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派潭、小楼、正果三镇是广州远郊增城区北部的三个生态城镇。本文通过分析增城区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现状、功能定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规划调控下的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历程,结合新常态下北部三镇的功能发展定位,提出北部三镇区域生态化发展对策。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提出生态城镇化,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经济、社会、人文、消费的生态城镇。
目前,我国生态城镇规划建设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城镇的评价;二是生态城镇的规划编制体系;三是生态城镇建设模式的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县级市和具体城镇,对城镇片区或城镇群如何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化聚集发展的研究明显不够 [1-4]。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会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产生良好稳定的正面效应。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阶段,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城区是广州大都市的边缘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增城区的自身定位开始由广州市卫星城、广州市东部综合门户区、广州市东部副中心,提至中等规模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不断升级,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区域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是在新常态下增城区发展的新起点新跨越。在此内外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提出“北部生态化、南部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最终目标是形成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增城北部生态城镇建设片区(图1)。以下,即以增城区北部三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为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增城区众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56%,是广州市东翼的“绿饰”。增城区一面临水(东江),一江(增江)穿城而过,分为增江、西福河和白云山水系三大流域,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三镇。
北部三镇现有的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风景名胜区、小楼人家风景名胜区、龙潭浦森林公园、兰溪浦森林公园、白水寨森林公园,水系廊道主要为派潭河、二龙河、增江。
派潭的生态特色在于“山”,正果的生态特色在于“水”,小楼的生态特色在于“田”。近年来,增城区通过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增城区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创建28个试点村,力争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试点村的建设任务。通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果镇的黄屋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派潭镇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正果镇的黄屋村、小楼镇的西境村和九益村、派潭镇的湴汾村等,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称号。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规划部门对各村庄进行了功能分区规划,依次划分为农民居住区、基础设施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在农民居住区,大力拆除私搭乱建,综合整治居住环境;在基础设施区,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管理水平;在现代农业区,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发展现代种养业;在产业发展区,加快建设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在生态保护区,严禁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建设项目,留住青山绿水、基本农田。目前,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北部三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生态旅游发展较快
北部三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派潭有上九陂白水寨风景区、小楼有二龙山国际生态园、正果有湖心岛风景区。北部三镇虽然地处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但是镇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与区域内的其他镇街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凭其深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北部三镇优势明显。
三、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增城区主要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南部,北部三镇主要以农林和劳务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山地盲目扩大桉树等经济速生林种植面积,发展了很多家庭养猪场,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此后,增城区大抓环境治理,继2003年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后,2004年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创建目标和要求,全区开始实施“青山绿水”工程,主要措施有:依法依规关闭采石场,严格控制发展经济速生林,重点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青山绿水;在公路、铁路两旁建设绿色通道,治理脏乱差和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全面整顿水泥、漂染、化工等污染企业;大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
第二阶段:2008年-2013年。从2008年开始,增城区全面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图2),将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列入限制开发区名录,严格保护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打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会议休闲经济。同时,全面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村中,村在园中”,一举建成全长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19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使之成为休闲健身之道、游客体验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三大主体战略的推动下,北部三镇的污染企业和家庭养猪场得到了全面清理整顿,生态环境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阶段:2014年以后。增城区提出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生态城市,重新修编了北部三镇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战略。
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北部生态区,提出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工业发展,形成增城北部的生态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阶段注重从点上突破,制定“千园计划”,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发展“万家旅舍”,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城镇化发展上更加突出生态保护理念。
四、北部三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生态景观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增城区是国内率先开展生态绿道建设的城区之一。绿道主要沿江、沿路建成,目前尚未形成串联北部三镇的网络化绿道系统,因此北部三镇的生态防护和水源涵养需要加强。
北部三镇是增城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应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推进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非林地桉树林升级改造。要按照增城区备用饮用水源管理要求,加强山塘和水库的水质保护。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方案,加强环境保护。
(二)生态化经济效率亟待提高
近几年来,北部三镇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陆续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北部三镇作为大都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的城镇,拥有大量的稳定客源,需要补足旅游宣传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农家乐特色不明显短板,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生态经济效益。北部三镇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拥有文化旅游资源,如派潭白水寨的山水资源、小楼和正果寺的道教文化。
(三)加快整合生态资源
北部三镇地处丘陵地带,山体起伏连绵,分布较广。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大,呈稀疏分布状态,影响了城镇非农建设用地的完整性,不利于成片拓展,相比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北部三镇的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北部三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形成系统,资金投入少,建设水平低,生活设施不完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制约发展的关键是缺乏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为此,北部三镇应根据各自特色,进行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互通互利的基础配套体系。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北部三镇发展定位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增城区北部三镇的共同特点和优势。北部三镇在发展定位上要紧紧抓住“青山绿水”生态建设,同时结合自身特色错位发展。
规划部门将小楼城镇化性质定位为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精品人居为提升,多产业关联,协同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适宜居住的珠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名镇。在功能定位上,小楼镇力求打造成为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广州市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现代化生态田园宜居城镇、南国乡村大公园南大门、农民集约创业园示范区。
