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依托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的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
关键词: 创新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使受教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应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盛行听话式的教育方式即向学生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驯服工具”和“美德之袋”来培养、灌输。这种一味说教、灌输只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对流”的过程,对话交流活动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创造了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对话式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允许师生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同时教育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消除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育者交流,而且乐于与之交流。通过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
二、依托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天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增进对国情、乡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忍受,树立了自立自强精神,增强了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了抗挫折能力,磨练了意志,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政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的工作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具有其他形式的学生组织不可替代的教育与影响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其一,需要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帮助社团培养一批思想进步、品行优良的社团学生骨干,发挥他们在社团中的带头作用。其二,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辐射到学生班级中、宿舍里,延长到八小时之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景观、校园绿化和美化、场馆布局、环境文化、文体设施、教育教学设施等一切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物化载体,能起到以境化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因此,高校要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对校园建筑、公共设施、主要道路、办公场所等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设计,赋予物质环境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充分发挥它们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等隐性教育作用。
(2)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治学态度、道德观、价值观、校风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的载体。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熏陶与文娱体育锻炼于一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惩制度,以及社团活动制度等方面。学校制度文化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起着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所以,必须对学校组织制度文化进行设计,使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步渗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一,搞好校园网的建设。
高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同时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研究。
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高校应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发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加强网上有害信息的监控与防范,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生活和社会交方式等带来的影响,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把握网络发展的新特点,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网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努力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创新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使受教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应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盛行听话式的教育方式即向学生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驯服工具”和“美德之袋”来培养、灌输。这种一味说教、灌输只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对流”的过程,对话交流活动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创造了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对话式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允许师生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同时教育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消除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育者交流,而且乐于与之交流。通过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变化。
二、依托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天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增进对国情、乡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忍受,树立了自立自强精神,增强了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了抗挫折能力,磨练了意志,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政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的工作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具有其他形式的学生组织不可替代的教育与影响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其一,需要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帮助社团培养一批思想进步、品行优良的社团学生骨干,发挥他们在社团中的带头作用。其二,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辐射到学生班级中、宿舍里,延长到八小时之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景观、校园绿化和美化、场馆布局、环境文化、文体设施、教育教学设施等一切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物化载体,能起到以境化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因此,高校要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对校园建筑、公共设施、主要道路、办公场所等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设计,赋予物质环境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充分发挥它们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等隐性教育作用。
(2)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治学态度、道德观、价值观、校风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的载体。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熏陶与文娱体育锻炼于一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惩制度,以及社团活动制度等方面。学校制度文化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起着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所以,必须对学校组织制度文化进行设计,使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步渗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一,搞好校园网的建设。
高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同时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研究。
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一方面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高校应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发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加强网上有害信息的监控与防范,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生活和社会交方式等带来的影响,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把握网络发展的新特点,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网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时效性,努力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