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但在今日的生活中,人们仍然强调着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中国古代婚姻中强调经济基础、强调社会地位、强调思想观念,而这些也多少存在于今日的婚姻中。
关键词:门当户对;经济;地位;思想
一、经济上的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十分强调经济上的门当户对。在中国古代结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创于西周,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传统习俗。其中纳征即是所谓的送聘礼。在《汉官仪》中有:“皇帝品皇后,黄金百万”的记录。官方如此百姓也不例外,在一门亲事中男方要下聘礼,同时女方要有所陪嫁。到了宋代,市民经济空前发展,不同经济基础的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是迥然不同的,这就更加为经济基础在婚姻中奠定了重要的地位。虽然不是经济基础相同就是门当户对,但经济基础不相同就称不上门当户对。
现代是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在现代的婚姻中,经济基础更是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古代有聘礼和嫁妆的要求,而现在聘礼嫁妆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房子、车、存款更成为了硬性指标。两个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的人即使生活在了一起也会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的原因产生矛盾。所以自古以来在人们的门当户对思想中就存在着经济基础相当的条件。
二、社会地位上的门当户对
在中国古代,门当指的是大门上方的2个或4个小木桩,这直接体现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门第等级,即社会地位。
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写道:“两家门第以相当为主,故有士大夫与宦官为婚姻者,则为时讥毁”。贾谊在《新书·时变》中写道:“取妇嫁子,非有权势,吾不与婚姻,非贵有戚,不与兄弟,非富大家,不与出入,因何也?”抨击了当时门第婚姻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也看到,门当户对不仅仅在是一种习惯与传统,更是成为了一种规定。汉代婚姻等级制的逐渐加强,预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婚姻门阀等级状况的出现。在汉代,婚姻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血缘纽带,使各地区的豪族地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步步地形成了延亘数代的豪门大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中国门第观念最强烈的时期,人们强调“士庶不通婚”,即士大夫家族与贫民百姓不可通婚。在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后,门阀制度稍有好转,但只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婚姻中对社会地位的重视仍存。
在现代的中国,没有了绝对有优势的大姓家族,但是人们更加看重社会地位的。如果丈夫地位较高,人们会着重强调他是某某人的太太。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重视。婚姻中,人们会批评男女双方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以强调门当户对。
三、思想(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以上所述强调社会地位、强调经济基础均属于较为实际而物质的方面。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直至现在人们仍然强调门当户对思想。这就说明,门当户对思想对于今日的现代社会同样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婚姻双方在大婚前了解并不深入,不似现代的人们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了解与磨合。若双方生活在门当户对的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喜好会有较多的共同点。出现一个人喜爱较为粗俗的爱好,另一个人喜爱高雅的艺术的情况会比较少。这说明门当户对有利于夫妻双方志趣相投。
婚姻中对思想观念相同的强调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样的。在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更要求了夫妻双方思想观念的相近,否则日常生活的交流就会产生很多不和谐。思想观念的相近从古至今在婚姻中都十分重要,而门当户对恰恰有助于促进夫妻双方思想观念的相近。
门当户对思想的流传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外,还要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看待婚姻时会更加理性,对双方条件的考虑会更多,这就很好的维持了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的流传至今。在《中国婚姻》一书中写道:“婚姻由父母做主,站在一边的女儿只有服从的义务”。父母看待婚姻,在年龄合适的前提下,门当户对可谓是最为重要的了。时至今日,虽然讲究婚姻自主,但是在结婚前仍然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加之社会生活的现实性,人们一般不看好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在现代,新媒体发展,门当户对思想的传播更快更广。也许人们已经给它赋予了现代意义,但是这种思想的核心却一直流传。
从古至今,门当户对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婚姻。中国婚姻中强调经济基础、强调社会地位、强调思想观念以及其他原因使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没有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虽然门当户对思想会融入每个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性,但它仍然是我们婚姻中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点至今未变。
【注释】
