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后余生:我的身体微微闪烁着幸存的光芒

来源 :意林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zh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是一个癌症病人,结肠癌Ⅲ期B。手术之后,做过半年化疗。
  手术之后,我的化疗计划是8期。第一期的第一天,主治医生说,化疗药物剂量标准是美国人制定的,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你酌减吧?我斩钉截铁:“不不不,按外国标准来,我没有问题!”结果,问题如期出现。吊瓶当夜,我坐在马桶上,怀里再抱着个桶,边狂泻边狂吐,呕到眼珠都快掉出来了。次日,医生又问,药量减一点吧?我雄心不再,想要点头如捣蒜,可惜力度小,点不动头,也捣不了蒜。事后再看,这是一个好医生,他跟病人的沟通方式,平等而且巧妙。



  副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我而言,最严重的是神经末梢的损害。
  先是手指像个极佳的导热体,任何金属物都会迅速带走指尖的热量,只要一两秒,指尖就会刺痛。这在公交上尤其尴尬,如果拥挤没有座位,又没有塑料吊环,手握在不锈钢扶杆上,是一个小小的刑罚。如果坐在位子上,我这大个子见了妇孺不让座,也很不像话。
  刺痛变成麻木,并逐步蔓延到手指、脚趾、鼻尖、舌尖。而且,这支麻木部队,还一点一点向深处进攻,从手指脚趾慢慢升至臂膀和大腿。麻木甚至从舌尖延伸至喉咙,以至不敢吃鱼。舌头和喉咙,是感受不到鱼刺的。大冬天光脚踩地板上,会以为依然穿着鞋子。在室内穿没穿拖鞋,得先低头看看脚才知道。医学上对此有一个描述,叫“套袜感”。
  记得化疗结束后的那个夏天,在空调中,爱人清凉的身体,屡屡让我的手指突然刺痛。我在微博上叹惜:“别人是爱你爱到心疼,我是爱你爱到手疼。”估计没人会看懂,还误以为我是家暴分子。
  很多人的化疗只做两三期,就因痛苦而放弃。我的8期化疗,坚持到了第7期。副作用已影响到脑子、心跳、呼吸,腿脚麻木让我平路也跌倒。医生叹气说:“好吧,就让你毕业吧。”
  癌症病人,是一个自我隔绝的群体。即使是癌症病人本身,也把自己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我家餐桌的天花板上,一字形挂着三盏灯。中間那盏,灯罩里接触不好,总是闪烁不定,或者干脆熄灭。有时伸手一弄,就亮了。生病化疗时,中间这盏灯泡,被当成了我自己的象征。有时候,折腾很久也不亮,我就无比沮丧和紧张,认为自己就要完蛋了。尽管过去多年了,那盏灯还是我的痛点。我也不敢换掉那一排灯,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掌控感。
  癌症改变了我和所有人的关系,改变了我和世界的关系。它把我和家人,把身边的所有事,都拖入了癌症轨道。整个家庭的运转,所有社会资源的动用,夫妻之间的一切互助,都以癌症治疗为中心。
  术后化疗期间,那几项关键指标一直大起大落。问医生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哎,这种情况太罕见,我们也没有遇到过。太太按照常情,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巴结医生,也编造了各种正常数值的检验报告。她后来开玩笑说,你就没有发现吗,那些单子统统都没有盖印?
