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叫《难忘的一课》,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一笔一画地写,很认真也很吃力;他先用闽南语,再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教得非常认真。为什么这位台湾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这是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统治了半个世纪!在这整整五十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目的是彻底消灭所有中国文化,而代之以日本文化。老百姓不学日语、不用日文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并且连名字也要改成日本名字,否则不给登记户籍,也领不到战时配给品。比如李登辉少年时代就读的淡水公学校,一共开设了十三门课程,重点科目是“读方”(学习阅读日文书籍)、“缀方”(日文作文课)、“书方”(日文写字课)、“话方”(日语会话课)、“日历”(日本史)、“地理”(日本地理)、“修身”(使台胞自愿臣服于日本天皇的奴化教育),而仅占一门的“汉文”课程还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长期实施这种教育,致使当时六百万台胞中的大部分人的中文程度不足以阅读普通的中文书籍。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让台湾同胞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现如今,台湾人的国语水平并不低,国语的普及率很高。这其中就有许寿裳先生当时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功绩。许寿裳(1883~1948),字季黻,号上遂,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传记文学作家。他一生都在为捍卫母语教育殚精竭虑,他是“浙派语文”之光。
一、普及国语,“只身孤箧飞蓬岛”
早在1946年6月18日,63岁的许寿裳应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陈仪之邀,从上海飞赴台北,出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陈仪认为,胜任编译馆馆长职务的人既要精通日语,又要有较高的学术声望,还要不辞辛劳,富有开拓精神,此人非其旧知许寿裳莫属。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编译馆的工作,目的就是承担台湾文化重建的重任,祛除日本殖民文化的遗毒,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精神,使台湾中国化。
许寿裳在编译馆分设了四个小组: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台湾研究组。学校教材组负责编辑中小学教科书。许寿裳认为,编写中小学教材要有进化观念、大众立场与互助精神,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与爱国意识,以编出有别于“落后、倒退、复古”的“国定本”教材的中小学教材。到1946年11月为止,学校教材组完成了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师范以及职业学校等各类“国民学校”教材共7种,成人班与妇女班应用课本的初稿共7种。
社会读物组负责编撰社会读物。许寿裳主张,要以符合时代潮流的眼光编写一部中国通史与一部通俗有趣的中国地理读本,使台湾同胞了解中华民族的史迹,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观念。不久该丛书付梓出版,定名为《光复文库》,内容主要为中国历代名人、儒家经典、中国史地介绍,以及对日本的批判和妇女教育。
名著编译组主要负责编译世界名著。许寿裳认为,除了翻译介绍世界哲学、文学、艺术、社科名著之外,更要注重翻译宣传民主与科学方面的读物。在许寿裳的锐意经营下,短短几个月,编译馆就译出了英国哈德生的《鸟与兽》、英国吉辛的《四季随笔》、俄国亚克沙科夫的《我的学校生活》、波斯诗人莪默的《莪默诗译》等多部名著。
台湾研究组则着重于台湾本土文化的建设。许寿裳并不满足于单向地输入祖国文化,整理日人遗留下来的台湾文献,“发扬台湾文化的特殊造诣”,也是其工作重点。为此,许寿裳聘请本省作家杨云萍为台湾研究组的编纂兼主任,还力排众议,坚持留用了三名日籍学者。
在这里,必须提及许寿裳利用休息日和晚上时间,亲自编写的一本《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这本书作为编译馆《光复文库》的第一种于1947年3月由台湾书店印行。此书是一本普及性读物,兼顾了国语和国文两个方面,将中文与日文例句比较对照,非常详细地比较了中文与日文在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实用性很强,又写得浅显易懂,极具特色。《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教导台胞从日文来学习国语,这在光复后官方全面禁止日语、日文的情况下,与国语推行委员会试图通过台语来习得国语的思路明显不同,不失为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办法。因此该书一经写出,就受到渴望学习国语的台湾同胞欢迎,在普及国语国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从事著述的同时,许寿裳还举办普及国语的讲座。1947年2月18日,他到台湾省训团讲演,题为《教授国文应该注意的几件事》,因身体不适,当场呕吐,但他仍然坚持作完了这场报告。
1948年2月18日夜,许寿裳于台大宿舍被害身亡,时年65岁。许寿裳主持编译馆仅一年,在台湾大学执教仅七个多月,但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殖民统治刚刚结束,重建台湾文化工作刚刚开始的初创时期,许寿裳所发挥的正是奠基者、播种人的作用,他在台湾的业绩必将遗泽后人。
