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挎斗儿”到“黄面的”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挎斗儿”?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清楚。其实,它是“挎斗儿”车的简称,分为两种,一种是三轮摩托挎斗儿,在摩托车的右侧装一个坐人的挎斗儿车,也简称“挎子”。电影里常见士兵、警察乘坐这种车,它机动灵活、轻便快捷。二十多年前,城市的公安人员还配备着这种车辆,屁股冒烟,嘟嘟作响,风驰电掣,好不威风。现在,摩托挎斗儿基本上绝迹了,至少在大城市已很难见到。
  另一种是母子“挎斗儿”,是仿照三轮摩托的样子在自行车上增加一个带车轮的木制小箱包,上面翻盖或侧面开门。这种挎斗儿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市年轻夫妇专门为接送孩子准备的,又称“母子车”。
  摩托挎斗儿这里姑且不论,我们只说这自行车“挎斗儿”。
  二三十年前大城市里,机动车虽然不算多,但城市建设落后,道路狭窄,时有拥堵,当然,拥堵主要是由成群结队的自行车造成,尤其是到了上下班的高峰时段,马路上时不时会发生一些“肠梗阻”现象。有时骑着自行车,不知什么时候前面堵得水泄不通,你稍作犹豫,再想调头返回,后面又堵成了一团。你是进又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干着急,没办法,只能眼巴巴在那儿等着。想当年,我被堵在路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在天津流行过“三大怪”的说法——“自来水腌咸菜,临建棚满街盖,骑车没有走路快”,可见堵车现象之严重。据说当年天津市自行车的拥有量为全国之冠,道路狭窄,自行车多,加上有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拥堵于是在所难免。对此,交管部门就开展了对自行车的重点整治,其中有一条规定:严禁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带人。
  自行车不准骑车带人,这一规定对减少拥堵和事故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项规定给有小孩子的年轻夫妇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双职工上下班,家里如果没有老人照料,孩子就要送到幼儿园、托儿所,一来一去,接送就成了问题。抱着孩子走路?道远人累,体力不支;乘坐公共汽车?人多拥挤,时间也难保障。买辆私家汽车?那时候的私家车比现在的私人游艇还少,别说没有卖的,就是有,人们也买不起。中国人那时普遍的收入水平只够省吃俭用买辆自行车的,青年职工一个月拿着三四十元钱的工资,买汽车无异于痴人说梦。
  “骑车不准带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万般无奈,家长们只有另想主意,自行车不让带人,但没说挎斗儿不行呀,法无禁止则可为。于是人们仿照三轮摩托,依葫芦画瓢,将自行车改装成了母子挎斗儿,它成了当年每一个年轻父母首选的交通工具。
  别的城市不清楚,反正天津的母子“挎斗儿”是当年街面上的一景。到了上下班时间,马路上到处是各式各样的挎斗儿车。只见妈妈们手握车把,表情木然,急匆匆地骑着车子往家里赶。旁边的挎斗儿里还装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呢!她们得赶快回去做好饭把他们喂饱。
  一时间,五颜六色,样式各异的母子“挎斗儿”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们做工精巧,争奇斗艳,俨然是一道流动的“挎斗儿”车展。
  当年,天津街面上跑着多少辆“挎斗儿”车,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估计得有十万辆以上。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却没有任何厂家抓住这个商机投入设计生产,所有的商店都不卖母子“挎斗儿”车。这些车基本上都出自孩子他爸之手,尤其是自行车旁挎的那个“斗儿”,形状颜色,各不相同,几乎没有重样的。用木板做好的包箱“挎斗儿”,刷上油漆,绘上图案,有门有盖有窗户。“挎斗儿”里面布置得舒服妥帖,被褥、食品、水瓶、玩具,一应俱全。孩子在里面或坐或卧,看景观色,悠哉游哉。当然,这么说多少有点昧良心,能有小汽车,谁忍心让孩子受这份活罪。“挎斗儿”不仅空间有限,而且冬天贼冷,夏天奇热,把祖国的花朵放在这样的闷罐里憋着,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物资贫乏年代里的人们,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条件的落后也催生出了数不清的能工巧匠。为了下一代的成长,爸爸们想尽了办法、挖空了心思,为给孩子搭建一座漂亮舒适的流动小窝,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找材料、做木工、刷油漆、焊车架、装车轮,小小的“挎斗儿”车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假如有人没有手艺也没有条件制作“挎斗儿”,没关系,可以到旧物市场去买别人家不再需要的二手“挎斗儿”。
  不知从哪一天起,“挎斗儿”似乎一夜之间从街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再想找一辆当年那种母子挎斗儿也许比收藏一辆老爷车还难。这正应了那句话:“不是我们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