正果镇是增城区的水源涵养地,是北部三镇生态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为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相关特色配套产业的重点片区。
派潭将城镇化定位为北部三镇经济产业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力求打造增城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田园山水旅游先导示范区,增城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开发和加工物流基地,人居和谐与城乡和谐发展的先行改革试验区。
通过规划(图3)可以看出,北部三镇在城镇化发展的定位上,突出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依托山、水、田、园特色优势,在打造一体化的北部大生态城镇片区的层面上,各方要素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整合和联通。
六、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策略分析,形成点线面网络化生态格局
目前,规划控制北部城镇的农田、山体、水系等自然生态格局,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北部三镇的整体生态环境仍是重中之重的长远发展目标。
(一)划定增长边界,保护自然基底
提取山体、水体、农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斑块要素,搭建生态框架基底,与规划建成区对接,构建“山-水-田-园-城”一体化生态发展格局;保留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保护各街镇环抱的生态核心,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整体生态环境。
(二)构建绿道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廊道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绿道网,即全长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全长2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主线、各景区(生态公园)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支线,以及50公里长的增江画廊水上绿道;重点打造北回归线绿道与增江区的沿线绿道,营造能够满足多种活动需求,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绿色公共空间。通过绿道建设,将各景区(生态公园)连接成片,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
(三)搭建现代多元的生态产业平台
打造以白水寨风景区为龙头的北部生态旅游平台。北部生态旅游平台规划面积6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规划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包括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区、正果湖心岛旅游风景区,以及小楼人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正果-派潭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何仙姑和畲族风情文化体验区、派潭-小楼-正果生活服务中心等重点发展单元,最终目标是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旅游大基地和都市农业大基地。
在产业规划上,主要利用白水寨、湖心岛生态资源及周边的古村落,大力发展温泉度假、体育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形成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发挥小楼镇迟菜心、丝苗米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同时,以名优植物和新品种展示为特色,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高科技农业园;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文化旅游;在三镇原镇区的基础上完善服务配套,建设北部旅游服务中心。
(四)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
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图4),统筹考虑和平衡政府(部门)、企业、村镇、村民的利益分配,加强规划与建设对接,结合建设设施的经济效益,提高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推进“万家旅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提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七、结语
北部三镇作为广州大都市远郊区的生态城镇,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下一步,北部三镇要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区有序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污染防控治理。尤其要避免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强化旅游区生态环境控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青山、绿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33 (7):64-72.
[2] 茹葳,程炜.大都市周围的生态城镇设计——以常州市遥观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 (5):93-96.
[3] 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 (6):102-107.
[4] 周家山,何光宝,兰培彩.山区生态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郧县生态规划与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9:36-38.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提出生态城镇化,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经济、社会、人文、消费的生态城镇。
目前,我国生态城镇规划建设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城镇的评价;二是生态城镇的规划编制体系;三是生态城镇建设模式的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县级市和具体城镇,对城镇片区或城镇群如何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化聚集发展的研究明显不够 [1-4]。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会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产生良好稳定的正面效应。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阶段,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城区是广州大都市的边缘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增城区的自身定位开始由广州市卫星城、广州市东部综合门户区、广州市东部副中心,提至中等规模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不断升级,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区域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是在新常态下增城区发展的新起点新跨越。在此内外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提出“北部生态化、南部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最终目标是形成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增城北部生态城镇建设片区(图1)。以下,即以增城区北部三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为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增城区众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56%,是广州市东翼的“绿饰”。增城区一面临水(东江),一江(增江)穿城而过,分为增江、西福河和白云山水系三大流域,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三镇。
北部三镇现有的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风景名胜区、小楼人家风景名胜区、龙潭浦森林公园、兰溪浦森林公园、白水寨森林公园,水系廊道主要为派潭河、二龙河、增江。
派潭的生态特色在于“山”,正果的生态特色在于“水”,小楼的生态特色在于“田”。近年来,增城区通过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增城区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创建28个试点村,力争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试点村的建设任务。通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果镇的黄屋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派潭镇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正果镇的黄屋村、小楼镇的西境村和九益村、派潭镇的湴汾村等,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称号。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规划部门对各村庄进行了功能分区规划,依次划分为农民居住区、基础设施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在农民居住区,大力拆除私搭乱建,综合整治居住环境;在基础设施区,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管理水平;在现代农业区,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发展现代种养业;在产业发展区,加快建设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在生态保护区,严禁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建设项目,留住青山绿水、基本农田。目前,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北部三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生态旅游发展较快
北部三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派潭有上九陂白水寨风景区、小楼有二龙山国际生态园、正果有湖心岛风景区。北部三镇虽然地处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但是镇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与区域内的其他镇街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凭其深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北部三镇优势明显。
三、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增城区主要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南部,北部三镇主要以农林和劳务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山地盲目扩大桉树等经济速生林种植面积,发展了很多家庭养猪场,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此后,增城区大抓环境治理,继2003年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后,2004年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创建目标和要求,全区开始实施“青山绿水”工程,主要措施有:依法依规关闭采石场,严格控制发展经济速生林,重点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青山绿水;在公路、铁路两旁建设绿色通道,治理脏乱差和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全面整顿水泥、漂染、化工等污染企业;大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