二、投身教育,“文采庄严百世师”
许寿裳在日本留学期间,学的就是师范专业。1909年春,许寿裳从日本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1912年,蔡元培任命许寿裳为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3年,许寿裳升任教育部参事。1917年,许寿裳被任命为江西省教育厅厅长。1920年,许寿裳重入教育部任编审。1922年,许寿裳出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1927年9月,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南京)院长,邀许寿裳任大学院秘书。1934年,许寿裳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41年,许寿裳赴重庆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后又成为专门委员。1946年1月,许寿裳随考试院复员南京,并受聘为绍兴史料编撰委员会委员。尽管他担任过不少行政要职,但这些行政工作都与教育紧密相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寿裳在担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期间,参与了“读音统一会”的工作,与马玉藻、朱希祖、鲁迅等联名提议并通过了以章太炎先生所拟的标音符号为蓝本创制的注音字母。这种字母用的是汉字笔画,符号选用古代简单的汉字,它以章氏纽韵文为基础,并吸取了当时各种方案的精华,“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赞成者颇多。注音字母为推广国语、发展白话文、普及文化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这套注音字母;1958年以前内地也一直在用,直到《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后方才停止,当时读小学的人对此应该都还有印象。1950年,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对注音字母作了很高的评价:“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的贡献。”
除了教育行政工作之外,许寿裳还担任过中级师范学校教师、高校教师,先后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台湾大学等,他主讲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大学国文、传记文学、中国小说史等。许寿裳上课绝对守时,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听课,也绝不敷衍塞责。学生的试卷、论文,他都细心批改,有错别字或标点不当之处都要一一标出、改正。学生们将他喻为进步与自由的灯塔,使暗夜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得到指引,不致被吞没于风浪。
许寿裳研究和著述的重心,离不开国学、母语这个大范畴,如搜集编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为俞曲园、章太炎立传,编著《文字学概要》讲义等。此外,香港未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许寿裳诗集》,收录了许寿裳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及四言诗共143首。
三、宣传鲁迅,“风雨难忘旧日情”
许寿裳与鲁迅同是绍兴人,属于同乡;1902年都以官费留学日本,同入弘文书院学日语,系同学;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北京、广州多所学校教书,并曾同在教育部任事多年,又是同事。这“三同”之外,更主要的是同心同德,志趣相投,患难与共,历35年,始终充满“兄弟怡怡之情”。
鲁迅去世,许寿裳悲痛异常。最令许寿裳牵挂的是如何开展纪念鲁迅的活动,弘扬鲁迅的业绩,赓续鲁迅的遗志。于是,筹备成立鲁迅纪念委员会,筹募纪念基金;保存鲁迅文物,征集鲁迅手稿;多方打通关节,促成《鲁迅全集》出版;与周作人、许广平一道完成《鲁迅年谱》,这些工作,许寿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更为重要的是,许寿裳不顾政治环境的险恶,开始写作回忆、研究鲁迅的文章,先后撰写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三本著述,里面的文章篇篇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作为与鲁迅相交三十五年的挚友,他不仅刻画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音容笑貌,而且对鲁迅思想的分析,对其作品的解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因此,直到现在鲁迅研究工作者仍然以这三本著述作为进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这三本著述大半都是在台湾完成的,而且《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与《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中不少文章皆发表在战后台湾的新闻副刊和杂志上。许寿裳积极地在台湾书写鲁迅、宣传鲁迅,是希望过去鲁迅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再度在台湾掀起,以达成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目的。
