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导人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但能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数学课堂导入的原则
1 建构新知原则
建构新知原则强调数学课堂的导入是在已知基础上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设置好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课堂导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 情境教学原则
情境设计的原则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导入,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
1 导入情境化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活动情境导人新课,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态度。
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给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2 导入生活化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选择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人数学的殿堂。
如在“余角和补角”的学习导人中,可以利用学生打台球的生活习惯进行导入。首先电脑演示打台球,让学生观察。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然后简单地表示为有图,其中CD与EF垂直,角1等于角2。然后提问:各个角与角1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与角1的和等于90°的角,还有与角1的和等于180°的角。最后教师归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余角、补角概念,从而导入余角和补角的新课。
3 数学建模导入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在教学时,要善于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导人中,可以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问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接着,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使小三角形逐渐变大,与大i角形重合。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已是不言而喻了。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导人方式,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就会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责任编辑 杨 博
一、数学课堂导入的原则
1 建构新知原则
建构新知原则强调数学课堂的导入是在已知基础上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设置好课堂导入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课堂导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 情境教学原则
情境设计的原则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导入,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
1 导入情境化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活动情境导人新课,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态度。
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给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2 导入生活化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选择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人数学的殿堂。
如在“余角和补角”的学习导人中,可以利用学生打台球的生活习惯进行导入。首先电脑演示打台球,让学生观察。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然后简单地表示为有图,其中CD与EF垂直,角1等于角2。然后提问:各个角与角1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与角1的和等于90°的角,还有与角1的和等于180°的角。最后教师归纳: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余角、补角概念,从而导入余角和补角的新课。
3 数学建模导入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在教学时,要善于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导人中,可以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问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接着,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使小三角形逐渐变大,与大i角形重合。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已是不言而喻了。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导人方式,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就会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责任编辑 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