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所有学生同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教育民主化和公平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各式教育都是为考试服务的,小学毕业为考中学,中学毕业为考大学。这种导向的教育使教育价值发生了转向,教育变成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的结果是形成了学校教育的许多“不适应者”,他们不习惯于学校传递给他们知识的方式,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被界定为“差生”。而那些真正适应考试课程的学生虽然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胜利者,却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失败者。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换取少数学生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失败。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社会需要精英,但社会更需要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因此,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反映了大众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照全体学生,要有一种乐观的观点,相信经过教育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 全面发展
所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身心各个方面获得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包含多种含义:从能力的角度上说,学生不仅要具备以往我们强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技能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而且也要掌握人文知识。只有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价值方面看。学生发展不仅要追求知识、谋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要注重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人的精神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上述这些方面的有机综合。各个方面协调一致,保证人发展的全面性。而在应试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应试能力、应试需要的知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考试的奴仆。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取代素质教育,也不能使人全面发展。此外,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和谐、自由发展,是建立在基本素质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平均发展恰恰忽视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忽视个体条件,必然导致平庸。
3 学生主动发展
个体成长是不能替代的,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其主动性。当我们反思传统教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传统课程是以学科为主,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2)传统课程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课程,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3)传统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而且大多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4)传统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忽视学生发展的作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传统课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也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课程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动力是外在社会、家长、学校压力,学生被学校教育推动而被动发展。学生发展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教育,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学生的选择。赋予学生选择权就是在学校课程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发展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由教师代替学生选择向学生自主选择转变,使学生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教育旨在通过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教育中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外在的学习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传统课程知识是一种经过社会承认的选择的知识,它是以假定学生学习以后一定会促进其发展和适应社会为基础。这种知识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忽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忽视儿童自身学习经验的价值。儿童在课堂上不管意识到与否,总是以经验来学习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超越教师的意图和构想的种种价值。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关注能使学生体会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自主学习不仅为学生在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是:教育氛围具有民主性;学习目标的制订具有自主性;学习内容具有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具有多元性;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学习场所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自控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能在教育和教学中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4 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倾向性。这种个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潜能。传统教育是一种划一的教育,它的基础假设是学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种划一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思想相结合,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少部分适应考试的学生的个性僻剑发展,而对考试不适应的学生,或行说与升学发展相违背的学生个性受到轻视,甚至被压抑。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事教育的“标准件”,人才规格是划一的,学生缺乏个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型的教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的兴起,对人个体生命的关注,也要求学校教育彰显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顺应现行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源于生物学和环境的概念已经超越自身的范畴和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可持续发展是人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不断的连续发展,日臻 完善和和谐的过程。人永远朝向这个方向,并通过教育不断完善。这种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教育的视角看,我们进行的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现代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现代发展就是要教给学生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而关注学生将来,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要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更多关注人未来的发展。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学校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会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为其提供需要的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维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关注学生并不是忽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人成长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是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新教学理念对课程做出的调整
高中处于基础教育的顶端,承担着为时代培养健全、合格公民的职责。因此,高中课程的内容更要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体现时代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时代性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科内容上。我国高中课程内容主要还是由学科构成,这些学科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知识。学科课程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很难纳入新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适应于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的社会。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种相对封闭的学科面临重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学科内容要不断更新、分化和综合。为了回应这种挑战,学科内容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1 从重学术课程转向学术、技术和职业课程并重
学术课程在我国课程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的优势,特别是考试为学术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念的变革,精英型人才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在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逐渐凸显,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学术课程已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技术和职业价值的认同迫使人们在学科课程中要重视被忽视和曲解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从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课程也曾经被列入到课程之中。但是这种技术课程主要是以劳动技术为主,偏重劳动,注重学生劳动思想、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技术素质的养成。现代社会以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培养学生能运用技术的思维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吸收以往课程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和认识技术在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普通高中基本不涉及职业教育课程,它主要通过专门的职业高中来进行,课程发展不均衡。从我国的教育状况看,我们可以在高中的选修课程中列出一些职业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为学生将来选择一定的职业做准备。
2 从偏重某些主要学科转向全体学科并重
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理解,不同的学科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受到不同的对待。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的价值高于选修学科,主要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价值高于其他学科的价值,与高考联系紧密的学科高于其他学科。这种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学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学生发展过程中某些能力和价值缺失。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人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不同的知识在客观上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平等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扭转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赋予不同的学科以同等的价值。这些主要通过协调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管理来实现。
3 学科由分化走向综合
任何学科的前进和发展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但是学科内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传统学科的弊端是过于封闭,学科之间相互隔绝,忽视了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现代学科的发展证明,学科逐渐由分化走向综合,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或者相同倾向的学科可以建立一个学科群。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科由分化走向综合,打破学科的封闭性,使学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外部的知识,以更好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4 课程类型由学科课程占主体转向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并存和互补
学科发展要求打破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的局面,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经验课程逐渐进入到课程领域。这些课程对于学科领域的理性发展有各自的优势,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是他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多种课程类型的同时存在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多种课程形式的存在,有利于学科对自身发展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其次,多种课程类型的并存,使学科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有益成分,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多种类型课程,使学科易于被学生消化吸收,为将来更多的人发展学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三、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善于学习的精神。学科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知识,现代学科课程都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中的综合性课程考试科目,乃至语、数、外考试内容中都渗透了多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思想。高考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的理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所有学生同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教育民主化和公平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各式教育都是为考试服务的,小学毕业为考中学,中学毕业为考大学。这种导向的教育使教育价值发生了转向,教育变成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的结果是形成了学校教育的许多“不适应者”,他们不习惯于学校传递给他们知识的方式,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被界定为“差生”。而那些真正适应考试课程的学生虽然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胜利者,却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失败者。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换取少数学生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失败。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社会需要精英,但社会更需要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因此,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反映了大众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照全体学生,要有一种乐观的观点,相信经过教育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 全面发展