许寿裳已经殉难67年了。我们在纪念鲁迅的同时,不能忘却许寿裳为中国教育、为台湾文化拓荒所作的筚路蓝缕的贡献。许寿裳生前反对贵族教育,倡导教育是让每位民众生活得更好的目的。他一直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只有改变了民众愚昧的思想,中国才能真正地复兴起来。他一直认为教育事业是高尚的,因为教育可以使人发展,教育工作者也是崇高的。他还认为要想培育出富有诚爱之心的国民,教育工作者本身首先应有诚和爱。他身体力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生活中处处照顾学生,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
许寿裳还创立了直观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以通俗的语言概括书本内容。在编辑出书的过程中,他增加了宗教、艺术、手工等内容,旨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还发展国民其他方面的技能。许寿裳并不赞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相反,他更崇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够启发学生,教会学生思考。他不鼓励学生死读书,他希望学生有思想,能将老师教授的内容融化为自身的知识。
许寿裳出生于绍兴偏门外赵家坂村。2008年,绍兴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落成开学,作为许寿裳故里的一所学校,许寿裳的教育思想也就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近年来,赵家坂校区继承了许寿裳倡导的“诚爱教育”,教师要具备诚爱这一“技能”,对学生的诚爱要细致入微,要培养富有诚爱之心的公民。开展了“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课堂教学中,赵家坂校区积极践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提问、自觉思考,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以致用。许寿裳的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历史不会忘记许寿裳,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浙派语文”之名师!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拓荒与播种[J].鲁迅研究月刊,1995(8).
[2]陈漱渝.薪尽火传,教泽永怀[J].鲁迅研究月刊,1998(2).
[3]娄国忠.许寿裳[M].天马出版社,2018.
[4]王凯.“国音”是怎样炼成的[N].法治周末,2013.
[5]胡邦定.文采庄严百世师[J].文化交流,2013(3).
[6]陈漱渝.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J].纵横,2011(8).
[7]陈漱渝. 从日本的“文化殖民”谈到许寿裳的“去日本化” [J].上海鲁迅研究,2013(1).
[8]谢禾生,罗双根,李韶杰.陈仪、许寿裳与光复初期台湾的文化重建[J].兰舍世界,2012(12).
[9]陈漱渝,黄英哲.重新认识许寿裳[J].群言,2010(8).
[10]陈漱渝.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许寿裳[J].两岸关系,2008(2).
[11]丁怡颖.许寿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所作贡献探析[J].兰舍世界,2014(2)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 312007)
现如今,台湾人的国语水平并不低,国语的普及率很高。这其中就有许寿裳先生当时在台湾推行国语的功绩。许寿裳(1883~1948),字季黻,号上遂,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传记文学作家。他一生都在为捍卫母语教育殚精竭虑,他是“浙派语文”之光。
一、普及国语,“只身孤箧飞蓬岛”
早在1946年6月18日,63岁的许寿裳应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陈仪之邀,从上海飞赴台北,出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陈仪认为,胜任编译馆馆长职务的人既要精通日语,又要有较高的学术声望,还要不辞辛劳,富有开拓精神,此人非其旧知许寿裳莫属。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编译馆的工作,目的就是承担台湾文化重建的重任,祛除日本殖民文化的遗毒,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精神,使台湾中国化。
许寿裳在编译馆分设了四个小组: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台湾研究组。学校教材组负责编辑中小学教科书。许寿裳认为,编写中小学教材要有进化观念、大众立场与互助精神,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与爱国意识,以编出有别于“落后、倒退、复古”的“国定本”教材的中小学教材。到1946年11月为止,学校教材组完成了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师范以及职业学校等各类“国民学校”教材共7种,成人班与妇女班应用课本的初稿共7种。
社会读物组负责编撰社会读物。许寿裳主张,要以符合时代潮流的眼光编写一部中国通史与一部通俗有趣的中国地理读本,使台湾同胞了解中华民族的史迹,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观念。不久该丛书付梓出版,定名为《光复文库》,内容主要为中国历代名人、儒家经典、中国史地介绍,以及对日本的批判和妇女教育。