  治疗依旧毫无起色,各种检查化验又尤其频繁。她特别不愿意去拿那些报告单。她后来回忆,每次取报告时都站在楼外,犹豫拖延很久。她一再幻想,如果这个城市里,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可以帮助先取一下单子,让她的恐惧有一个缓冲。
  病后5年多,我一直带着别致的“护身符”:上班的背包里,始终插着一本“输液港维护手册”,那是当年化疗时用过的。把遭遇癌症的证据留着,似乎是个免疫式的安慰。
  癌症,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天生缺陷,实质就是一种基因疾病。癌症就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每人的基因组里,都有一个原癌基因,一个抑癌基因。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让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开关突然被打开。而抑癌基因又突然死去。于是,癌细胞开始了无休止地生长。
  癌细胞有多强大?《肿瘤传》的作者,在实验室里研究白血病细胞,已经30年了。这些癌细胞,一直在疯狂地分裂、复制,增殖从不停顿。要知道,这些细胞的源头取自30年前,那些病人已经死去30年了。这就是癌症的骇人力量。
  从技术上看,这些癌细胞是永生的。不死的癌细胞,是生命的最佳样本。
  为什么古代几乎没有听说癌症?医学家说,古人才活到三四十岁就死去了,癌症还来不及发生呢。癌症实际是一种“现代病”,你寿命越长,患癌概率越大。随着细胞分裂和身体衰老,突变基因一层又一层无情累积,癌症很可能是我们作为生物发展的终点。
  所以,癌症学者普遍认为,癌细胞永生不朽的追求,正反映了我们自己的追求。癌细胞的分子核心所具有的超活跃性、生存力、好斗性、增殖力以及创造性,都是我们自身的翻版。
  癌症究竟可不可以战胜,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百年抗癌史,让科学家们感到悲观。
  要知道,仅仅是一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科学家就花了13年时间,才完成了全部测序。而50种最常见的癌症类型,DnA数量就相当于1000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不要说,每一位病人的癌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个癌症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癌症,没有简单通用或明确的疗法,也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这是癌症学者的共识。
  大半年前,我第5次做了全面检查。在做肠镜之前,麻药尚未起效,我听到那位端庄的中年女医生,突然对身边的实习医生说:“已经5 年了,今天没有发现问题,他就算治好了。”声音依然冰冷,但我听出了一丝欢愉。
  《癌症传》里,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患癌经历时说:“如果这是一场搏斗,那么我必须用尽我所有的一切——知识和计谋,秘密的手段和公开的手段。”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点知识和计谋,从来只相信现代医学,相信外科手术,相信化学疗法。那是我成为癌症幸存者,最重要的原因。
  抗癌战争还在继续,癌症发病率还在增长。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你的幸存率依然很低。
  身为癌症患者,你每多活一天,都是一个胜利。
其他文献
1  外婆曾经养过两只鹦鹉。它俩是一对儿,从别人家飞出来的,呆呆愣愣的,像失心疯似的停在我家晾衣架上。  外婆用绑了线的细竹子撑起斗笠,在斗笠下放上碎玉米粒,拉着线的另一端躲在门后。等到两只鸟都进斗笠底下觅食的时候,将线一拉,两只鸟就成了瓮中之鳖。  两只鸟很恩爱,每日都能见它们互相整理翠羽。  外婆偏说它们是金刚鹦鹉,但我找遍了整本观鸟手册都没有找到绿油油的金刚。  有一天,外婆忘记关笼门,公鸟
期刊
先说一个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在诲人不倦之余,被一场奇怪的官司缠上身,翻来覆去,居然硬是辩解不明。唉!一个终生靠口才吃饭的教师居然不能使人明白他简单的意念,众人既打定主意断定他是个妖言惑众的异议分子,便轻率地判他个死刑,要他饮毒而亡。  这判决虽荒谬,但程序一切合法,苏格拉底也就不抵抗,准备就义。  有人来请示他有何遗言要交代,他说:“我欠耶斯科利皮亞斯(医神)一只公鸡,记得替我还这
