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等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国民办高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愈为猛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的普及,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甚至有部分民办高校进入了本科高等教育层次,大大提升了民办高校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幼年时期,各方面具体条件还很不成熟,民办高校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民办高校的办学空间严重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内,尽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这一状态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民办高校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由于我国政府向来对社会力量办学控制得较为严格,所以说,民办高校的产生和发展在存在必然性的同时,也有其偶然性。民办高校进入高等教育办学领域是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开始,随着参与自学考试的力度的增加,民办高校逐步取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积累了举办高等教育必要的经验和办学资金,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壮大了自身力量。然而近十年来,公立高校大幅度扩招,从民校手中抢走大量生源,造成民办高校生源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出现了大批普通高等学校民营二级学院(又称独立学院)。他们依靠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入,而且能给其所依附的公办高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既能节省政府资金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其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公办高校的竞争、独立学院的产生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致使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不少民办高校将面临新的选择,甚至倒闭。另外,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取消以及国家对民办高校升格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也致使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1]
2.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民办高校的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这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赞助、个人投资和学生的学费,很少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健全的资金筹措体系,学校收取高额学费,很多学生及家长难以支付,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另外,民办高校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手续昂贵。在当前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融资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其中还主要是短期的贷款,为了保证资金,民办高校不得不用很大的力量去跑贷款以便以新还旧或增加贷款量,而中间环节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财务费用。[2]
目前,经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最为重视的问题,民办高校要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必须要想办法筹集大量资金。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趋于多样化,经费总额也日益增加,然而民办高校除了主要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之外似乎很难得到其他资助,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声誉,导致办学质量低下。
3.民办高校内部学术性较为薄弱
公办高校的竞争以及民办高校自身资金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良好的办学条件,更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从而造成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我国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大多是以公立高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高学历高水平的专职教师则占少数,与公立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民办高校内部的学术性力量较为薄弱,更缺乏相应的学术性机构。[3]另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课程教学缺乏贯通性,这极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教师的频繁更换很难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民办高校内部学科建设的开展。
4.缺乏相应的外部支扶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国民办高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涌现出了一批声誉较好的民办高校,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公众宁愿进入不入流的公办高校也不愿进入实力雄厚的民办校,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常常使民办校的招生陷入困境。其次,相应的政策性因素支持也远远不到位,我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远远滞后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性法规,但实际情况是:要么这些法规的科学性不够,要么就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力。再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容易对民办高校管理错位,在民办高校贷款、投资等政策方面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不到位,对民办高校控制得过死,在教育准入机制和民办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多,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现实选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民办高校要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贴近市场办学的主体,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民办高校很难在专业深度以及学术层次上同公立高校形成平起平坐的竞争,如果民办高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就很容易消耗元气。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及品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4]比如:西安外事学院、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充分发挥“外语”这一品牌优势,坚持“外语”立校,同时注意各个专业间的复合性和交叉性,大量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所培养的翻译人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青岛新港报关学院主攻报关人才,近年来在其周边地区已打响品牌,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且很受用人单位好评。
2.全方位拓展投资渠道
资金是民办高校办学最为关键的因素,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与民办高校发展紧密相关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鼓励性政策吸引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健全法规,明晰产权,放开资金准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另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发挥相对优势,努力培育自筹资金的能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办学经费,与企业 、社会等建立多方面的联系,扩大融资思路,建设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提高社会信誉,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而言,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的财政资助政策,减轻民办高校的财政压力,修改和完善信贷担保法等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高校提供多种方式贷款,完善捐款税收优惠机制,引导社会上的直接捐赠。
二是试行多种形式的教育融资办法,放开资本市场,鼓励民办高校或其相关企业通过发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投资基金、 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方式融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5]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正如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所言:“一个优良的大学其必须条件之一自然系优良教师。”当前无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还是民办高校自身之间都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吸引人才,对当前的师资队伍进行重构,在构建好自身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适当聘任外聘教师,完善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吸引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调整专、兼职教师的比例时必须做到优化师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把握好民办高校师资的准入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另外,也要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民办院校虽不能像公办高校那样给教师提供正式编制,但也可以想办法弥补这一不足,在把握好教师准入机制的同时尽量建立长期的聘任机制,坚持执行公平合理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增强人事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外,民办高校也要注重人才聘用的可持续性,力争为教师提供一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在教师待遇上力争提供不低于公办院校同类教师待遇的标准,同时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民办高校要进行自主创新,找准自身的特色和出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信誉。另外,政府也应想方设法给民办高校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善相应的关于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细化有关法律条文,加强政策性支持,适当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民办高校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产权制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资源潜力。[6]同时,也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力度,包括招生 、收费 、财务等制度的监管,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操作性,使其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
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民办高等教育除了需要一个客观公平的环境之外,更在于自身不断寻求出路。时至今日,我国虽然建立起了具体的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但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 、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以及民办高校的管理等一系列作为高等教育之本的各种制度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目前,《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给民办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今后几年有望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因此,民办高校需紧随时代潮流和政策际遇,实现民办高校自身内涵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民办高校的复兴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瞿延东.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蔡保田.论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
[5] 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1):1.
