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的故事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qi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好了,救命啊!救命啊!”今年2月7日上午9时许,家住耒阳市金城华府三楼的大学生曹承全,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大喊“救命”。拉开窗帘,只见一名中年妇女在大声呼喊,说有一名环卫工人困在下水道井底。曹承全连鞋子也没穿,打着赤脚冲出房间直奔出事地点。
   原来,环卫工人梁三成在下水道里清淤时,不慎沼气中毒,小区物业经理许清瑞投下梯子下井救人,由于井内空间狭窄,空气稀薄,他攀着梯子,很难将环卫工人拉上来。梁三成开始渐渐沉入泥潭,情况万分紧急。听到下水道暗流奔涌的声音,闻到井口刺鼻的气味,曹承全仿佛看到梁三成的生命正在被恶魔一点点地吞噬。他猛然想到了家里的红旗,便赶紧跑回家,从书房扛来一面鲜艳的红旗,将4米多长的旗杆迅速伸入井底。
   梁三成凭着一种求生本能死死地拽住旗杆,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井内空间狭小,极度缺氧,许清瑞顿时脸色苍白,全身乏力,双脚在梯子上发抖,他一手抓着梁三成的衣领,一手抓着楼梯,摇摇欲坠。更可怕的是梁三成已无太大力气抓住旗杆,如再这样耗下去,有可能因沼气中毒跌落井底从而引发二次事故。机智的曹承全当机立断,半趴在地上,双手探入井中,欲将老许拖上来,却不好使力,在一名中年男子帮助下,两人一同将许清瑞拽了上来。紧接着,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小伙子自告奋勇,顺着梯子下到井中,将麻绳套住梁三成后迅速爬出,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把梁三成营救了上来。
   此时,梁三成两眼翻白,不省人事,大家在焦急地等待救护车。
   “时间就是生命,一刻都不能耽误,决不能干等救护车。”曹承全按照在课堂上学到的救护知识,立即对梁三成实施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曹承全的手心沁出了汗。幸运的是,他的急救措施起了作用,几分钟后,梁三成的嘴角溢出白沫,吐出几口血丝,随即腹部可見明显的起伏……大家惊喜的看到梁三成能够自由呼吸了,不约而同地对曹承全竖起了大拇指。随后,救护车赶到,将许、梁二人送入耒阳市人民医院。
   人群散去,曹承全扛着家里鲜艳的红旗回家,脸蛋在寒风中被冻得通红,宛若一个机灵勇敢的小战士。
   曹承全今年18岁,出生于耒阳市上架乡三江村。从记事起,家里没挂“福”字,没摆财神菩萨,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却与家“形影不离”。今年刚搬新家,父亲又将红旗摆到书房一个醒目位置。门口还贴着一副大红对联: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创伟业;祖辈奇功朱毛会师指挥开路万世名。横批是:承前启后。这副对联无声地诉说着曹家先辈的英勇业绩,而摆在家里的红旗则代表着一种红色信仰,在曹家代代相传。
   父亲告诉曹承全,红旗是曾老外公曾木斋传下来的,至今已经传承了87年。曾木斋1876年出生,自幼学得一手好功夫,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他先后参加过“戊戌变法”、武昌起义,1925年担任农民自卫军司令员,1928年3月,朱德任命他为三打安仁的总指挥。他不负众望,一举攻克安仁,为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军顺利通过安仁上井冈山铺平了道路,朱德高度赞扬曾木斋为“朱毛会师”的“开路先锋”。安仁战斗胜利后,曾木斋率领农军分兵三路,继续狙击尾随的国民党部队。半月激战,终因装备太差,寡不敌众,曾木斋壮烈牺牲。
   曾木斋走了,留给老伴只有一面破旧的红旗,她把这面红旗当作“传家宝”传给女儿曾世英。曾世英将这面红旗作为嫁妆带到了曹家,然后在曹家代代相传下来。随着岁月流逝,旗面和旗杆不知换了多少次,缝缝补补之中,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
   有人问曹承全下井救人为何想到了红旗?他说:“红旗陪伴我成长,用红旗救人是一种巧合,我只做了一位大学生应该做的事。”
   4月1日,耒阳市召开表彰大会,授予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大一学生曹承全为“见义勇为模范”。西安工程大学推荐他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其他文献
想想26年前在前苏联旅行有两件事叫人既感动又深思。一是到处挂着列宁像,无论是多么小的一间办公室也不例外。二是每个城市都有无名烈士墓,墓前总有一团日夜不熄的火。这是我们过去在颂歌里,在诗里曾千百次听到或看到过的镜头和场面。可是在我们这里一下子就没踪影了,而在万里外的异国却依然如故。  红场仍然是一个最富政治色彩与革命理想的地方。这广场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阔大,南边是厚厚的宫墙,北边是高大的商店,东边是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本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证实的AIDS合并PCP胸部螺旋CT检查影像学资料。结果 19例中15
笔墨书信,曾是我们的先辈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便捷工具,是礼仪与文化的重要部分。阅读一行行文字,心头便涌起几分庄重与愉悦。特别是写给亲人和朋友的信,不带功利,没有掩饰,只有沉甸甸的真情。  可以想象,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突然收到亲人的信件,该是何等激動与兴奋。手捧信纸,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的都是亲人的气息和一笔一画的惦记。  记得当年我进城读书离开家乡时,爷爷和父母反复叮嘱:“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