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感受力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情?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可是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源头,那就是间接生活经历的来源——书籍。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努力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多阅读,但还是收效甚微。学生看到了日升月落,春华秋实,秋雁横空,层林尽染,但依然无从下手,写来索然。原因就在于学生并非真正走进生活,走进阅读。所以追寻作文之源,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简单来说,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主体在外物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本能感应,感受则是情感与“物”的结合。闻到金桂飘香,这是感觉。如果因此引发了观察者的情感活动,觉得花香沁人心脾,觉得似乎浮沉于花香的海洋中,甚至于有如同喝醉酒般的陶醉,这就是感受。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从“感觉生活”过渡到“感受生活”,那才真正有了创作之源。有了感受力,才会有发现力,推断力,情感才更丰富,情郁于中,才会发之于外。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引发写作动机的直接启动力。
  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试着从《背影》教学中进行初步尝试,从学生每天阅读的教材入手,刺激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感受;从教材中的典型瞬间入手,刺激学生对生活中相关情形的感受;从阅读这种间接感受入手,刺激学生生活中的直接感受。以此使学生举一反三,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风里也有春天的气息……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
  一、走进背影,多层次感悟
  在设计《背影》教学时,笔者打破一贯的分析“四次背影”的模式,而只是扣住买橘背影那一瞬间,由这个点辐射式的、多层次感受背影的特点与内涵,体会父爱的厚重,设计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了有梯度地理解这个问题,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序列:(1)根据对于父亲外貌描写的语句,如果你是一个绘画者,从绘画的角度想象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2)对于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语句,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把“蹒跚”改成“慢慢”,把“探身”改成“跳”,把“攀着”改成“按住”,把“缩”改成“跨”,去掉原句中的“向左微倾”,比较修改语段与原文哪个表达效果好?(3)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4)我一直都感动于这份父爱吗?(5)为什么买橘背影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亲给“我”买橘?(6)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此时的父亲应该是最悲痛的人,可是父亲在“我”面前并未表现出内心的凄楚,由父亲简单普通的外在的外貌和动作,一步步走进背影,感受到父亲的衰老、艰难、努力,进而感受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层的是感受父亲隐忍着自己的伤痛对“我”的尽心尽力。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让学生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感受。学会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能感受到人物内在的性格、情感、思想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因为这一切都深深冲击着作者的内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有感而发,我们要捕捉到对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的瞬间,这才是让文章具有生命力的前提。
  二、走出背影,多感官感受
  叶圣陶说:“情感的强弱周偏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则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事物则不然。更有一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不从这个方面倾致,也不从那方面倾致,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于此可见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可见,培养情感的两条途径:一是丰富生活,二是加强学习。
  走出背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典型的情境,以外在形式多角度冲击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践中运用《背影》教学中的两个目标,让学生初步具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设计这样的环节:(1)出示林清玄先生的《横过十字街口》中的两段文字。①请学生说说,冲击我们视线的外在的特征是什么?②透过这种外在能感受到“她”怎样的内在特点?(2)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请学生同样说说有冲击力的外在特征是什么。(3)讲述生活中冲击自己的真实例子。(4)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田野上的白发》、《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季羡林)、《父亲的那件衣服》(刘墉)、《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竖起两个手指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这些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训练,通过间接感受的形式,丰富他们去感受自己生活的渠道和方法。
  最终使学生明白:通过观察,细细地对生活体会与品味,以往看似僵硬毫无生气的生活也会变得缤纷多彩,充满活力。感受要开放五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感知。更要用心参与,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就会立体而丰富。感受要细致,往往细节之处更加动人。
  三、走出阅读,走进生活
  在做好充分的感受训练和阅读准备之后,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关注生活,用多种感官,关注生活的细节之处,用细腻敏感之心感受周遭的一切。具体一点,就可以从回顾或观察与父母相处的经历,捕捉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自主地运用观察的方法,用心体会。不需要写,只要能捕捉到让自己心动或者有感触的瞬间即可。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意思是说,写好作文,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才是想,即构思作文结构,最后是说,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能融入生活,感受生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相信教师自身的感染力和有针对性的阅读与训练,一定会让学生有不小的改变。
  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我们首要要做的、坚持要做的,就是引着学生找到“水源”。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健全人文品格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对语文教材中李白《蜀道难》等古典诗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理应做出相应的新探索与新调整,应该坚决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具有“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语)等美学特质的古典文学艺术作品,是李白将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豪迈雄健的风格、无比热爱大好江山的情感和与生
期刊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期刊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虽只在世二十八个春秋,但他十四岁就被授职做事,而且写下了彪炳千秋的美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让人含英咀华,品赏不厌,可以说他是文坛神童,古今奇才。该《序》绘景抒情,借典言志,境象恢弘,辞赋华丽,读来不禁让人共鸣相和,击节歌唱,可以说是一曲意气豪放的才情之歌,其才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骈赋臻美  史载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在长洲上建阁,人称滕王阁。后闫伯
期刊
预设是教师教学实施之前的充分准备,即教学设计。好的预设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走向。而生成则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更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体现着课堂的鲜活,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着课堂的品质。如果预设重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那么生成就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如果预设是“真诚的约定”,那么生成就是“美丽的邂逅”。作为一
期刊
王鸣盛形容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弦外有声,酸咸外有味者也。是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节愈短而趣愈长。”归有光善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只有细细品之,才能嚼之有味。《项脊轩志》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散文。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名为写轩,实际写人,“借一阁以记三代遗迹”,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围绕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有关的
期刊
有效课堂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生命教育”正是构建语文课
期刊
众所周知,《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诞生于1933年,一经问世,轰动文坛,洛阳纸贵,名噪一时;随着岁月的洗礼,好比醇酒,愈存愈烈,愈久愈香,恩泽数代;至2013年,岁为八旬,不见龙钟,却如劲松,矗立天地,苍翠浓郁。《雷雨》既能遵行欧洲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又能做到不作茧自缚,敢于打破传统,勇于突破创新,超越前人,激励后人。因此,《
期刊
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的作品《风筝》,此消息一出立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应删减鲁迅文章的争议。一些教材编辑、出版方和受访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性太强,晦涩难懂,过于深刻和沉重,所以要“去鲁”。笔者认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就永不会过时。下面结合笔者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是可以亲近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并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获。  一、
期刊
抛开语言壁垒,文言文依旧是阅读教学范畴。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选取好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
期刊
一谈到写作,学生皱眉,教师苦恼,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写作训练课上,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题目或范围,稍作提示或者让学生稍作议论,然后就让他们在沉闷的课堂上“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燃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无关系。传统的写作教学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把学生当成拥有共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