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阶段,高考的压力逐渐增加,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循环往复的讲、练、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三语文到底该如何教?高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也许只有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迎来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沉稳”与“灵动”
  特级教师袁卫星在谈论文言文教学时曾说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而如今高三语文教学呈现的状态是“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所以,在不丢弃“沉稳”的同时更要追求“灵动”。
  “沉稳”是指牢牢把握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夯实基础,掌握方法,注重答题的规范性,提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考场上真正做到“能读会写”。但是,语文教师有时在追求“沉稳”的过程中让课堂变成了“沉闷”,让语文学习变成了“沉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只顾了“沉稳”,而忽略了“灵动”。所谓“灵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要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有人认为高三课堂教学方式无非是讲与练,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主角,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主角,让课堂充满活力。
  1开展合作学习
  高三教学为了赶进度,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开“一言堂”,唱独角戏。例如字音、字形、成语、名句默写等基础性内容,以往复习时教师费时费力,讲了不少,检查批阅了不少,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得分率不高。不如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来巩固提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给同学出题,相互批阅;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将自己积累整理的经典内容写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让全班共享,这样既交流了积累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积累整理的积极性。
  再如作文讲评,以往总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认真讲评,一个人讲得口干舌燥,但效果并不好。而有的教师并没有全批全改,而是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几篇作文进行批阅,在班上组织分析讨论,让学生基本了解这次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要求以及存在的典型问题,然后分组批阅,以四五个学生为一组,相互批阅同学作文,每篇作文至少有三名学生批阅。学生在参与批阅的过程中积极认真,点评质量往往比教师的点评更细致,更全面,更到位,教师面对这么多学生作文,难免会粗疏。通过同学间的批阅点评和修改,学生对本次作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写作能力。
  2多一点留白
  如今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有的甚至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于是大量的讲与练贯穿了高三语文课堂的始终,也贯穿着高三语文的一轮轮复习。但是,每年高考后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讲义做得多、课上讲得多的班级高考成绩往往不如少做了很多讲义的班级。究其原因,少做讲义的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巩固消化的时间,懂得课堂的留白。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不可分开。课堂的留白正是要在“学”的同时构建一个“思”的平台。从学习效果看,高三复习课适当的留白,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要比教师的一讲到底更高效,因为学生利用这一时间及时进行内化,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所以无论是专题复习还是试卷讲评,都应该懂得留白。高三语文课堂的留白,一是在复习研讨的过程中留出思考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二是在讲评之后留白,让学生有消化巩固的时间。如果说课堂上讲得生动是一种精彩,那么,善于课堂留白也是一种精彩。
  二、“精彩”与“本真”
  高三语文课堂需要精彩,需要摆脱沉闷,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于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通过色彩、动画、声音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习效果。但是有些课堂多媒体的不当运用不仅没有提高复习效率,有时反而减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1目的要明确
  其实,很多教师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理解有偏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应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曾听过两节同题异构的高三语文复习课,都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一位教师制作了不少PPT,随着PPT的展开,从导入到阅读讨论再到归纳总结,环环相扣,课堂也有师生的互动。但给人的感觉是严谨有余而灵动不足。究其原因,课件已经完全预设了上课流程,学生在课堂上好像一个个木偶一般,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而动起来,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了灵动有趣的即时生成。而另一位教师制作的PPT数量极为有限,只是到最后深入探讨的时候投影了课文的创作背景。但教师从开始时的激趣,到中间的引导启发,再到后面的探究与拓展,课堂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烈,课堂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出会心的笑声。最后教师也没有运用课件,总结归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听课者没有感觉到课件的存在,但却深深地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两节课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使学生受制于课件。这样的课只是完成了教学流程,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后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课件只是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中课堂交流没有因课件的预设而受到限制,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强调品味涵泳,强调与文本的对话。上海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踊跃发言;语文课堂的良好状态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高三语文教学也应如此,高三复习教学常常强调大容量,大容量不等于课堂上教师讲得多,不等于课堂上多媒体手段用得多,也不等于PPT投影展示的内容多,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动多。贾志敏说:“课件实在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带进奇幻的世界。但是这样的好东西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中都是光、电、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注意到的是画面,忽略了文字。”“多媒体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了。”   