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他原本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东渡日本求医,当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围观民众的麻木不仁后毅然弃医从文,誓要用文学来拯救民众的灵魂。他的小说创作始于一种巨大的民族危机感,而且与当时的辛亥革命密切相关。鲁迅先生的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药》和《阿Q正传》,对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鲁迅 《药》 《阿Q正传》 辛亥革命
鲁迅先生在1919到1921年写了《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的公共点在于都涉及到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都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图景。从时间顺序来看,《药》写的是辛亥革命前,《阿Q正传》写的是在革命期间。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个历史阶段里中国国民真实的生存环境,并且深入的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状况。
《药》第一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剖析了辛亥革命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双重本质,从而艺术的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并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药》写了明暗两条线,明线写开茶馆的华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药是假的,当然治不好,结果是悲剧。鲁迅小说中多次写到愚弱的国民羸弱的病体,这虽也是当时的现状,但这一题材的选择是有意识的,鲁迅先生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意识到拯救病弱的灵魂比拯救病弱的肉体更加重要,因此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的道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的被捕被杀。小说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批判了人们的愚昧、迷信和落后。通过对夏瑜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他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总结了辛亥革命未能发动民众的沉痛教训。对于夏瑜的牺牲,小说中的群众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华老栓,夏瑜是为了解救像他这样的受苦人而英勇牺牲的,但他不仅不谈不问,反而去买他的血给儿子小栓治病;其二是那些茶客,他们都不理解夏瑜的革命活动和他的被杀,反而说他疯了;其三是夏瑜的母亲,连革命者的母亲夏四奶奶也不明白自己儿子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清明节上坟时反而在人前觉得羞愧。因此可以说,小说的悲剧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悲剧的十分深刻的反映,它对于当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历史教训。鲁迅先生把这个历史悲剧和教训反映出来,无非是为了告诉人们:要革命,首先必须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封建、反迷信,把广大群众从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篇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后三章,集中描写了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在未庄引起的变化。小说中重点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贫苦落后农民阿Q。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注重组织民众、发动民众,使得阿Q对革命一无所知。他原“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由于他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当革命到来时又必然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好处,因此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他看到举人老爷到乡下来藏东西,是那样害怕革命,赵太爷等人对他也变得异常和气,因此他开始神往了,但他对革命根本不理解,他认为革命只有三件事:一是抢东西;二是报私仇(当然他也分不清敌友);三是解决女人问题。本来应该是革命依靠对象的阿Q,对革命却是这样理解能怪谁呢?当然责任还应是在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时,这部小说较《药》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着力描写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地主阶级的投机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没能发动民众,动员民众,而且革命很不彻底。从小说中看,城里的革命党人只追求形式上的革命,忙于剪辫子,这辫子虽是中华民族愚昧、落后的象征,但在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它却不应该是革命的首要任务。如果宣传好民众,他们是会自己动手剪掉的,用不着革命者亲自动手。相反,因为没有宣传民众,就是剪了辫子,也解决不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因此,未庄的秀才不敢进城,阿Q也不敢进城,因为革命党人只追求形式上的问题,对于城里举人老爷、未庄的赵太爷都没有给予狠狠的打击;同时还让这类人物钻进了革命的政权机关,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加入了“柿油党”。未庄仍然还是赵太爷的天下,贫苦农民阿Q却被诬为盗贼而抓去枪毙了。这说明了辛亥革命所实现的和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不相容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它与封建势力的血缘关系,从而否定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鲁迅先生写作这两篇小说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十年左右。他把自己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与多年来的理性思考熔铸在一系列文学形象中,把夏瑜的悲剧和啊Q的悲剧联结起来,表达了对中国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夏瑜这样革命精英势单力薄;二是因为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三是革命阶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构成了封建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阻力。
鲁迅先生深刻的洞察到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成为“万难打破的铁屋子”,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地理环境的封闭,把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沉淀于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相结合,成功地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使国民不仅表现出无意识的服从,而且是自觉、自愿的认同。这种精神上的奴化与毒害不仅妨碍了他们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也严重妨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正是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坚持认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解放首先必须是人的思想解放,必须改造国民性弱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海洋.精致、凝练-谈鲁迅小说《药》的艺术技巧[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2]沈大为.鲁迅与辛亥革命[J].呼兰师专学报,1994.3.
