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有企业要加强竞争能力,必须从体制、经营者的发展理念,以及对内控机制的健全和抓落实着手,才能真正做好内部控制,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国有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思考
一、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 “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已超越会计和财务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现代内控研究者都认同“全部控制论”,一般来说,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等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组织,计划管理和程序管理,促使各个经营环节充分发挥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1994年美国COSO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即管理层的督促与控制文化;风险评估,即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即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即监督评审活动与缺陷的纠正。内控已经被COSO从理论上分析成为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还把内控视为多维立体的空间,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控制对象,分析解决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有效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成为当今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始发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8年5月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从最早的针对会计工作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制定的一些会计控制规范,到针对现代的两权分立为特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政府的推动只是外力,企业的内部控制需求其实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向前发展真实的迫切需要。而当今现实是国有企业的经营内部控制管理层只想到怎样操作更容易带来自己的职务便利,潜意识的认为内部控制缺失比内部控制有效反而对自己更有利。基于经营者的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所以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虽然制度很健全,但是在执行中很不以为然,从心底里就不愿意认真实施内部控制,更有甚者,乘机混水摸鱼,坑害国家利益,谋取私利。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的限制。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实际上政府不可能像普通的股东一样来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通过政府授权经营的方式,把大部分股东权力交给企业经营人员。对企业经营者来说,由于所有者是政府,因而经营者往往对责、权、利认识深度不够,监督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忽视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在企业决策时不够慎重,对经营失败的后果又寄希望于政府资源的扶持,国家所有者权利得不到体现,最终造成企业风险频发和难以管控的局面。
(2)对国有企业法人即第一责任人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国有企业法人任命通常是经过上级机构任命。而现实是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不但需要有非凡的才能,更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正确的是非观。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的重任,带领企业向前奔,才能赢得职员的尊敬,也才敢面队企业在前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即这个道理。
而现在的现状是,对国企的职工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上级领导是没有选择性的。上级派来一个好领导,将单位经济搞好了,职工也会得到福利;上级派来一个水平一般的领导,责权不明确,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职工的工作状态也会变得散漫;派来有能力,却心术不正的人,搞一言堂,对重要项目、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运作都擅自决策,那企业最终是人心涣散,管理混乱,效益下滑,而往往在这样的企业还要花力气来掩盖内部的问题。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3)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方式落后,执行力度差。其实在当前社会,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会按照政府的监管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甚至严格地逐级、逐层地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将内部控制从文字上和形式上做到位。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经营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决策和经营过程并未完全按照制度行事,有些按内控执行的工作,又受到重重阻挠无法执行。同时,人情关系也扰乱了正常的决策程序,根本无法形成科学的管理流程,往往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最后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只是一纸空文,成为专门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企业实际仍沦为家长式的落后管理方式中,国家成为承担损失的最终归宿,更谈不上向前发展了。
(4)外部监督缺乏,或是监督流于形式。有些国企的经营者缺乏民主意识,自律意识差,根本不愿意接受监督。在人财物上不仅不支持检查监督部门,反而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消弱监督实力。有的甚至打击压制监督,使检查监督部门、人员无法开展工作。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职责不明、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另外中介监督机构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为了经济利益不正当的业务竞争,有的甚至还帮助企业摆脱监督,所以说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有时候对监督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目的
1.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预防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的需要。在目前已发现的企业领导人贪污腐败事件中,薄弱的内部控制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经营者的权利过于集中,如果企业的内控执行不严,就会使试图贪污、挪用国有资产的官员有机可乘。近几年,国内的中航油、三九集团等事件的发生,都暴露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着重大缺陷,其所造成的后果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也日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建设和贯彻、实施。国 家也开始通过立法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证统计数据准确的保证。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经营者在利益目标上与企业的所有者并不一致,导致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基于其个人利益目标以及对其任期的政绩、声誉的影响,经常存在短期行为,所以如果企业的内控执行不严,则企业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被扭曲。同时,由于企业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债权人所获取的会计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的。为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乃是关键。
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国企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际上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走出国门,抗风险能力较弱。但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如何完善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1.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主体,保证每一位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执行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控制。同时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即针对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全过程控制。在执行内控时,特别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现在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内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甚至将财务人员誉为是单位的“守门员”,其实这是对内控制度的片面的理解,全员内控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失败。
2.对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对于影响全局或较大的重要业务或者高风险业务应加强控制,分配较多的人力物力,做到既要面面俱到,却不是均等着力,有主有次,分工明确。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兼顾运营效率。在内部控制制定中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用较少的控制成本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才最为科学。
3.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其实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落不到实处,那只能是一纸空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事实上,我国国企的各项制度相当健全,从国有资产的管理到人员的管理都有相应制度。内控制度也很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走了样,未落到实处,因此,抓落实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要真正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只有将各项条款都落到实处,并加强监督,才能真正起到内控的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思考