①选自《汉代婚姻形态》:彭卫..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完颜绍元.中国婚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3]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门当户对;经济;地位;思想
一、经济上的门当户对
中国古代十分强调经济上的门当户对。在中国古代结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创于西周,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传统习俗。其中纳征即是所谓的送聘礼。在《汉官仪》中有:“皇帝品皇后,黄金百万”的记录。官方如此百姓也不例外,在一门亲事中男方要下聘礼,同时女方要有所陪嫁。到了宋代,市民经济空前发展,不同经济基础的家庭的日常生活都是迥然不同的,这就更加为经济基础在婚姻中奠定了重要的地位。虽然不是经济基础相同就是门当户对,但经济基础不相同就称不上门当户对。
现代是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在现代的婚姻中,经济基础更是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古代有聘礼和嫁妆的要求,而现在聘礼嫁妆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房子、车、存款更成为了硬性指标。两个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的人即使生活在了一起也会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的原因产生矛盾。所以自古以来在人们的门当户对思想中就存在着经济基础相当的条件。
二、社会地位上的门当户对
在中国古代,门当指的是大门上方的2个或4个小木桩,这直接体现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门第等级,即社会地位。
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写道:“两家门第以相当为主,故有士大夫与宦官为婚姻者,则为时讥毁”。贾谊在《新书·时变》中写道:“取妇嫁子,非有权势,吾不与婚姻,非贵有戚,不与兄弟,非富大家,不与出入,因何也?”抨击了当时门第婚姻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也看到,门当户对不仅仅在是一种习惯与传统,更是成为了一种规定。汉代婚姻等级制的逐渐加强,预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婚姻门阀等级状况的出现。在汉代,婚姻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血缘纽带,使各地区的豪族地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步步地形成了延亘数代的豪门大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中国门第观念最强烈的时期,人们强调“士庶不通婚”,即士大夫家族与贫民百姓不可通婚。在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后,门阀制度稍有好转,但只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婚姻中对社会地位的重视仍存。
在现代的中国,没有了绝对有优势的大姓家族,但是人们更加看重社会地位的。如果丈夫地位较高,人们会着重强调他是某某人的太太。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重视。婚姻中,人们会批评男女双方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以强调门当户对。
三、思想(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以上所述强调社会地位、强调经济基础均属于较为实际而物质的方面。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直至现在人们仍然强调门当户对思想。这就说明,门当户对思想对于今日的现代社会同样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婚姻双方在大婚前了解并不深入,不似现代的人们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了解与磨合。若双方生活在门当户对的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喜好会有较多的共同点。出现一个人喜爱较为粗俗的爱好,另一个人喜爱高雅的艺术的情况会比较少。这说明门当户对有利于夫妻双方志趣相投。
婚姻中对思想观念相同的强调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样的。在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更要求了夫妻双方思想观念的相近,否则日常生活的交流就会产生很多不和谐。思想观念的相近从古至今在婚姻中都十分重要,而门当户对恰恰有助于促进夫妻双方思想观念的相近。
门当户对思想的流传除了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外,还要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看待婚姻时会更加理性,对双方条件的考虑会更多,这就很好的维持了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的流传至今。在《中国婚姻》一书中写道:“婚姻由父母做主,站在一边的女儿只有服从的义务”。父母看待婚姻,在年龄合适的前提下,门当户对可谓是最为重要的了。时至今日,虽然讲究婚姻自主,但是在结婚前仍然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加之社会生活的现实性,人们一般不看好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在现代,新媒体发展,门当户对思想的传播更快更广。也许人们已经给它赋予了现代意义,但是这种思想的核心却一直流传。
从古至今,门当户对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婚姻。中国婚姻中强调经济基础、强调社会地位、强调思想观念以及其他原因使门当户对的婚姻思想没有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虽然门当户对思想会融入每个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性,但它仍然是我们婚姻中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点至今未变。
【注释】
①选自《汉代婚姻形态》:彭卫..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完颜绍元.中国婚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3]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