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前置性补偿”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7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能总结规律,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教师结合学情,补偿学生汉字造字法及用字法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情境下积累词语。例如:对“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啼”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蹄”,教师从造字法角度补偿后,学生能举出“暇”“瑕”“遐”等字,并组词造句。经过补偿,学生能够按造字法分类积累新学过的字词,也能读音识字、类推字义、区分形近字、拆字造词、用熟字学新词等。
  词语积累最终还要落实到运用上。学生能正确运用词语,实现思维能力提升,也是有效补偿的体现。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雨的四季》“前置性补偿学习单”为例:“请你积累本课词语,并从中选择五个词语在生活中运用。”这是课内积累的词语向课外迁移运用。教师还可训练学生用文中新学的关键词语复述课文来积累词语,补偿其知识缺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复述《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用上“炫耀”“御赐”“称职”“愚蠢”“滑稽”“狡猾”“不可救药”“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这样让学生熟悉课文,且在语境中运用词语。還可训练学生用新学过的词语描述课文插图,创编想象故事,描述写景画面等等。多种形式的补偿训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教给学生词语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具有学习迁移的能力。
  二、于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处“补偿”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通常体现为语言表达不成句子,只言片语,或者看似语言表达完整,但是句子之间缺少逻辑关系。这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思维,给学生以示范,教给学生方法,最后再让回答问题的那位学生重新梳理思路,完成学习任务。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动物笑谈》为例。学生自己在分析第七段时,教师强调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学生说“我”蹲在地上爬行很累但是因为爱小鸭子就继续这样做了。教师补偿修正:虽然“我”蹲在地上“爬行”时还得不停地嘎嘎叫,这个既“累人”又不“好玩”,但是由于小鸭子对母亲“需索不休”,“我”既然扮演了母亲这一角色,就必须认真地做下去。学生比对这两个回答,总结出,教师回答能够结合具体语段,语言表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全面具体。学生再来分析第六段、第八段,有范例模仿,有抓手可用,在对文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再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为例。进行课堂写作片段训练时,不少同学出现类似的情况:片段语言细腻,但不合逻辑,不能体现人物特点。如“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经常用粉红色的头绳扎着。头绳上有一堆堆小珠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一头飘逸长发下是一张可爱的圆脸,配上柳叶般的眉毛,仿佛让我看见了春天柳条拂过水面的情景。一对水灵灵的眼睛像天上的繁星,眨呀眨的。”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典型问题,及时用投影仪投出,学生小组讨论并发现问题:片段中心不明确,人物特点未凸显;比喻不合常理,读者不理解。同伴间再互助补偿,借助教材,调动已有的写作能力,思考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地表达:1.明确写作中心,文段围绕一个中心写;2.抓住人物特点;3.从不同角度(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描写。课堂上学生的旧知不断被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欠缺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补偿。
  教师主导学生补偿思维缺漏,也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互助补偿,提升思维能力。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讲述”为例,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以“我的一本课外书”为题进行讲述活动。学生的讲述视频分享进班级QQ群。同学们在群里对同伴点评,再总结讲述活动出现的共性问题。学生的“前置性补偿”则是对七年级“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等系列语文活动中口语表达的要求归类、印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交流辨析、补充修正讲述稿,课堂再来现场展示。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准讲述的重点,安排好讲述的条理,丰富了讲述的内容……同伴互助补偿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补偿思维缺漏,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
  “前置性补偿”最大的价值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促成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于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处“补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才是“前置性补偿”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思考能力提升的体现,所以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尤为重要。
  例如,教师在教学《散步》时,请学生思考:看完文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大多数同学都提出:谁在散步?再没有可深入下去的问题。教师提示,围绕“散步”这一主要事件,文章记叙了哪些内容?学生思考及质疑有了方向:散步的人物、时间、地点是什么?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结局是什么?学生发现根据文题及记叙文六要素,文章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这样将一系列问题探究清楚,就能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情感。
  教师根据学情不断调整补偿策略,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学生逐渐有了思考的习惯、提问的勇气。教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猫》时,请学生结合正文及所有的助读系统,各个小组各提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写在白板上,组与组之间相互提出修改建议,及时更正在白板上。学生结合文本积极思考,分析合并同类型的问题,验证问题合理性,优化问题,修改凝练措辞。最终整理出同学们共同的质疑:“文章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为什么重点写了第三只猫?为什么我不喜欢第三只猫,但对它的亡失更加伤痛?为什么错怪了‘我’家的第三只猫后,再不养猫了,养猫不是更有机会弥补‘我’的愧疚吗?”学生阅读文本、提问、修改问题的经过,就是理解、分析、比较、概括、表达的过程,也是自我补偿、修正、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生自我补偿,同伴互助补偿,归结出以下提问方法:1.可以从文题提问;2.抓住关键词句提问;3.抓住文体特征提问;4.紧扣助读系统提问;5.紧扣文本矛盾处提问。学生会提问就是思考能力提升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研读—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前置性补偿”一定是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给予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舞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有习得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稳健。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昨天我们预习了《卖油翁》,今天一起来学习这个小故事。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正音。  3.再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落实生字词读音,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二、读通文意  1.重点字词释义。  投影呈现课文,学生依次解释加点字词,老师纠正、强调。  2.复述课文。  投影呈现要求: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是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 PISA)于 2000 年提出的一种文本形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引起国内教学与评价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也将非
期刊
宗璞写于1982年的《紫藤萝瀑布》,曾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最近,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又把这篇散文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编排在一个单元,还特意强调了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相同性。相关的《教师教学用书》则从描摹艺术、作者的思路变化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等角度分析了这篇文章。结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感觉总体还是流于泛泛,所以这里特转换一下思路,从写作的系统性角度加以进一步分析。  一、喻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灌输呢?笔者尝试了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觉得颇为有效,下面就以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句末语气见高邈  直接讲授语言的妙处,学生只有概念化的印象,难以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适当变换语词形式与原句做比较来展现语言特点,更直观有趣,也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醉翁亭记》中一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
期刊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
期刊
教学过程师:《论语》中曾子曰:“以文会友。”我们今天则是以美食会友,以美味传情,以真情成就美文。(师板书:寻味记)  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开启寻味之旅吧。我们先走进一家牛肉锅贴店,看到有顾客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贴在墙上(屏显):  过了一两分钟,一锅香喷喷的锅贴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去拿了一两,金黄酥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又过了一分钟,我的牛肉汤也好了,里面满满全是牛肉,像是牛肉不要钱一样,我一口接着一
期刊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传达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其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三要素”。因此,研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是有效阅读小说的必经之路。  笔者以为,研究这三要素,读懂小说,比照式阅读是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何为比照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书中人、事、物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反差点或矛盾处,并将它们置
期刊
一、教师语言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才能吸引、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言之有趣  (1)借用流行语。“文明互鉴”“硬核” 等流行语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否更“接地气”呢?电视电影、综合节目、报纸杂志、街边小摊小贩的吆喝……都可
期刊
鲁四老爷是个封建遗老,思想顽固不化,他对“新党”的痛骂及其书房布置透露出来的陈腐气息,无不昭示着一个封建遗老对封建旧制度的留恋和其日渐没落的遗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并最终夫死子丧的祥林嫂重来鲁镇,已经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鲁四老爷却不顾众人的厌弃将其收留下来,这与他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似乎有点矛盾。  一、鲁四老爷为何收留祥林嫂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想为前夫
期刊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