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在网上观摩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角的度量》一节课,深深被华老师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震撼。
一、让学生对所学技能知识产生“内需”
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内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内需时,他们就会积极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华老师也是如此。上课开始,他先让学生从三个滑梯里选择一个自己想玩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三个滑梯的角度,进而让学生测量角的大小。学生在初次测量角时,会发生错误,无法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测量角的大小”产生了内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技能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都应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个知识的内需,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主动、高效地“探究”技能
对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教师往往先讲解、演示、操作基本步骤和程序,然后让学生模仿并进行强化练习。这样的教学思维含量低,学生在模仿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改变了传统的角的度量方法,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他让学生观察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的工具;其次,华老师让学生在量角器中找角。笔者认为,这是华老师整节课的精华,因为它突出了量角的本质。实际上,量角就是量角器上的角和所量的角的重合,而华老师抓住了这个本质。如果学生能在量角器中找到角,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量角了。可是,量角器是塑料做的,学生找到的角又如何呈现出来呢?华老师又想了一个“妙招”,他在纸上印出了量角器,这样就把量角器图形化了,便于学生找到角,并且让学生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最后让学生量角。笔者认为,正是华老师这个特殊的安排,让学生从以往教师的演示和示范中解脱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操作方法,从以往“教师教我怎样量”变为“我发现是这样量的”。
三、让学生总结“操作方法”
当学生探究出了操作方法后,他们所掌握的就是自己发现的,但是很零散、不规范,并且可能有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方法,互相探讨操作的要点,并使它成为一种法则。这样一来,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测量一个角是80度还是100度?”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使这种量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在技能教学时,当学生探究有所得以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表象。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掌握一种知识后,就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布置了这样几个题目:一是介绍量角在足球射门中的运用;二是在风筝比赛中,通过量角知识判断谁的风筝飞得高。这些题目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量角还有这么大的用途,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他们为自己能掌握技能而感到喜悦。
通过观摩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笔者意识到技能教学也能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也能让枯燥乏味的技能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像华应龙老师那样,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虽然我们不能达到华应龙老师那样高超的教学水平,但我们可以秉承他的教学理念,努力往之!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
一、让学生对所学技能知识产生“内需”
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内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内需时,他们就会积极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学习,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华老师也是如此。上课开始,他先让学生从三个滑梯里选择一个自己想玩的,然后让学生比较三个滑梯的角度,进而让学生测量角的大小。学生在初次测量角时,会发生错误,无法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测量角的大小”产生了内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技能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都应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个知识的内需,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主动、高效地“探究”技能
对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教师往往先讲解、演示、操作基本步骤和程序,然后让学生模仿并进行强化练习。这样的教学思维含量低,学生在模仿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改变了传统的角的度量方法,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他让学生观察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的工具;其次,华老师让学生在量角器中找角。笔者认为,这是华老师整节课的精华,因为它突出了量角的本质。实际上,量角就是量角器上的角和所量的角的重合,而华老师抓住了这个本质。如果学生能在量角器中找到角,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量角了。可是,量角器是塑料做的,学生找到的角又如何呈现出来呢?华老师又想了一个“妙招”,他在纸上印出了量角器,这样就把量角器图形化了,便于学生找到角,并且让学生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最后让学生量角。笔者认为,正是华老师这个特殊的安排,让学生从以往教师的演示和示范中解脱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操作方法,从以往“教师教我怎样量”变为“我发现是这样量的”。
三、让学生总结“操作方法”
当学生探究出了操作方法后,他们所掌握的就是自己发现的,但是很零散、不规范,并且可能有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方法,互相探讨操作的要点,并使它成为一种法则。这样一来,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测量一个角是80度还是100度?”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使这种量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在技能教学时,当学生探究有所得以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表象。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掌握一种知识后,就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布置了这样几个题目:一是介绍量角在足球射门中的运用;二是在风筝比赛中,通过量角知识判断谁的风筝飞得高。这些题目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量角还有这么大的用途,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他们为自己能掌握技能而感到喜悦。
通过观摩华应龙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笔者意识到技能教学也能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也能让枯燥乏味的技能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像华应龙老师那样,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虽然我们不能达到华应龙老师那样高超的教学水平,但我们可以秉承他的教学理念,努力往之!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