一、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 “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已超越会计和财务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现代内控研究者都认同“全部控制论”,一般来说,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等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组织,计划管理和程序管理,促使各个经营环节充分发挥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1994年美国COSO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即管理层的督促与控制文化;风险评估,即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即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即监督评审活动与缺陷的纠正。内控已经被COSO从理论上分析成为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还把内控视为多维立体的空间,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控制对象,分析解决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有效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成为当今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始发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2008年5月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从最早的针对会计工作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制定的一些会计控制规范,到针对现代的两权分立为特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政府的推动只是外力,企业的内部控制需求其实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向前发展真实的迫切需要。而当今现实是国有企业的经营内部控制管理层只想到怎样操作更容易带来自己的职务便利,潜意识的认为内部控制缺失比内部控制有效反而对自己更有利。基于经营者的这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所以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管理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虽然制度很健全,但是在执行中很不以为然,从心底里就不愿意认真实施内部控制,更有甚者,乘机混水摸鱼,坑害国家利益,谋取私利。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的限制。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实际上政府不可能像普通的股东一样来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通过政府授权经营的方式,把大部分股东权力交给企业经营人员。对企业经营者来说,由于所有者是政府,因而经营者往往对责、权、利认识深度不够,监督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忽视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在企业决策时不够慎重,对经营失败的后果又寄希望于政府资源的扶持,国家所有者权利得不到体现,最终造成企业风险频发和难以管控的局面。
(2)对国有企业法人即第一责任人的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国有企业法人任命通常是经过上级机构任命。而现实是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不但需要有非凡的才能,更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正确的是非观。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的重任,带领企业向前奔,才能赢得职员的尊敬,也才敢面队企业在前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即这个道理。
而现在的现状是,对国企的职工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上级领导是没有选择性的。上级派来一个好领导,将单位经济搞好了,职工也会得到福利;上级派来一个水平一般的领导,责权不明确,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职工的工作状态也会变得散漫;派来有能力,却心术不正的人,搞一言堂,对重要项目、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运作都擅自决策,那企业最终是人心涣散,管理混乱,效益下滑,而往往在这样的企业还要花力气来掩盖内部的问题。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3)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方式落后,执行力度差。其实在当前社会,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会按照政府的监管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甚至严格地逐级、逐层地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将内部控制从文字上和形式上做到位。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经营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决策和经营过程并未完全按照制度行事,有些按内控执行的工作,又受到重重阻挠无法执行。同时,人情关系也扰乱了正常的决策程序,根本无法形成科学的管理流程,往往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最后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只是一纸空文,成为专门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企业实际仍沦为家长式的落后管理方式中,国家成为承担损失的最终归宿,更谈不上向前发展了。
(4)外部监督缺乏,或是监督流于形式。有些国企的经营者缺乏民主意识,自律意识差,根本不愿意接受监督。在人财物上不仅不支持检查监督部门,反而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消弱监督实力。有的甚至打击压制监督,使检查监督部门、人员无法开展工作。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内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职责不明、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另外中介监督机构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为了经济利益不正当的业务竞争,有的甚至还帮助企业摆脱监督,所以说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有时候对监督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目的
1.加强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预防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的需要。在目前已发现的企业领导人贪污腐败事件中,薄弱的内部控制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经营者的权利过于集中,如果企业的内控执行不严,就会使试图贪污、挪用国有资产的官员有机可乘。近几年,国内的中航油、三九集团等事件的发生,都暴露出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着重大缺陷,其所造成的后果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也日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建设和贯彻、实施。国 家也开始通过立法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证统计数据准确的保证。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经营者在利益目标上与企业的所有者并不一致,导致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基于其个人利益目标以及对其任期的政绩、声誉的影响,经常存在短期行为,所以如果企业的内控执行不严,则企业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被扭曲。同时,由于企业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债权人所获取的会计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的。为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乃是关键。
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国企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一些体制上的改革,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际上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走出国门,抗风险能力较弱。但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如何完善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1.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主体,保证每一位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执行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控制。同时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即针对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全过程控制。在执行内控时,特别要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现在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内控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甚至将财务人员誉为是单位的“守门员”,其实这是对内控制度的片面的理解,全员内控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失败。
2.对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对于影响全局或较大的重要业务或者高风险业务应加强控制,分配较多的人力物力,做到既要面面俱到,却不是均等着力,有主有次,分工明确。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兼顾运营效率。在内部控制制定中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用较少的控制成本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才最为科学。
3.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其实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落不到实处,那只能是一纸空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事实上,我国国企的各项制度相当健全,从国有资产的管理到人员的管理都有相应制度。内控制度也很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走了样,未落到实处,因此,抓落实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要真正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只有将各项条款都落到实处,并加强监督,才能真正起到内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