第二阶段:2008年-2013年。从2008年开始,增城区全面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图2),将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列入限制开发区名录,严格保护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打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会议休闲经济。同时,全面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村中,村在园中”,一举建成全长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19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使之成为休闲健身之道、游客体验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三大主体战略的推动下,北部三镇的污染企业和家庭养猪场得到了全面清理整顿,生态环境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阶段:2014年以后。增城区提出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生态城市,重新修编了北部三镇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战略。
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北部生态区,提出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工业发展,形成增城北部的生态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阶段注重从点上突破,制定“千园计划”,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发展“万家旅舍”,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城镇化发展上更加突出生态保护理念。
四、北部三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生态景观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增城区是国内率先开展生态绿道建设的城区之一。绿道主要沿江、沿路建成,目前尚未形成串联北部三镇的网络化绿道系统,因此北部三镇的生态防护和水源涵养需要加强。
北部三镇是增城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应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推进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非林地桉树林升级改造。要按照增城区备用饮用水源管理要求,加强山塘和水库的水质保护。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方案,加强环境保护。
(二)生态化经济效率亟待提高
近几年来,北部三镇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陆续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北部三镇作为大都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的城镇,拥有大量的稳定客源,需要补足旅游宣传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农家乐特色不明显短板,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生态经济效益。北部三镇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拥有文化旅游资源,如派潭白水寨的山水资源、小楼和正果寺的道教文化。
(三)加快整合生态资源
北部三镇地处丘陵地带,山体起伏连绵,分布较广。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大,呈稀疏分布状态,影响了城镇非农建设用地的完整性,不利于成片拓展,相比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北部三镇的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北部三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形成系统,资金投入少,建设水平低,生活设施不完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制约发展的关键是缺乏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为此,北部三镇应根据各自特色,进行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互通互利的基础配套体系。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北部三镇发展定位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增城区北部三镇的共同特点和优势。北部三镇在发展定位上要紧紧抓住“青山绿水”生态建设,同时结合自身特色错位发展。
规划部门将小楼城镇化性质定位为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精品人居为提升,多产业关联,协同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适宜居住的珠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名镇。在功能定位上,小楼镇力求打造成为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广州市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现代化生态田园宜居城镇、南国乡村大公园南大门、农民集约创业园示范区。
正果镇是增城区的水源涵养地,是北部三镇生态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为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相关特色配套产业的重点片区。
派潭将城镇化定位为北部三镇经济产业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力求打造增城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田园山水旅游先导示范区,增城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开发和加工物流基地,人居和谐与城乡和谐发展的先行改革试验区。
通过规划(图3)可以看出,北部三镇在城镇化发展的定位上,突出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依托山、水、田、园特色优势,在打造一体化的北部大生态城镇片区的层面上,各方要素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整合和联通。
六、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策略分析,形成点线面网络化生态格局
目前,规划控制北部城镇的农田、山体、水系等自然生态格局,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北部三镇的整体生态环境仍是重中之重的长远发展目标。
(一)划定增长边界,保护自然基底
提取山体、水体、农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斑块要素,搭建生态框架基底,与规划建成区对接,构建“山-水-田-园-城”一体化生态发展格局;保留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保护各街镇环抱的生态核心,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整体生态环境。
(二)构建绿道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廊道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绿道网,即全长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全长2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主线、各景区(生态公园)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支线,以及50公里长的增江画廊水上绿道;重点打造北回归线绿道与增江区的沿线绿道,营造能够满足多种活动需求,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绿色公共空间。通过绿道建设,将各景区(生态公园)连接成片,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
(三)搭建现代多元的生态产业平台
打造以白水寨风景区为龙头的北部生态旅游平台。北部生态旅游平台规划面积6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规划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包括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区、正果湖心岛旅游风景区,以及小楼人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正果-派潭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何仙姑和畲族风情文化体验区、派潭-小楼-正果生活服务中心等重点发展单元,最终目标是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旅游大基地和都市农业大基地。
在产业规划上,主要利用白水寨、湖心岛生态资源及周边的古村落,大力发展温泉度假、体育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形成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发挥小楼镇迟菜心、丝苗米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同时,以名优植物和新品种展示为特色,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高科技农业园;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文化旅游;在三镇原镇区的基础上完善服务配套,建设北部旅游服务中心。
(四)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
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图4),统筹考虑和平衡政府(部门)、企业、村镇、村民的利益分配,加强规划与建设对接,结合建设设施的经济效益,提高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推进“万家旅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提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七、结语
北部三镇作为广州大都市远郊区的生态城镇,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下一步,北部三镇要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区有序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污染防控治理。尤其要避免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强化旅游区生态环境控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青山、绿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33 (7):64-72.
[2] 茹葳,程炜.大都市周围的生态城镇设计——以常州市遥观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 (5):93-96.
[3] 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 (6):102-107.
[4] 周家山,何光宝,兰培彩.山区生态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郧县生态规划与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9:36-38.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