仅仅是位于温州鳌江南岸的一个小渔村,没有人会料到,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间,龙港会引起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关注,而且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切源自于龙港走过的一条不同寻常的建镇之路。(图1)   1984年,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先锋陈定模回忆中被反复记起的时间。这一年,陈
期刊
60岁依然翱翔蓝天,44年的驾龄使她成为我国飞行时间最长的女飞行员;她技艺高超,1万8千小时安全飞行的经历,带给她多次承担特殊首航任务的机会。在中国飞行教员的行列中,她是屈指可数的资深女教官。(图1 )    2009年5月4日上午,担任海南航空7191次航班机长的李燕生早早来到首都国际机场。今天她要执行一次十分特殊的飞行任务。平日五六分钟就能完成的机身检查工作,今天她却用了超出平时一倍的时间。 
期刊
4万多个农户,提供着1500万人的粮食需求量。可是,繁荣的背后藏有危机。    在丹麦丰饶的国土上,农田占了四分之三的面积,大片精心耕作的谷物并非人的口粮,而是牲畜的饲料。这里运行着当今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现代农业,人均肉类和谷物的生产量世界第一,猪肉出口世界第一。(图1)  走近丹麦世界最先进的生猪屠宰厂,第一个疑问就是,杀猪厂为何需要这么多烟囱?  丹麦的大型生猪屠宰厂共有13个。节能降耗的成绩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