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原州区王永红文化大院,你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家设施齐全的文化单位,抑或是一家小型博物馆,一座画廊。在相距不过5米的两处院落里,分别有1200多平方米的演出场地,卡拉OK室、书画室、刺绣室、图书室、非遗陈列馆等场所一应俱全,收集各类古旧农具400余件,文革图片图书300余件、书法美术作品200余幅,置办乐器10多种20余件。大院的主人是位精神矍铄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说起自己创办的文化大院,王永红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是一名教师,年轻时就喜欢吹拉弹唱,懂一些乐理知识,退休后在家练练书法,也是清闲自在。这些年大伙儿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生活有了迫切需要。
2011年冬季,附近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纷纷找上门来,请王永红指导排练节目,因为上门的几乎全是自己曾经的学生,多次推辞无果后,王永红就每天晚上来到附近的村子里指导培训。因为没有固定的场地,采暖也不能保证,加上年龄大晚上出门不方便等原因,这项活动无法长久坚持,王永红便萌生了在自己家办文化大院的念头。
在征得老伴和儿子同意后,2012年2月,王永红将大儿子准备结婚用的院子腾了出来,办起了村里的文化大院。有了固定的场所,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地来到大院。从秦腔剧目,发展到革命歌曲、快板、舞蹈等,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为了解决演出场地小的问题,在原州区北塬街道办、文化局和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王永红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300多平米的演出大厅,北塬街道办的重要文化活动都搬到他家举行。除了指导排练外,王永红还编写各类题材的节目。群众排练的节目除了自娱自乐外,还参加原州区委、政府组织的活动,并获得过大奖。如今,王永红文化大院排练出的多是成熟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场所,王永红本人也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市县的奖励。王永红告诉记者,他这么做就是想给家乡父老带来快乐。
在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63岁的梁云是个大名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家几代人都是本地有名的木匠,更因为他喜欢文艺,醉心公益文化。喜欢吹拉弹唱的他,自小就随村里的老人学习传统戏剧,18岁那年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唱样板戏,常年在附近村庄中演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到农闲时间,他都积极组织村里的文艺骨干排演节目,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多年来,梁云带领村里几十号喜欢文艺活动的中青年人坚持排练秦腔、皮影戏、眉户剧和小品,农忙时每月组织两三次活动,农闲和节日期间几乎天天演。梁云是自治区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他们的皮影戏器具全由自己亲自制作。梁云的爱人朱彩霞心灵手巧,刺绣、剪纸样样在行,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通过勤奋学习,她还是梁运文化大院的编剧,《四大嫂上菜棚》《好婆媳》《搬进廉租房》《夸原州》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讴歌农村新氣象的剧目就出自她手。庙湾村是个回汉杂居村,多年来,回汉群众和睦相处,全村居民和谐生活。在梁云的文化大院里,经常有很多回族群众出没,男人有空闲就来吼两嗓子“花儿”,几十名回族妇女经常来大院学习刺绣、剪纸,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为了丰富文化大院内容,梁云收集了大量的旧时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他告诉记者,他要把传统的农耕文化遗存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人。
原州区文化大院是以农家为依托,以老百姓为主角,以农村文化为主题,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心理需求为宗旨,由政府主导、群众自办的集政策宣传、科技普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体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基层文化组织形式,是群众学习的园地、致富的桥梁、娱乐的舞台,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素质的平台。在农村文化大院里,那些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竞相绽放,精彩纷呈。音乐主要有宁夏“花儿”、秦腔、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的小调、快板书、二胡、板胡、三弦、笛子、大鼓等;舞蹈主要有扭秧歌、耍社火、广场舞等;戏曲主要有眉户剧、皮影戏、折子戏等;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抟土瓦塑)、泥塑、皮影、砖雕、玻璃画等。文化大院都设有农家书屋,摆放着古典文学、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各类书籍。文化大院内设有乒乓球台、篮球场、羽毛球场地,村民们在农闲时可进行活动。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原州区文化大院各具特色,多以一项或多项文艺形式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文艺形式。王永红文化大院主要突出书法、绘画艺术,辅以剪纸、刺绣等;官厅镇乔洼村文化大院以眉户戏为主;三营镇鸦儿沟村马志学文化大院以宁夏花儿为主;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以皮影戏为主,同时收集、展出剪纸、拉拉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农民文化大院,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乡村巨变和百姓日常生活。如王永红自编的小合唱《十唱共产党》、梁云文化大院朱彩霞自编的小戏《党的恩情说不完》等。除此之外,原州区文化大院还运用各种文艺表演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倡导科学种田。原州区委、政府借助文化大院这个载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使民间乐器、剪纸、刺绣、抟土瓦塑、硬花活、玻璃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掘、整理和保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到扶持,很好地传承了民间艺术。如梁云文化大院设有非物质文化展览室,摆放了300多件农村老物件;官厅镇乔洼村的老艺人唐俊明擅长眉户戏,被授予原州区民间音乐代表传承人的称号。
