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意外伤害成为我国儿童健康最大威胁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万燕1日在“关心下一代健康论坛”上说,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已成为1至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万燕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的改变,儿童生活环境中面临的危险因素增加,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的问题日显突出。意外伤害导致儿童死亡的数量超过了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的总和。
“关心下一代健康论坛”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
(新华网2008年6月2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九成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对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民政系统救助站在站的346名流浪儿童调查显示,近九成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一半以上没读完小学。
据参与此次调查的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介绍,本次调查显示,有87.1%的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没有读完小学的在一半以上。其中读到一至五年级的比例分别是10.8%、11.1%、11.1%、11.7%、9.5%,共占54.2%;读到六年级的占11.4%;读到初一至初三的分别是12.6%、9.5%、10.2%。
调查还显示,很多孩子是从旷课逃学发展为放弃学业的。流浪儿童在上学期间有63.5%的人有过旷课逃学的经历。分析表明,他们旷课逃学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和校内不良刺激,分别占29.6%和28.9%,其余为自身受外界影响、人际关系不良、家长不让上学等原因。
(中青网2008年6月1日)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我国约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10日在上海公布了一项针对全国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这项调查的范围涵盖全国22个省市的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有关专家研究表示,造成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和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调查显示,中国有70%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合格,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过分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的占30%;过分监督、画地为牢、剥夺孩子活动空间的占30%;严厉惩罚的占10%。
秦新华说:“父母除了重视婴幼儿、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外,也同样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家庭的抚育教育能力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教育信息网2008年6月11日)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万燕1日在“关心下一代健康论坛”上说,意外伤害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已成为1至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万燕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的改变,儿童生活环境中面临的危险因素增加,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的问题日显突出。意外伤害导致儿童死亡的数量超过了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的总和。
“关心下一代健康论坛”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
(新华网2008年6月2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九成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对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民政系统救助站在站的346名流浪儿童调查显示,近九成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一半以上没读完小学。
据参与此次调查的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介绍,本次调查显示,有87.1%的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没有读完小学的在一半以上。其中读到一至五年级的比例分别是10.8%、11.1%、11.1%、11.7%、9.5%,共占54.2%;读到六年级的占11.4%;读到初一至初三的分别是12.6%、9.5%、10.2%。
调查还显示,很多孩子是从旷课逃学发展为放弃学业的。流浪儿童在上学期间有63.5%的人有过旷课逃学的经历。分析表明,他们旷课逃学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和校内不良刺激,分别占29.6%和28.9%,其余为自身受外界影响、人际关系不良、家长不让上学等原因。
(中青网2008年6月1日)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我国约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10日在上海公布了一项针对全国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这项调查的范围涵盖全国22个省市的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有关专家研究表示,造成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和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调查显示,中国有70%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合格,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过分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的占30%;过分监督、画地为牢、剥夺孩子活动空间的占30%;严厉惩罚的占10%。
秦新华说:“父母除了重视婴幼儿、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外,也同样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家庭的抚育教育能力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教育信息网2008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