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新契机,以创建学生创新训练实践体系为新平台,以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为新载体,着力培养具有航天精神、热爱航天事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训练 实践体系 拔尖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作为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学院来说,培养具有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学院的首要任务,为此,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一、教授治学,全员育人,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中的创新可有多种表现,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对新知识的发现,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创新方法,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航天学院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积极推进学院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
1.依托责任教授团队,进行团队育人的新探索
航天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拥有140余位教授。为充分发挥每位教授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在各系、所、中心分别以课程教学为主、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主、基础研究和学生培养为主三大类,组建了36个有明确职责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设有责任教授、岗位教授等岗位,其中责任教授全面负责该团队的组织建设。各个团队都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承担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权与学术权应该分开,在于全员和谐为育人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采取相应的改革,从学术层面上,学院完善“教授会”制度,从教育教学方案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授会”都发挥重要作用,保证了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行政层面上,学院对原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立本科生培养办公室,以学生为主体,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模较大,专业层次多等复杂情况,经过多方探索与试验,学院决定采取育人二级管理体制,即学院和系所负责学生事务性服务管理,各个团队负责学生业务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行二级管理改革后,促进了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强化了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工作的互通与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搭建学院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学院持续推进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建设,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
1.学院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培养不断线,学院从2009年就提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学院各责任教授团队开设的创新训练课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在2013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进一步整合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年级按学生不同特点开设覆盖率达到100%的“创新训练课程”。目前学院共开设基础性创新训练课10门,综合性创新训练课10门。此类课程是学院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的载体,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航天学院于2012年春季学期申请加入学校“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成为首批试点学院。为此,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鼓励政策,将“基于项目学习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大一学年,学生可以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大二至大四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片机设计大赛等各类基于项目学习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
在学院政策的牵引和鼓励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450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获奖比例高达54.6%。除此之外,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我院共有291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占学生总数的60.4%,结题率为85.7%。2013年度,学院共有450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占学生总数的98.3%,结题率上升为91.3%。
三、积极倡导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践内容的创新
1.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精英人才”,航天学院一直持续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将教学改革做深、做实。从2011年开始,学院率先在本科生课程中提出教学方法与累加式考试方法改革立项工作。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法与考法改革中来,共立项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和专业主干课近30门。在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利用各自科研优势,充分考虑到当前最新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需求,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领军人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0年我院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共五个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2月,学院又获批成为首批“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学院。
以上两项计划实施的关键都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与实习,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供幫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通过实施卓越和领军计划,学院积极联系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同时,不断拓宽与航天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联系范围。到目前为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805研究所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表现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今后支持更多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实习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项目学习:推进课程优化与改善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93-96
[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叶赋桂,罗燕[J].复旦教育论坛,2009,9(4):19-23
作者简介:
鲁佳(1982-),女,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本科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关键词】创新训练 实践体系 拔尖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作为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学院来说,培养具有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学院的首要任务,为此,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一、教授治学,全员育人,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中的创新可有多种表现,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对新知识的发现,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创新方法,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航天学院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积极推进学院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
1.依托责任教授团队,进行团队育人的新探索
航天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拥有140余位教授。为充分发挥每位教授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在各系、所、中心分别以课程教学为主、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主、基础研究和学生培养为主三大类,组建了36个有明确职责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设有责任教授、岗位教授等岗位,其中责任教授全面负责该团队的组织建设。各个团队都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承担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权与学术权应该分开,在于全员和谐为育人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采取相应的改革,从学术层面上,学院完善“教授会”制度,从教育教学方案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授会”都发挥重要作用,保证了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行政层面上,学院对原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立本科生培养办公室,以学生为主体,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模较大,专业层次多等复杂情况,经过多方探索与试验,学院决定采取育人二级管理体制,即学院和系所负责学生事务性服务管理,各个团队负责学生业务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行二级管理改革后,促进了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强化了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工作的互通与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搭建学院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学院持续推进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建设,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
1.学院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培养不断线,学院从2009年就提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学院各责任教授团队开设的创新训练课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在2013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进一步整合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年级按学生不同特点开设覆盖率达到100%的“创新训练课程”。目前学院共开设基础性创新训练课10门,综合性创新训练课10门。此类课程是学院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的载体,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航天学院于2012年春季学期申请加入学校“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成为首批试点学院。为此,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鼓励政策,将“基于项目学习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大一学年,学生可以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大二至大四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片机设计大赛等各类基于项目学习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
在学院政策的牵引和鼓励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450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获奖比例高达54.6%。除此之外,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我院共有291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占学生总数的60.4%,结题率为85.7%。2013年度,学院共有450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占学生总数的98.3%,结题率上升为91.3%。
三、积极倡导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践内容的创新
1.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精英人才”,航天学院一直持续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将教学改革做深、做实。从2011年开始,学院率先在本科生课程中提出教学方法与累加式考试方法改革立项工作。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法与考法改革中来,共立项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和专业主干课近30门。在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利用各自科研优势,充分考虑到当前最新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需求,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领军人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0年我院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共五个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2月,学院又获批成为首批“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学院。
以上两项计划实施的关键都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与实习,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供幫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通过实施卓越和领军计划,学院积极联系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同时,不断拓宽与航天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联系范围。到目前为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805研究所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表现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今后支持更多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实习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项目学习:推进课程优化与改善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93-96
[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叶赋桂,罗燕[J].复旦教育论坛,2009,9(4):19-23
作者简介:
鲁佳(1982-),女,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本科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