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從体育发展观历史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树立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充分认识和发挥体育的特有的功能。
【关键词】 体育育人 发展观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得到了国家行政部门、社会与教育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逐渐发展成熟,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理念,这才使这门学科的质量和价值逐渐得到提升。加强学校体育发展观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是学校体育教育担起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发展途径。
1.体育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演变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体育的发展从传统学校体育教育到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早在1762年,卢梭在《爱弥尔》书中首次定义了体育一词,建立了以身体的保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为核心的体育体系。继而古兹牟茨倡导“运动体育”, 体育教育在德国实施开来,然而他将大部分工作放在了运动教学的内容上。在施皮斯体育教育中进一步将体育要素化,更加重视身体的运动教育,形成运动铸型教育。德国秋尔夫等对以运动为中心的自然体育教育提出异议,批评施皮斯忘记发展人的身体,同个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将智育与体育的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精辟见解,都反映出了运动并非体育的本质,使人们对体育认识翻开新的一页。
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高度表达,而体育发展的理论表达便是体育哲学,目的便是使体育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在前苏联本质主义体育教育的模式上并依据国情发展起来的,但是我国体育教育受孔孟思想影响严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和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应以发展得眼光去审视体育理念,这也成为当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如何更好地把它应用于学校体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课题。
2.“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理念育产生了正确的学校体育发展观
2.1 以人为本,把握学校体育的育人目的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民族发展的根本理论,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为发展经济,那我们怎样应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体育理念的建立?这也是中国体育理念改革的问题:我们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社会人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文化的人,而不是过度的“社会经济化”,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校体育导向问题,因此在构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中,就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一是注重对学生体育理念的培养,单纯依靠一些体育项目是远远不够的,应从从多样式、科学化的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哲学理念,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夯实学生的生理及体育学习理念的基础,为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二是树立以学生全面长足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应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强调学生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统一,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合理地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
2.以人为本,发挥形成体育观的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者,只有培养人具有实践和认知能力,并积极投入体育实践才能成为主体。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客体包括人自身客体, 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要认知自我客体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体育观,除积极投入体育实践外,还要不断学习关于体育的文化知识及技能方法。主体是来反映实体的自身能力和价值取向的方法,评价工具包括主动性和创新的独立性,现代社会的主题就是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学生主体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努力搭建个性化体育教育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来对学生兴趣及性格品质的开发、引导和培植,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多元素、多层次均衡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身体锻炼为方法手段,使学生都能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体育学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发展,逐渐对体育现象有正确的科学认识,并能自发的主动学习,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
3.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观一直在于强调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封闭的发展道路,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功用。把握好质量和结构的关系、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性, 是学校体育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第一,加快体育新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速度,要敢于尝试进行试点改革;第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师资,激活教师在教学中的驱动性,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和师德建设的潜力;第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投入,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保证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要认识人本主义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用来巩固人的身体和身心的基础,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对中国体育长足发展尤为重要,更加强调眼下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结合。
因此,从体育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尊重和关心人的人本体育观势必成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理解其指导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科学发展观读本[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高东.关于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思考与尝试[J].实践与探索,2011,01(556)
[3] 张晓春,树立科学体育发展观必须重申的若干问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
[4] 覃寅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
[5] 卢元镇,于永慧,给体育社会学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 [J].体育科学,22006,3
【关键词】 体育育人 发展观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得到了国家行政部门、社会与教育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逐渐发展成熟,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理念,这才使这门学科的质量和价值逐渐得到提升。加强学校体育发展观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的举足轻重作用,是学校体育教育担起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发展途径。
1.体育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演变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体育的发展从传统学校体育教育到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早在1762年,卢梭在《爱弥尔》书中首次定义了体育一词,建立了以身体的保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为核心的体育体系。继而古兹牟茨倡导“运动体育”, 体育教育在德国实施开来,然而他将大部分工作放在了运动教学的内容上。在施皮斯体育教育中进一步将体育要素化,更加重视身体的运动教育,形成运动铸型教育。德国秋尔夫等对以运动为中心的自然体育教育提出异议,批评施皮斯忘记发展人的身体,同个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将智育与体育的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精辟见解,都反映出了运动并非体育的本质,使人们对体育认识翻开新的一页。
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高度表达,而体育发展的理论表达便是体育哲学,目的便是使体育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在前苏联本质主义体育教育的模式上并依据国情发展起来的,但是我国体育教育受孔孟思想影响严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和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应以发展得眼光去审视体育理念,这也成为当下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如何更好地把它应用于学校体育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课题。
2.“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理念育产生了正确的学校体育发展观
2.1 以人为本,把握学校体育的育人目的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民族发展的根本理论,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为发展经济,那我们怎样应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体育理念的建立?这也是中国体育理念改革的问题:我们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社会人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文化的人,而不是过度的“社会经济化”,近些年来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校体育导向问题,因此在构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中,就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一是注重对学生体育理念的培养,单纯依靠一些体育项目是远远不够的,应从从多样式、科学化的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哲学理念,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夯实学生的生理及体育学习理念的基础,为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二是树立以学生全面长足发展为目标的同时应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强调学生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统一,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合理地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
2.以人为本,发挥形成体育观的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者,只有培养人具有实践和认知能力,并积极投入体育实践才能成为主体。体育观形成过程中的客体包括人自身客体, 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要认知自我客体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体育观,除积极投入体育实践外,还要不断学习关于体育的文化知识及技能方法。主体是来反映实体的自身能力和价值取向的方法,评价工具包括主动性和创新的独立性,现代社会的主题就是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学生主体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努力搭建个性化体育教育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来对学生兴趣及性格品质的开发、引导和培植,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多元素、多层次均衡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身体锻炼为方法手段,使学生都能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体育学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发展,逐渐对体育现象有正确的科学认识,并能自发的主动学习,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
3.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观一直在于强调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封闭的发展道路,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功用。把握好质量和结构的关系、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性, 是学校体育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第一,加快体育新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速度,要敢于尝试进行试点改革;第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师资,激活教师在教学中的驱动性,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和师德建设的潜力;第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投入,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保证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要认识人本主义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用来巩固人的身体和身心的基础,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对中国体育长足发展尤为重要,更加强调眼下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结合。
因此,从体育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尊重和关心人的人本体育观势必成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真正理解其指导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科学发展观读本[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高东.关于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思考与尝试[J].实践与探索,2011,01(556)
[3] 张晓春,树立科学体育发展观必须重申的若干问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
[4] 覃寅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
[5] 卢元镇,于永慧,给体育社会学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 [J].体育科学,2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