[6] 上海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民办高教如何向纵深发展[EB/OL].中国教育网,2005-04-27.
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民办高校的办学空间严重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内,尽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这一状态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民办高校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由于我国政府向来对社会力量办学控制得较为严格,所以说,民办高校的产生和发展在存在必然性的同时,也有其偶然性。民办高校进入高等教育办学领域是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开始,随着参与自学考试的力度的增加,民办高校逐步取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积累了举办高等教育必要的经验和办学资金,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壮大了自身力量。然而近十年来,公立高校大幅度扩招,从民校手中抢走大量生源,造成民办高校生源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出现了大批普通高等学校民营二级学院(又称独立学院)。他们依靠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入,而且能给其所依附的公办高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既能节省政府资金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其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公办高校的竞争、独立学院的产生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致使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不少民办高校将面临新的选择,甚至倒闭。另外,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取消以及国家对民办高校升格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也致使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1]
2.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民办高校的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这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赞助、个人投资和学生的学费,很少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健全的资金筹措体系,学校收取高额学费,很多学生及家长难以支付,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另外,民办高校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手续昂贵。在当前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融资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其中还主要是短期的贷款,为了保证资金,民办高校不得不用很大的力量去跑贷款以便以新还旧或增加贷款量,而中间环节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财务费用。[2]
目前,经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最为重视的问题,民办高校要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必须要想办法筹集大量资金。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趋于多样化,经费总额也日益增加,然而民办高校除了主要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之外似乎很难得到其他资助,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声誉,导致办学质量低下。
3.民办高校内部学术性较为薄弱
公办高校的竞争以及民办高校自身资金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良好的办学条件,更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从而造成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我国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大多是以公立高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高学历高水平的专职教师则占少数,与公立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民办高校内部的学术性力量较为薄弱,更缺乏相应的学术性机构。[3]另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课程教学缺乏贯通性,这极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教师的频繁更换很难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民办高校内部学科建设的开展。
4.缺乏相应的外部支扶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国民办高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涌现出了一批声誉较好的民办高校,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公众宁愿进入不入流的公办高校也不愿进入实力雄厚的民办校,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常常使民办校的招生陷入困境。其次,相应的政策性因素支持也远远不到位,我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远远滞后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性法规,但实际情况是:要么这些法规的科学性不够,要么就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力。再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容易对民办高校管理错位,在民办高校贷款、投资等政策方面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不到位,对民办高校控制得过死,在教育准入机制和民办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多,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现实选择: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民办高校要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贴近市场办学的主体,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民办高校很难在专业深度以及学术层次上同公立高校形成平起平坐的竞争,如果民办高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就很容易消耗元气。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准确地进行自身定位,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及品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4]比如:西安外事学院、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充分发挥“外语”这一品牌优势,坚持“外语”立校,同时注意各个专业间的复合性和交叉性,大量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所培养的翻译人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青岛新港报关学院主攻报关人才,近年来在其周边地区已打响品牌,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且很受用人单位好评。
2.全方位拓展投资渠道
资金是民办高校办学最为关键的因素,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与民办高校发展紧密相关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鼓励性政策吸引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健全法规,明晰产权,放开资金准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另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发挥相对优势,努力培育自筹资金的能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办学经费,与企业 、社会等建立多方面的联系,扩大融资思路,建设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提高社会信誉,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而言,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的财政资助政策,减轻民办高校的财政压力,修改和完善信贷担保法等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高校提供多种方式贷款,完善捐款税收优惠机制,引导社会上的直接捐赠。
二是试行多种形式的教育融资办法,放开资本市场,鼓励民办高校或其相关企业通过发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投资基金、 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方式融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5]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正如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所言:“一个优良的大学其必须条件之一自然系优良教师。”当前无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还是民办高校自身之间都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吸引人才,对当前的师资队伍进行重构,在构建好自身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适当聘任外聘教师,完善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吸引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调整专、兼职教师的比例时必须做到优化师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把握好民办高校师资的准入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另外,也要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民办院校虽不能像公办高校那样给教师提供正式编制,但也可以想办法弥补这一不足,在把握好教师准入机制的同时尽量建立长期的聘任机制,坚持执行公平合理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增强人事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外,民办高校也要注重人才聘用的可持续性,力争为教师提供一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在教师待遇上力争提供不低于公办院校同类教师待遇的标准,同时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4.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民办高校要进行自主创新,找准自身的特色和出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信誉。另外,政府也应想方设法给民办高校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善相应的关于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细化有关法律条文,加强政策性支持,适当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民办高校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产权制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资源潜力。[6]同时,也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力度,包括招生 、收费 、财务等制度的监管,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操作性,使其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
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民办高等教育除了需要一个客观公平的环境之外,更在于自身不断寻求出路。时至今日,我国虽然建立起了具体的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但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 、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以及民办高校的管理等一系列作为高等教育之本的各种制度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目前,《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给民办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今后几年有望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因此,民办高校需紧随时代潮流和政策际遇,实现民办高校自身内涵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民办高校的复兴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潘懋元,姚加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瞿延东.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蔡保田.论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
[5] 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1):1.
[6] 上海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民办高教如何向纵深发展[EB/OL].中国教育网,200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