名著编译组主要负责编译世界名著。许寿裳认为,除了翻译介绍世界哲学、文学、艺术、社科名著之外,更要注重翻译宣传民主与科学方面的读物。在许寿裳的锐意经营下,短短几个月,编译馆就译出了英国哈德生的《鸟与兽》、英国吉辛的《四季随笔》、俄国亚克沙科夫的《我的学校生活》、波斯诗人莪默的《莪默诗译》等多部名著。
台湾研究组则着重于台湾本土文化的建设。许寿裳并不满足于单向地输入祖国文化,整理日人遗留下来的台湾文献,“发扬台湾文化的特殊造诣”,也是其工作重点。为此,许寿裳聘请本省作家杨云萍为台湾研究组的编纂兼主任,还力排众议,坚持留用了三名日籍学者。
在这里,必须提及许寿裳利用休息日和晚上时间,亲自编写的一本《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这本书作为编译馆《光复文库》的第一种于1947年3月由台湾书店印行。此书是一本普及性读物,兼顾了国语和国文两个方面,将中文与日文例句比较对照,非常详细地比较了中文与日文在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实用性很强,又写得浅显易懂,极具特色。《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教导台胞从日文来学习国语,这在光复后官方全面禁止日语、日文的情况下,与国语推行委员会试图通过台语来习得国语的思路明显不同,不失为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办法。因此该书一经写出,就受到渴望学习国语的台湾同胞欢迎,在普及国语国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从事著述的同时,许寿裳还举办普及国语的讲座。1947年2月18日,他到台湾省训团讲演,题为《教授国文应该注意的几件事》,因身体不适,当场呕吐,但他仍然坚持作完了这场报告。
1948年2月18日夜,许寿裳于台大宿舍被害身亡,时年65岁。许寿裳主持编译馆仅一年,在台湾大学执教仅七个多月,但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殖民统治刚刚结束,重建台湾文化工作刚刚开始的初创时期,许寿裳所发挥的正是奠基者、播种人的作用,他在台湾的业绩必将遗泽后人。
二、投身教育,“文采庄严百世师”
许寿裳在日本留学期间,学的就是师范专业。1909年春,许寿裳从日本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1912年,蔡元培任命许寿裳为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3年,许寿裳升任教育部参事。1917年,许寿裳被任命为江西省教育厅厅长。1920年,许寿裳重入教育部任编审。1922年,许寿裳出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1927年9月,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南京)院长,邀许寿裳任大学院秘书。1934年,许寿裳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1941年,许寿裳赴重庆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后又成为专门委员。1946年1月,许寿裳随考试院复员南京,并受聘为绍兴史料编撰委员会委员。尽管他担任过不少行政要职,但这些行政工作都与教育紧密相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寿裳在担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期间,参与了“读音统一会”的工作,与马玉藻、朱希祖、鲁迅等联名提议并通过了以章太炎先生所拟的标音符号为蓝本创制的注音字母。这种字母用的是汉字笔画,符号选用古代简单的汉字,它以章氏纽韵文为基础,并吸取了当时各种方案的精华,“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赞成者颇多。注音字母为推广国语、发展白话文、普及文化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台湾和部分海外华人依然在使用这套注音字母;1958年以前内地也一直在用,直到《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后方才停止,当时读小学的人对此应该都还有印象。1950年,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对注音字母作了很高的评价:“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的贡献。”
除了教育行政工作之外,许寿裳还担任过中级师范学校教师、高校教师,先后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台湾大学等,他主讲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大学国文、传记文学、中国小说史等。许寿裳上课绝对守时,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听课,也绝不敷衍塞责。学生的试卷、论文,他都细心批改,有错别字或标点不当之处都要一一标出、改正。学生们将他喻为进步与自由的灯塔,使暗夜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得到指引,不致被吞没于风浪。
许寿裳研究和著述的重心,离不开国学、母语这个大范畴,如搜集编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为俞曲园、章太炎立传,编著《文字学概要》讲义等。此外,香港未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许寿裳诗集》,收录了许寿裳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及四言诗共143首。
三、宣传鲁迅,“风雨难忘旧日情”
