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1岁的李万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的电焊工、高级技师。他所在的中车长客是我国重要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以及出口基地。
在从事电焊工作的32年里,李万君成长为高铁焊接大师。他先后参与了几十种城铁车和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订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他把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焊接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被誉为“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走得却不平凡。
19岁的李万君从职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车长客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成了一名焊工。那时候工作环境艰苦,夏天被焊枪射出2300摄氏度的烈焰烤得难受,冬天还经常要在冷水池子里作业。辛苦的工作把同批进厂的28个工友吓跑了25个,李万君也想换个岗位。
“哪行都得有人干,干一行要爱一行。”李万君的父亲李世忠曾是中车长客的劳模,李万君本来想让父亲托关系帮他调换车间,没想到父亲却给他找来很多练习焊接技术的焊条和模具。
再三思量后,李万君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像样的技术工人。李万君开始不停地向老师傅讨教焊接技艺,哪个师傅的活干得好,他就在旁边看,自己再起早贪黑地练习。
1997年,首次代表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的李万君拿了第一名。这也成为他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开始。
作为第一代制造高鐵工人,李万君的职业生涯与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刚开始工作时,拥有一个电工操作证就可以了。随着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电焊工的操作技能要和国际接轨,李万君先后考取了6项国际焊工资质证书和1项国际技术资质证书,满足了高铁的生产需求。
但高铁事业不是靠一个人的高超技能就可以撑起来的,需要团队齐心协力。2007年,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在中车长客试制生产。但当时中车长客车间焊工不到100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中车长客决定采取校企联办的形式引进400名新焊工,让李万君肩负起培训的重任。
开始授课前,李万君去书店找电焊相关的书籍,但一无所获。他后来一想,中国的高铁事业才起步,哪有适合高铁焊接的书籍?
“没有书,就自己写书。”李万君将他20多年来掌握的焊接方法和操作经验编成演示文稿,就连焊枪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气等细节,他都编进了教材。
在李万君任“总教头”期间,400多名校企联办的学生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质证书,被分配到动车组各个车间从事焊接工作。这保证了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的批量生产。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李万君用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他的徒弟们:“干一行爱一行,只要坚持就会有成绩,就会成功。”
(摘自《中国青年报》7.5王培莲/文)
在从事电焊工作的32年里,李万君成长为高铁焊接大师。他先后参与了几十种城铁车和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订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他把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焊接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被誉为“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走得却不平凡。
19岁的李万君从职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车长客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成了一名焊工。那时候工作环境艰苦,夏天被焊枪射出2300摄氏度的烈焰烤得难受,冬天还经常要在冷水池子里作业。辛苦的工作把同批进厂的28个工友吓跑了25个,李万君也想换个岗位。
“哪行都得有人干,干一行要爱一行。”李万君的父亲李世忠曾是中车长客的劳模,李万君本来想让父亲托关系帮他调换车间,没想到父亲却给他找来很多练习焊接技术的焊条和模具。
再三思量后,李万君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像样的技术工人。李万君开始不停地向老师傅讨教焊接技艺,哪个师傅的活干得好,他就在旁边看,自己再起早贪黑地练习。
1997年,首次代表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的李万君拿了第一名。这也成为他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开始。
作为第一代制造高鐵工人,李万君的职业生涯与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刚开始工作时,拥有一个电工操作证就可以了。随着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电焊工的操作技能要和国际接轨,李万君先后考取了6项国际焊工资质证书和1项国际技术资质证书,满足了高铁的生产需求。
但高铁事业不是靠一个人的高超技能就可以撑起来的,需要团队齐心协力。2007年,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在中车长客试制生产。但当时中车长客车间焊工不到100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中车长客决定采取校企联办的形式引进400名新焊工,让李万君肩负起培训的重任。
开始授课前,李万君去书店找电焊相关的书籍,但一无所获。他后来一想,中国的高铁事业才起步,哪有适合高铁焊接的书籍?
“没有书,就自己写书。”李万君将他20多年来掌握的焊接方法和操作经验编成演示文稿,就连焊枪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气等细节,他都编进了教材。
在李万君任“总教头”期间,400多名校企联办的学生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质证书,被分配到动车组各个车间从事焊接工作。这保证了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的批量生产。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李万君用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他的徒弟们:“干一行爱一行,只要坚持就会有成绩,就会成功。”
(摘自《中国青年报》7.5王培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