[3]史冰如.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鲁迅 《药》 《阿Q正传》 辛亥革命
鲁迅先生在1919到1921年写了《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的公共点在于都涉及到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都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图景。从时间顺序来看,《药》写的是辛亥革命前,《阿Q正传》写的是在革命期间。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这个历史阶段里中国国民真实的生存环境,并且深入的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状况。
《药》第一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剖析了辛亥革命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双重本质,从而艺术的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并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药》写了明暗两条线,明线写开茶馆的华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药是假的,当然治不好,结果是悲剧。鲁迅小说中多次写到愚弱的国民羸弱的病体,这虽也是当时的现状,但这一题材的选择是有意识的,鲁迅先生少年时的经历使他意识到拯救病弱的灵魂比拯救病弱的肉体更加重要,因此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的道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的被捕被杀。小说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治病,批判了人们的愚昧、迷信和落后。通过对夏瑜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他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总结了辛亥革命未能发动民众的沉痛教训。对于夏瑜的牺牲,小说中的群众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华老栓,夏瑜是为了解救像他这样的受苦人而英勇牺牲的,但他不仅不谈不问,反而去买他的血给儿子小栓治病;其二是那些茶客,他们都不理解夏瑜的革命活动和他的被杀,反而说他疯了;其三是夏瑜的母亲,连革命者的母亲夏四奶奶也不明白自己儿子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清明节上坟时反而在人前觉得羞愧。因此可以说,小说的悲剧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悲剧的十分深刻的反映,它对于当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历史教训。鲁迅先生把这个历史悲剧和教训反映出来,无非是为了告诉人们:要革命,首先必须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封建、反迷信,把广大群众从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篇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后三章,集中描写了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在未庄引起的变化。小说中重点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贫苦落后农民阿Q。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注重组织民众、发动民众,使得阿Q对革命一无所知。他原“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由于他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当革命到来时又必然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好处,因此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他看到举人老爷到乡下来藏东西,是那样害怕革命,赵太爷等人对他也变得异常和气,因此他开始神往了,但他对革命根本不理解,他认为革命只有三件事:一是抢东西;二是报私仇(当然他也分不清敌友);三是解决女人问题。本来应该是革命依靠对象的阿Q,对革命却是这样理解能怪谁呢?当然责任还应是在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时,这部小说较《药》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着力描写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地主阶级的投机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没能发动民众,动员民众,而且革命很不彻底。从小说中看,城里的革命党人只追求形式上的革命,忙于剪辫子,这辫子虽是中华民族愚昧、落后的象征,但在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它却不应该是革命的首要任务。如果宣传好民众,他们是会自己动手剪掉的,用不着革命者亲自动手。相反,因为没有宣传民众,就是剪了辫子,也解决不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因此,未庄的秀才不敢进城,阿Q也不敢进城,因为革命党人只追求形式上的问题,对于城里举人老爷、未庄的赵太爷都没有给予狠狠的打击;同时还让这类人物钻进了革命的政权机关,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加入了“柿油党”。未庄仍然还是赵太爷的天下,贫苦农民阿Q却被诬为盗贼而抓去枪毙了。这说明了辛亥革命所实现的和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不相容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它与封建势力的血缘关系,从而否定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鲁迅先生写作这两篇小说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十年左右。他把自己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与多年来的理性思考熔铸在一系列文学形象中,把夏瑜的悲剧和啊Q的悲剧联结起来,表达了对中国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夏瑜这样革命精英势单力薄;二是因为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三是革命阶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构成了封建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阻力。
鲁迅先生深刻的洞察到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成为“万难打破的铁屋子”,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地理环境的封闭,把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沉淀于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相结合,成功地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使国民不仅表现出无意识的服从,而且是自觉、自愿的认同。这种精神上的奴化与毒害不仅妨碍了他们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也严重妨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正是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坚持认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解放首先必须是人的思想解放,必须改造国民性弱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海洋.精致、凝练-谈鲁迅小说《药》的艺术技巧[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2]沈大为.鲁迅与辛亥革命[J].呼兰师专学报,1994.3.
[3]史冰如.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