文化大院活跃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短短几年间,原州区农村文化大院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目前,原州区已经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个,覆盖原州区各乡镇和街道,参演人员达5000余人。
2011年冬季,附近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纷纷找上门来,请王永红指导排练节目,因为上门的几乎全是自己曾经的学生,多次推辞无果后,王永红就每天晚上来到附近的村子里指导培训。因为没有固定的场地,采暖也不能保证,加上年龄大晚上出门不方便等原因,这项活动无法长久坚持,王永红便萌生了在自己家办文化大院的念头。
在征得老伴和儿子同意后,2012年2月,王永红将大儿子准备结婚用的院子腾了出来,办起了村里的文化大院。有了固定的场所,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地来到大院。从秦腔剧目,发展到革命歌曲、快板、舞蹈等,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为了解决演出场地小的问题,在原州区北塬街道办、文化局和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王永红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300多平米的演出大厅,北塬街道办的重要文化活动都搬到他家举行。除了指导排练外,王永红还编写各类题材的节目。群众排练的节目除了自娱自乐外,还参加原州区委、政府组织的活动,并获得过大奖。如今,王永红文化大院排练出的多是成熟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场所,王永红本人也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市县的奖励。王永红告诉记者,他这么做就是想给家乡父老带来快乐。
在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63岁的梁云是个大名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家几代人都是本地有名的木匠,更因为他喜欢文艺,醉心公益文化。喜欢吹拉弹唱的他,自小就随村里的老人学习传统戏剧,18岁那年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唱样板戏,常年在附近村庄中演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到农闲时间,他都积极组织村里的文艺骨干排演节目,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多年来,梁云带领村里几十号喜欢文艺活动的中青年人坚持排练秦腔、皮影戏、眉户剧和小品,农忙时每月组织两三次活动,农闲和节日期间几乎天天演。梁云是自治区皮影戏非遗传承人,他们的皮影戏器具全由自己亲自制作。梁云的爱人朱彩霞心灵手巧,刺绣、剪纸样样在行,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通过勤奋学习,她还是梁运文化大院的编剧,《四大嫂上菜棚》《好婆媳》《搬进廉租房》《夸原州》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讴歌农村新氣象的剧目就出自她手。庙湾村是个回汉杂居村,多年来,回汉群众和睦相处,全村居民和谐生活。在梁云的文化大院里,经常有很多回族群众出没,男人有空闲就来吼两嗓子“花儿”,几十名回族妇女经常来大院学习刺绣、剪纸,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为了丰富文化大院内容,梁云收集了大量的旧时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他告诉记者,他要把传统的农耕文化遗存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人。
原州区文化大院是以农家为依托,以老百姓为主角,以农村文化为主题,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心理需求为宗旨,由政府主导、群众自办的集政策宣传、科技普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体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基层文化组织形式,是群众学习的园地、致富的桥梁、娱乐的舞台,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素质的平台。在农村文化大院里,那些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竞相绽放,精彩纷呈。音乐主要有宁夏“花儿”、秦腔、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的小调、快板书、二胡、板胡、三弦、笛子、大鼓等;舞蹈主要有扭秧歌、耍社火、广场舞等;戏曲主要有眉户剧、皮影戏、折子戏等;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抟土瓦塑)、泥塑、皮影、砖雕、玻璃画等。文化大院都设有农家书屋,摆放着古典文学、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各类书籍。文化大院内设有乒乓球台、篮球场、羽毛球场地,村民们在农闲时可进行活动。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原州区文化大院各具特色,多以一项或多项文艺形式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文艺形式。王永红文化大院主要突出书法、绘画艺术,辅以剪纸、刺绣等;官厅镇乔洼村文化大院以眉户戏为主;三营镇鸦儿沟村马志学文化大院以宁夏花儿为主;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以皮影戏为主,同时收集、展出剪纸、拉拉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农民文化大院,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乡村巨变和百姓日常生活。如王永红自编的小合唱《十唱共产党》、梁云文化大院朱彩霞自编的小戏《党的恩情说不完》等。除此之外,原州区文化大院还运用各种文艺表演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倡导科学种田。原州区委、政府借助文化大院这个载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使民间乐器、剪纸、刺绣、抟土瓦塑、硬花活、玻璃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掘、整理和保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到扶持,很好地传承了民间艺术。如梁云文化大院设有非物质文化展览室,摆放了300多件农村老物件;官厅镇乔洼村的老艺人唐俊明擅长眉户戏,被授予原州区民间音乐代表传承人的称号。
文化大院活跃了农村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短短几年间,原州区农村文化大院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一大批草根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目前,原州区已经涌现出120多个文化大院,79个民间演出团体,1000多名草根艺人。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个,覆盖原州区各乡镇和街道,参演人员达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