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必要性、方法和途径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和谐校园 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其主体性,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使得这三项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
一、自我教育是克服传统模式德育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我们所处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时代也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新内容和更严重的新挑战。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我思索和面对,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外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二、加强自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需要从正面进行目标激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教育者可以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示范学生,使他们学有楷模、行有标兵;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中吸取先进的思想以教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的境界;就是要大量弘扬正气。在引导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将正面引导和反思批评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赶超先进的意识,又能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正确地评价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2.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自我教育是有强烈主体色彩的教育方式,但与其它方式的教育一样,它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的砥砺、互动,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尤其是自我教育性质的集体环境的保障。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党委、团委领导下,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要大力发扬他们接受党团组织领导、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关系传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组织、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要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形式健康活泼的组织活动,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互动教育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主动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
3.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形成“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通过满足学生具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青年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生群体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是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文化上的真实反映,它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感召力。同时,作为文化形态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其独立性,即能够以其历史积淀而成的场域约束力对社会文化中的思潮导向、价值原则及能力要求等进行过滤和折射,然后体现在自己的结构中并通过活动实践和风气熏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思想引导、素质培养、感知协调、人心凝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内在需要与引导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自我教育必需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引导他们由自我到自觉地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达到“空气养人” 、“空气育人”和“空气指引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家健.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关键词]和谐校园 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其主体性,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也使得这三项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
一、自我教育是克服传统模式德育弊端和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标准和最终归宿
我们所处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时代也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新内容和更严重的新挑战。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我思索和面对,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外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身规律和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二、加强自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正面引导,弘扬正气,建立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自我教育需要从正面进行目标激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教育者可以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示范学生,使他们学有楷模、行有标兵;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中吸取先进的思想以教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的境界;就是要大量弘扬正气。在引导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将正面引导和反思批评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赶超先进的意识,又能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正确地评价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2.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自我教育是有强烈主体色彩的教育方式,但与其它方式的教育一样,它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的砥砺、互动,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尤其是自我教育性质的集体环境的保障。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党委、团委领导下,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要大力发扬他们接受党团组织领导、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关系传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组织、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要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形式健康活泼的组织活动,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互动教育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主动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
3.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形成“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这就需要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通过满足学生具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是校园中的青年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生群体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是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文化上的真实反映,它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感召力。同时,作为文化形态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又具有其独立性,即能够以其历史积淀而成的场域约束力对社会文化中的思潮导向、价值原则及能力要求等进行过滤和折射,然后体现在自己的结构中并通过活动实践和风气熏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具有思想引导、素质培养、感知协调、人心凝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内在需要与引导教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自我教育必需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引导他们由自我到自觉地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达到“空气养人” 、“空气育人”和“空气指引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家健.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