  说完“挎斗儿”再说来说说“面的”。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城市里的出租车还比较少见,只有高档宾馆门口才有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当年人们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自行车,私家车几近于无。那时候,在某个单位开小车的司机可是风光无限,炙手可热,许多人都会有求于他。一来,小车司机都是伺候头儿的,在领导鞍前马后精心伺候,大都是领导的红人、心腹,能得到好处不说,一般人还轻易不能得罪,得罪了司机,说不定什么时候他给你“上眼药”“紧鞋带”,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二来,当年没有出租车,谁家有点私事,老人孩子生病,娶媳妇嫁姑娘,运送大件东西,免不了要麻烦单位的司机。开着公家的车干点儿私活,既落人情,也得实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私家车还没有普及之前,城市中自然迎来了一波出租车数量的增长,这其中最先大量投入市场的便是那种黄“面的”。
  “面的”是“面包的士”的简称,“的”读(di),不读(de),它是出租车英文Taxi的汉译简称,因形似传统的长方形面包,也称面包车。
  “面的”刚面世那会儿,我听院里的大娘们议论:“大街上到处跑的小黄车,明明是铁的,怎么上面写着是‘面的(de)’呢?”街道大娘们平时极少乘坐出租车,难免会闹出点笑话。
  “面的”的主要车型基本上就是黄色的“大发”牌微型面包车,俗称“黄大发”。当年生产“大发”的天津汽车公司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广告,广告词用的是:“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简洁明了,十分迎合人们对发财致富的渴望。
  “面的”耗油少,空间大,座位多,价格低,备受出租车司机的欢迎。当然,普通市民也喜欢坐这种车。一是起步价低,各城市五公里之内最初三、五块钱,一定的公里数内基本上每公里一块钱。二是车内宽敞,最多能载七位乘客,有时几个人合伙搭乘一辆“面的”,比坐公共汽车还划算还便宜。此外,当需要拉一些货物时,比如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都能塞进车里,是典型的客货两便的经济型出租车。
  想当年,黄“面的”驰骋车场,威风凛凛,穿梭于大中城市的大街小巷,黄色的车流像一条条黄色丝带,将发展中的城市点缀得鲜活生动。据说,在“面的”发展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城区的街面上,每天就跑着三万多辆“黄大发”,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气派。
  当然,过犹不及,“面的”的急速膨胀,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有的人将其贬为“黄灾”泛滥,“黄虫”横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面的”自身的缺陷也日渐显现,除了车型单一、配置较低以外,废气污染也比较严重,一些城市从环保、安全和城市形象考虑,开始陆续淘汰“面的”,换成了轿车型出租车。2005年10月1日,天津市最后一批“面的”禁止运营,全国主要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彻底告别了“面的”时代。
  “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你挥一挥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大发”车停产以后,形容憔悴的“面的”带着一脸的忧伤无奈,被人们无情地抛弃了。说句心里话,许多人还是会怀念着它,他们并不因乘坐“面的”而感到羞愧辱没,绝大多数百姓出门打“的”为的是方便,图的是实惠,不大考虑舒适和体面。那些年,我只要乘坐出租车,首选的就是“面的”,不為别的,就为了省钱。
  随着时间的流转,不知不觉间,“面的”已从生活中消失多年。当我再次看到它时,它已成为首都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风景。
  时代前行的节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的街头,私家车已成主流,公共交通事业也与时俱进,传统的出租车之外,新生的网约车更是随叫随到。而当我们回望岁月时,一面感慨着“挎斗儿”和“黄面的”的相继消失,一面也在感受着出行方式迭代下的时代加速度。
  责任编辑 高 璟
  作者简介:
  张映勤,1962年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天津文学》主编。
其他文献
吴强创作的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其题目颇有诗意,且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即将一扫黑暗迎来光明,象征着人民解放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必然获取最后的胜利.而陶醉于书中的阅读者,还会从文字间流淌的气韵中获得一种鲜明的意境,如果借用画面来表达,可谓之“红日江山图”.从白热化战斗的冲锋中,从燃烧一般的誓言中,从血染沙场、前仆后继的牺牲中,传达出的是为人民打江山的信念.奋勇征战的革命军人,舍生忘死的支前百姓,他们的心里都迎着一轮红日,映照着人民的江山.