期刊
第一个将“情”与“网”这两个风马牛毫不相及的字眼结合成词的人,是天才。  “情网”这个词语,美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年轻人初涉情网,网丝细细、网眼密密,宛如“发网”。他们都很年轻,常常把水晶看成是玻璃,不懂得珍惜与保护;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占有,没有给予。网眼在不断地摩擦里越撑越大,最后,网丝断了,有人从网内掉了出来。  掉出来的那个人,饱受痛苦煎熬之后,學精、学乖了。他变成了一条鱼,滑不唧溜
期刊
1986年1月的一天,《新闻联播》播出一條新闻:一个英国人,持一大批二百年前的中国瓷器,将在荷兰拍卖。怎么可以呢?八万多件清代青花瓷!中国百姓急了。  但那些宝贝确实属于一个名叫哈彻的英国人,1985年,他在南中国海成功打捞了一条中国商船。  中国政府无法阻止拍卖,只得派两名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带三万美元前往荷兰拍卖会。国家给他们的指示是,购买几件瓷器用来研究,资金使用的限度是,不超过瓷器价值的三倍
期刊
自从我把书房搬到一个新小区后,吃饭就成了问题。每天中午,我都准时下楼,像读书时奔向食堂一樣,去楼下的小馆子吃饭。  可以选择的馆子不多。最初只有两家店,一家是面馆,名字叫“家里面”。这是很好的名字,给人的印象,仿佛就像在家吃饭一样放心。这家面店是我吃饭的首选,以至于每次一进门,不用开口,店员都会帮我喊出“三两牛肉面,一份蔬菜”。  虽然名字给人以家的温馨,但是这家店却不是夫妻店,而是几个年轻人的创
期刊
到今年为止,我演了大概有九年的戏了。但是前七八年,我一直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去年才因为《演员的诞生》这档节目被更多人认识了,也得到了一些认可。可能大家会说,这还算是一个“会演戏的女演员”。但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标签——一个“把欲望和野心写在脸上的女演员”。  那么,什么是欲望呢?这个词对我来说很简单:今天晚上我想吃一只鸡腿,我想买一双好看的鞋,我想红……  但简单的欲望由一个女人大
期刊
我俩差五岁。  五岁以前我对他印象很模糊,那会儿他已经开始上托儿所了,据我妈当时讲,这虎玩意儿当时就是托儿所一霸,好多小朋友都怕他。  6岁以后我开始和他一起住姥姥家,我胆子小,还尤其怕虫子,就是那种绿颜色爬来爬去蠕动着自己性感小身板儿的虫子,但是他不怕啊。东北的杨树很多,每到春末夏初时他就会拿那个杨树开花了的小穗子扔到我被子上吓唬我,每次看到我被吓得“嗷”一声,他就站在旁边笑到不能自已,直到我反
期刊
我到东京的第二年,在一家西餐馆里做小时工。餐馆就修在江户川的岸边,从大厅的玻璃窗眺望出去,东京都的秋天,静静映在江水之上。老板娘叫澄子,三十几岁的样子,皮肤白皙而纯粹,她很少说话,偶尔和我眼光交汇,也只是匆匆闪过,像一朵泛满亮光的云。  弹琴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那是在盂兰盆节的晚上,按照江户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是要饮酒的。那晚的氛围很不错,雇工们吃得开心,澄子也兴致高昂起来,在晚餐的最后,走到
期刊
一  我刚把黑猫抱回家时,爷爷就一脸嫌弃地骂我:“砍脑壳的,又弄回来一只猫。”  家里已经有了一只纯白色的猫,那是弟弟的。爷爷不喜欢猫,觉得猫是无用的“东西”,但因为弟弟喜欢,他也就勉强默许了。  爷爷奶奶对弟弟的宠爱远多过我,他可以不做任何家务,而我只要消失不见几分钟,奶奶就会扯着嗓子呼唤我的名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从记事起,就对弟弟抱有恨意。  我对弟弟的白猫甚是喜欢,但我没有获得和白猫玩耍
期刊
老人住的房子,总有股老人味。那是一种很奇怪的味道,很难用词来形容。  父母渐老,他们时不时会和我们小住一段时间。原本简单的生活变了节奏,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老人味”真正的味道。  大概上一辈人对水都有特殊的情感吧,自他们到来后,我们的洗手间里便多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盆,而且经常蓄着浑浊的水。那是洗衣服留下的水,用来冲厕的。我知道,倘若与他们理论,定是会输的,还会上一节珍惜水资源的课。时间久了,空气中便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