贾志敏老师曾上过一节观摩课:手段老,粉笔、板擦、黑板和教师的一张嘴;讲课方式老,教师讲,学生听和练。但朴素的表达、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面对文本静下心来认真品味涵泳,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善若水》(2009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第二题是:“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这道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坚持答案从文本中来,善于找准区间,根据文本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要点。如果教师只是运用课件空讲方法,而不引领学生阅读文本,逐一筛选信息,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准确地解答这道题,更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而第四题是“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领会、分析、探究作品的丰富内涵。深入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领悟到,作品内容涉及都江堰,并由此谈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而得出做人的启示。而如果这时候教师运用课件,还是形象展示都江堰的宏伟壮观,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那么即使课件做得再精美,课堂再热闹,也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品意蕴,准确回答问题。
  三、“高效”与“品质”
  现在很多学校推崇高效课堂,高三语文课堂也不例外,都在追求高效复习。如何才算是“高效”,则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有的认为“高效”就是快节奏、大容量,于是高三课堂就呈现快节奏的推进和大容量的复习与训练。至于学生有没有思考消化的空间,是否真正理解,则不在考虑之列。有的认为“高效”就是学生大范围和高热情的参与,于是高三课堂就呈现出热闹的活动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否有深入的思考则打了问号。有的认为“高效”就是过了一个教学阶段,通过检测马上见到成效,于是就有了高密度的检测,也就有了课内外大量的训练,语文课堂变成了训练课和讲评课。但是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评价不可能做到精确、及时,不要说平时的检测由于试题质量、阅卷质量等问题检测信度有误差,即使高考也不一定就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片面的高效教学往往追求短期的结果,所以才导致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只有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与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涉及语文功底、功力、能力以及底蕴的层次,表现为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采用“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于突出开发语文教育的非实用的功能,重视语文的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句话,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味追求高效,而是要追求品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考体制下,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完全去功利化、跳出高考的束缚还不现实。但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拘泥于高考,高三语文课堂才会出现应有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情?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
期刊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
期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当前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学有一技之长,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中职生将来大都要从事基层服务行业,要实现对服务对象高质量的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话,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
浙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马克·吐温的寓言故事《生命的五种恩赐》,编者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才会珍惜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去创造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营朴实美好的爱情,赢得不一定崇高但却真实的名望,享受所有这些带给自己的饱含泪水与欢笑的真实人生。这样的主题对于十六七岁的职校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沉重且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加上平时课外阅读
期刊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第一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传统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
期刊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之后,贪恋窗外好山好水的作者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当远处灯火泯灭后,雪山在星光下却显得格外光华,天上的星星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神灯,雪山成了作者灵魂依托的地方,最后作者获得了再次看风景的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莫衷一是。辨
期刊
《苏幕遮》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小令,选入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词天然不事雕琢,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笔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正当学生都陶醉于欣赏“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意趣时,却突然一转,集中到关于“侵晓窥檐语”的解读上。学生针对“窥”“语”的主语是鸟雀还是人这个问题,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学生分为两
期刊
讲评课的实效性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讲评课应按照呈现、诊断、矫治、巩固的形式进行,先是呈现学生的典型答案,展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查找问题所在;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矫治,归纳出如何规避错误的方法策略;最后,再进行同类试题的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达成度。  一、课例分析  第一步:原题再现。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期刊
语文教材对选文的要求是“文质兼美”,选文的语言表达要规范优美、合乎语法、生动形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选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语文中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语文的阅读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思想的滋养、精神的洗涤、审美的熏陶,要立足学生成长本位,从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古人用来描摹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