期刊
竹林非林,为村名,全名是乐平市塔山街道烟竹林村。  竹林有竹丛丛,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一年四季,竹林清幽,树影婆娑,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  冬季的气息,不可言缤纷。沿洎水河畔悠长蜿蜒的木栅栏往里走,便是烟竹林村,艺术的名字给这个偏隅一方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艺术气息。村中间的柏油大道静谧悠长,两侧房屋连贯而成单调的排列,我们顺着它鱼贯而行,置身于秩序之中,从村头走到村尾又从竹间走到村头,不会超
期刊
有你的秋天  有些记忆,总是让人难忘  有些故事,总是在秋天搁浅  当头顶的银杏树  突然飄落一枚金黄的叶子  你喊我丫头  你说这个世界充满美好  就像抬头看见的蔚蓝与金黄  我们在树下追逐,奔跑  轻得像两枚银杏叶子  想爱就爱,想哭就哭  而秋天,总是会起风的  风一吹,故事就很难有结尾  就像我不知道  这些树叶最终去了哪里  就像我每次听见一声  ——丫头  就怎么也忍不住想要流泪  秋
期刊
县城几面都是山,扩不出去,地产商便在房子的高度上下功夫,因此这几年县城里建的住宅小区清一色是二三十层。可毕竟地方太小,房子越修得高,街道便越逼仄。  县城里的人逛街,逛來逛去也就三条主街:人民街、建设街、环城路,外加若干条算不上街的逼仄巷子,巷子里藏着无数理发店、小吃店、服装店、精品店、彩票店、五金店……陶桃以前在欢喜巷开了个孕装店,取名为“大女人”,很多熟人知道店的位置,却不知道那条巷子叫欢喜巷
期刊
品读赵建雄诗集《时间之上》(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总让人心生错觉,仿佛诗人不是现代文明的产儿,而是唐山宋水滋养的灵物.在他那百余首诗构筑的“时间之境”中,你感受不到大工业时代忙碌而碎片化的生活气息,抑或朝向逝去田园的牧歌式感伤低吟,你所能体味到的是花香与风月、云霓与篝火、蝴蝶与布谷自在舒展于天地间的天然意境.无疑,诗人赵建雄是有一种坚守抑或执拗拒绝的,那便是不为世俗沾染、不为城市节奏左右的自然之心.因而,你能从他的诗境构筑中品味到一种散漫与淡然、一种孤独与疼痛、一种沉醉与呓语、一种纪念或倾诉、一种行走或栖
期刊
我的名字不是我的。  她在别处  默默替我活着。被别人偶然看到  记住或忘掉。  我的年龄不是我的。  仿佛一片风,迎面向我跑来  又远远地把我甩在身后。  我的成长不是我的。她暗合了  一朵雪  坠落与升腾的过程。  其实这张纸上,所有的字迹都不是我的  她们只不过在一支笔的阴影里  蠕动了一下,旁白的嘴唇。  【王恩荣点评】丽娟是一个异质性较强的诗人,無论取境、视角、叙述,还是形式、气象,都有
期刊
山在退后,树在退后,村落在退后  绿草割舍不断的枯黄,伏隐到风里  雁阵追逐盟约,在天空写下战书  麦田毗连沟壑,扎紧秋天褶皱的袖口  风如迅雷,御天而呼  它要吹掉麦芒虚晃的臃肿  那漫山遍野疯了一夏的野花,也该  梳洗梳洗,上阁楼准备来年的锦绣  羊群安静,像簇拥的云,天上  太冷,秋过后,雪会来造访  雪来之前,涟漪觥筹交错  那水面之下不知流向何处  万物在退后,來不及看风景  我坐在逆行
期刊
赤足走过旷野  北方的风  扯断春红与秋绿  此刻,夜色渐浓  一行大雁赶着归乡  紧了紧衣袖  向著一盏油灯急行  故乡一压再压  最后压成半张薄纸  飘不起炊烟  摁不进乡愁  【王恩荣点评】莫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这首诗充满苍凉的故乡意象中,袅袅地升起一丝温暖。但人生越向往故乡,却越远离故乡,最后留下“飘不起炊烟/摁不进乡愁”的叹惋。诗句新颖独到,
期刊
下车人已去,渐行渐远  背影,无需望断  扭过头,一心只等将来的人  等待,在指定的地点  新人的到来就是我的期盼  无论他(她)去向哪里  在静候的时间里  我,打着“双闪”  【王恩荣点评】本诗颇有寓言性质和荒诞的感觉,“下车人已去”,但诗人仍在等待。仿佛现代主义作家塞缪尔的《等待戈多》,“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但摒棄其虚无性,拓宽等待的精神向度。广而言之,等待的实质即诗意
期刊
一串钥匙  代替母亲  与父亲相依为命  田間劳作或是远行  就把这个家挂在腰间  或揣在兜里  生怕一不留神  这几间老掉牙的房子  也会和母亲一样,离他而去  一次病危后  父亲喊不出儿女的名字  却一下子认出了钥匙  现在。这串钥匙挂在墙上  锈迹斑斑  儿女回家的路也是锈迹斑斑  【王恩荣点评】在文学作品中写父亲的不计其数,大多数是直面对父亲的描写,但这首诗却宕开一笔,不厌其烦地写父亲对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