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当代县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县域;生态经济;绿色产业
  [作者单位]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经济与生态发展秩序良好。但一些县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不够,监管相对薄弱,县域经济粗放型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损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而,需要更大力度地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县域生态经济的建设。

正确理解生态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主要手段,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挖掘现有社会资源及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健康的生态新产业。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协调的综合效益,促进全社会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念,生态经济将生态问题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更强调基于生态环保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續化的重要手段。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进县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在县级行政范围内的一种基础经济,它以县城为经济中心连接乡镇和农村,基于生态环保视角,整合县域内各方资源要素,构建以农副绿色产业、新型轻工业、乡村生态旅游等为主体框架的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型,对充分发挥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完善,加快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提升县域整体经济实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有利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生态经济的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追求经济发展的健康有序,在这个理念下,要求县域内的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等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传统粗放型农副产业也需要向精细化、规模化、一体化方向过渡。随着县域内落后产能的不断淘汰,新型多元化产业的建立,县域经济结构也将得到逐步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将更加充足。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生态为核心,充分挖掘县域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落后产业转型,扶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与生态相适应的新型绿色产业。

  三是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元和底部基础,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基层群众生活质量和状态的真实反映。县域生态经济在实现县域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及省市经济的全面振兴,推动我国宏观经济质量、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继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意识偏差,影响生态经济推广。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县级政府及县域企业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透彻理解。要看到发展生态经济对县域及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彻底抛开以往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模式,走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发展道路。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县对新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加之畸形的政绩观作祟,在经济建设中目光短浅,追求短期效益,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仍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护”的错误观念,这就导致县域生态经济模式难以推广,发展滞后。
  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生态经济建设。目前,我国多数县域仍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体,尤其是一些山区县,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托于初级农产品出售和粗加工,二、三产业总体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加上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中相关产业配套缺失,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等关联性非常低,仍然处于粗放型、低水平经济发展阶段。虽然部分县域已经推广建成了一些生态产业项目,但由于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成为“鸡肋”。
  三是基础支撑薄弱,生态经济缺乏创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分布不均衡,占全国多数的中西部县域大多属于劳务输出县,优势人力资源集聚于省内大中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县域自身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且人均素质不高,尤其是生态产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缺乏发展生态经济的内驱动能,阻碍了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创新。同时,县域发展生态经济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传统农业县其自身财政紧张,加之社会经济活力较低,企业主体的经济实力有限,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不到位、总量过小等都造成很多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各县在发展建设中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着眼大局,全面考虑、科学规划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等和谐发展。具体可从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是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县级政府是推进和落实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树立牢固的生态保护思维,坚持因地制宜做好生态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要确立“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县建设”总体思路,围绕这个思路完善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培育生态文化等,在宏观引领下统筹推进县域生态经济建设。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出台生态经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如编制生态乡镇、生态村规划以及山林、矿产、水资源、旅游资源等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等。
  二是调优县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发展县域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生态为核心,充分挖掘县域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落后产业转型,扶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与生态相适应的新型绿色产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协调。第一产业要走出低端、低质的传统种养模式,结合山林、河湖等地区条件,推广循环立体农业,打造绿色健康农副产品,培育特色品牌,同时与第二、三产业融合,推广“企业+农户”“工业+农业+旅游业”的组合发展模式,鼓励或引进相关企业建立和补齐产业链,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新材料、无害化处理、生态旅游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促进乡村振兴。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解决好人才紧缺问题,县级政府应主动作为,建立和完善人才政策和培养机制并确保落实执行到位。县人力资源与就业保障部门应与生态企业、科技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及培训机构等密切合作,以推广生态理念和技术、发展生态产业为出发点,定期组织农民、下岗或在岗职工等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技能技术。同时,还要加大对生态类企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力度,为生态科技型人才提供专项补贴,吸引本省市或外地人才落户,为县域生态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国际社会在环保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担当的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相互关系是我们的主体责任。县域经济建设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生态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观念,县级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从而激发县域生态经济的创新发展活力。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大概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之谈。  初闻“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心中很不以为然: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坏人,防什么防!后来才知道不是前人说得不对,而是自己太幼稚了。  被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不仅我自己遇到过,我的许多亲朋好友也遇到过。朋友们议论起来很感慨: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这儿有坑儿,那儿有套儿,人家在暗处,君子难度小人之腹,怎么防呀!再说了,要是处处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祖国同庆。转眼,祖国迎来72周年华诞,72年风雨兼程,72年沧桑巨变,祖国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和顺。  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祖国依然阔步前行航向坚定。72年的光辉历程已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脊梁。  正如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定:“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庆节前夕,“横琴粤澳深度合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构建“2+6”产业体系,推进共同富裕。张国盛 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習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城市群;县域单元;乡村振兴;圏层  [基金项目] 山东省2020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城市群视域下县域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0SH039)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县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  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特定地理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地域落脚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这是由乡村振兴战略的总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你能想象吗?占据医院半层楼的检验科整套检验设备可以“浓缩”成一台比桌式打印机还小的仪器;仪器安放在救护车上,患者去医院的途中就能进行疾病检测;检验结果通过5G技术同步传回医院,救护车抵达前医院已开始为治疗做准备……近日,在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的微流控芯片试验室,记者看到试验员正在为一批DISKFLU碟式微流控POCT检测仪做研发试验。据介绍,随着这类设备的上
青山绿水环抱的天全县城。刘祯祥 摄  二郎山东麓,四川省天全县。  由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殊地理方位,孕育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天全县以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立足实际,聚力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园区,培育骨干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绿而美、绿变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山区县绿色发展道路。  释放“山”的潜力,激发
[关键词] 赵云;子龙祠;蜀汉城;文博旅游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赵云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生于冀州真定(今河北正定),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病逝于益州江原道(今成都市大邑县),葬于大邑县城东锦屏山麓。赵云戎马一生,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凭借长坂坡单骑救主名扬天下,先后被封为牙门将军、翊军将军、镇东将军。景耀四年(公元261年)
黄河流经四川阿坝州的阿坝、红原、若尔盖、松潘和甘孜州的石渠共5个县,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河流水系发达、生态系统丰富、环境质量优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十三五”以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始终遵循中央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要立足时代特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当前基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