所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身心各个方面获得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包含多种含义:从能力的角度上说,学生不仅要具备以往我们强调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技能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而且也要掌握人文知识。只有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价值方面看。学生发展不仅要追求知识、谋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也要注重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人的精神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上述这些方面的有机综合。各个方面协调一致,保证人发展的全面性。而在应试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应试能力、应试需要的知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考试的奴仆。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不能取代素质教育,也不能使人全面发展。此外,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和谐、自由发展,是建立在基本素质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平均发展恰恰忽视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忽视个体条件,必然导致平庸。
3 学生主动发展
个体成长是不能替代的,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其主动性。当我们反思传统教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传统课程是以学科为主,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缺乏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2)传统课程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课程,教师成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3)传统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而且大多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4)传统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忽视学生发展的作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传统课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也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课程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动力是外在社会、家长、学校压力,学生被学校教育推动而被动发展。学生发展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教育,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
促使学生主动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学生的选择。赋予学生选择权就是在学校课程允许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发展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由教师代替学生选择向学生自主选择转变,使学生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教育旨在通过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教育中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外在的学习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传统课程知识是一种经过社会承认的选择的知识,它是以假定学生学习以后一定会促进其发展和适应社会为基础。这种知识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忽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忽视儿童自身学习经验的价值。儿童在课堂上不管意识到与否,总是以经验来学习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超越教师的意图和构想的种种价值。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关注能使学生体会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自主学习不仅为学生在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是:教育氛围具有民主性;学习目标的制订具有自主性;学习内容具有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具有多元性;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学习场所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自控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能在教育和教学中主动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4 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倾向性。这种个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潜能。传统教育是一种划一的教育,它的基础假设是学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种划一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思想相结合,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少部分适应考试的学生的个性僻剑发展,而对考试不适应的学生,或行说与升学发展相违背的学生个性受到轻视,甚至被压抑。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事教育的“标准件”,人才规格是划一的,学生缺乏个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型的教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人本主义教育的兴起,对人个体生命的关注,也要求学校教育彰显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顺应现行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源于生物学和环境的概念已经超越自身的范畴和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可持续发展是人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不断的连续发展,日臻 完善和和谐的过程。人永远朝向这个方向,并通过教育不断完善。这种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教育的视角看,我们进行的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现代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现代发展就是要教给学生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而关注学生将来,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要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更多关注人未来的发展。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学校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会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为其提供需要的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维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关注学生并不是忽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人成长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是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新教学理念对课程做出的调整
高中处于基础教育的顶端,承担着为时代培养健全、合格公民的职责。因此,高中课程的内容更要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体现时代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时代性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科内容上。我国高中课程内容主要还是由学科构成,这些学科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知识。学科课程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很难纳入新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适应于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的社会。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种相对封闭的学科面临重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学科内容要不断更新、分化和综合。为了回应这种挑战,学科内容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1 从重学术课程转向学术、技术和职业课程并重
学术课程在我国课程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的优势,特别是考试为学术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念的变革,精英型人才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在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逐渐凸显,以培养精英为主的学术课程已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技术和职业价值的认同迫使人们在学科课程中要重视被忽视和曲解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从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课程也曾经被列入到课程之中。但是这种技术课程主要是以劳动技术为主,偏重劳动,注重学生劳动思想、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技术素质的养成。现代社会以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培养学生能运用技术的思维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吸收以往课程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和认识技术在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普通高中基本不涉及职业教育课程,它主要通过专门的职业高中来进行,课程发展不均衡。从我国的教育状况看,我们可以在高中的选修课程中列出一些职业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为学生将来选择一定的职业做准备。
2 从偏重某些主要学科转向全体学科并重
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理解,不同的学科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受到不同的对待。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的价值高于选修学科,主要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的价值高于其他学科的价值,与高考联系紧密的学科高于其他学科。这种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学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学生发展过程中某些能力和价值缺失。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人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不同的知识在客观上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平等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扭转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赋予不同的学科以同等的价值。这些主要通过协调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管理来实现。
3 学科由分化走向综合
任何学科的前进和发展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但是学科内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传统学科的弊端是过于封闭,学科之间相互隔绝,忽视了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现代学科的发展证明,学科逐渐由分化走向综合,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或者相同倾向的学科可以建立一个学科群。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科由分化走向综合,打破学科的封闭性,使学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外部的知识,以更好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4 课程类型由学科课程占主体转向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并存和互补
学科发展要求打破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的局面,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经验课程逐渐进入到课程领域。这些课程对于学科领域的理性发展有各自的优势,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但是他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多种课程类型的同时存在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多种课程形式的存在,有利于学科对自身发展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其次,多种课程类型的并存,使学科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有益成分,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多种类型课程,使学科易于被学生消化吸收,为将来更多的人发展学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三、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善于学习的精神。学科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知识,现代学科课程都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中的综合性课程考试科目,乃至语、数、外考试内容中都渗透了多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思想。高考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的理念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