许寿裳与鲁迅同是绍兴人,属于同乡;1902年都以官费留学日本,同入弘文书院学日语,系同学;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北京、广州多所学校教书,并曾同在教育部任事多年,又是同事。这“三同”之外,更主要的是同心同德,志趣相投,患难与共,历35年,始终充满“兄弟怡怡之情”。
鲁迅去世,许寿裳悲痛异常。最令许寿裳牵挂的是如何开展纪念鲁迅的活动,弘扬鲁迅的业绩,赓续鲁迅的遗志。于是,筹备成立鲁迅纪念委员会,筹募纪念基金;保存鲁迅文物,征集鲁迅手稿;多方打通关节,促成《鲁迅全集》出版;与周作人、许广平一道完成《鲁迅年谱》,这些工作,许寿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更为重要的是,许寿裳不顾政治环境的险恶,开始写作回忆、研究鲁迅的文章,先后撰写了《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三本著述,里面的文章篇篇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作为与鲁迅相交三十五年的挚友,他不仅刻画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音容笑貌,而且对鲁迅思想的分析,对其作品的解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因此,直到现在鲁迅研究工作者仍然以这三本著述作为进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这三本著述大半都是在台湾完成的,而且《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与《鲁迅的思想和生活》中不少文章皆发表在战后台湾的新闻副刊和杂志上。许寿裳积极地在台湾书写鲁迅、宣传鲁迅,是希望过去鲁迅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再度在台湾掀起,以达成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目的。
许寿裳已经殉难67年了。我们在纪念鲁迅的同时,不能忘却许寿裳为中国教育、为台湾文化拓荒所作的筚路蓝缕的贡献。许寿裳生前反对贵族教育,倡导教育是让每位民众生活得更好的目的。他一直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只有改变了民众愚昧的思想,中国才能真正地复兴起来。他一直认为教育事业是高尚的,因为教育可以使人发展,教育工作者也是崇高的。他还认为要想培育出富有诚爱之心的国民,教育工作者本身首先应有诚和爱。他身体力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生活中处处照顾学生,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
许寿裳还创立了直观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以通俗的语言概括书本内容。在编辑出书的过程中,他增加了宗教、艺术、手工等内容,旨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还发展国民其他方面的技能。许寿裳并不赞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相反,他更崇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够启发学生,教会学生思考。他不鼓励学生死读书,他希望学生有思想,能将老师教授的内容融化为自身的知识。
许寿裳出生于绍兴偏门外赵家坂村。2008年,绍兴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落成开学,作为许寿裳故里的一所学校,许寿裳的教育思想也就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近年来,赵家坂校区继承了许寿裳倡导的“诚爱教育”,教师要具备诚爱这一“技能”,对学生的诚爱要细致入微,要培养富有诚爱之心的公民。开展了“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课堂教学中,赵家坂校区积极践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自己提问、自觉思考,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以致用。许寿裳的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历史不会忘记许寿裳,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浙派语文”之名师!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拓荒与播种[J].鲁迅研究月刊,1995(8).
[2]陈漱渝.薪尽火传,教泽永怀[J].鲁迅研究月刊,1998(2).
[3]娄国忠.许寿裳[M].天马出版社,2018.
[4]王凯.“国音”是怎样炼成的[N].法治周末,2013.
[5]胡邦定.文采庄严百世师[J].文化交流,2013(3).
[6]陈漱渝.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J].纵横,2011(8).
[7]陈漱渝. 从日本的“文化殖民”谈到许寿裳的“去日本化” [J].上海鲁迅研究,2013(1).
[8]谢禾生,罗双根,李韶杰.陈仪、许寿裳与光复初期台湾的文化重建[J].兰舍世界,2012(12).
[9]陈漱渝,黄英哲.重新认识许寿裳[J].群言,2010(8).
[10]陈漱渝.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许寿裳[J].两岸关系,2008(2).
[11]丁怡颖.许寿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所作贡献探析[J].兰舍世界,2014(2)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 3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