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建设雄安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概念的横空出世即刻激发了民众的遐想,这不仅仅是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安新、容城三个新区区域构成县的大事,更是继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大事,是长远的发展考虑。我们都理解,中国的进步和崛起,一方面需要把已经布局的、还在发展的合理事情,推进得更好;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求新的前进动力。很显然,从目前来看,最大的外向动力是发展“一带一路”,最大的内向动力当属建设雄安新区。然而,外向动力和内向动力也并非要截然分开,二者一定程度上总会彼此交融、相互关联。
通常,对新事物总要从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的角度做出审视。建设雄安新区的意义将体现在为我国深化改革事业树立新的标杆、为全国经济大尺度布局作出高质量的均衡化、为经济与社会阶梯式稳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为全面实现小康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基新的增长极;其价值自然是其意义的延伸,最直接和具体的将是进一步扩大和壮大我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并提升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实现这种价值的前景和可能性,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件(大)事有意义就能带来新的机遇,一件事有价值就自然蕴含着新的挑战—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需要撸起袖子干。
建设雄安新区的机遇必然要呈现给全社会,而至于挑战则是凡愿意投身到雄安新区建设的各类主体都要基于自身情况去加以辨识并需要理性应对。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约100平方公里为起步区先行开发,中期发展区面积会达到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将达到约2000平方公里,比目前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全部面积之和的1556平方公里还要大。远期控制区将覆盖相当于整个深圳市或两个上海浦东新区的面积,介于北京市延庆区和怀柔区的面积之间。
凡(大)事要办好,就需要三思而行。具体说来,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规划,第二还是规划。新区的人口密度怎么考虑,功能区的划分怎么安排等,都应在顶层设计过程中作出分析,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向社会公示、公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路是用来跑车的,不是用来停车的等等,所有相关的又会影响区内民众生活和工作的各类事项的解决也都应在新区建设的一开始,通过规划加以引导。十多年前,我们有幸参与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督导)工作,当时建成的北清路让人大有超前的感觉,车辆很少,人也不多。如今看来,规划和建设的超前性已不复存在。这固然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人才的快速引进及交流等因素有关,但也反映出设计的长远眼光还要提高,再提高。特别地,对于功能区的认识问题还要加强。如果确信功能区的设计和划分是合理的,就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建设,包括与之配套的相关环境的建設,必要的话,需要通过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来保驾护航。作出合理的规划不易,按照蓝图将其建设好同样不会一帆风顺。
陆陆续续传递出来的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信息中包含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我们坚信,随着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的思考,这个任务清单还会拉长加细,甚至还会做出调整。从这些比较具体的信息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新区建设对产品、服务、技术的巨大需求。这对中关村乃至更大范围的新技术、技术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技术企业均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不可多得的市场空间。
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多少会知晓高德纳(Gartner)的字号。这是国际上非常著名的一家新技术发展分析咨询公司,它看待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总结成为普适性很强的模型—高德纳技术成熟度变化曲线。其要义是:一个初步展示出效果或前景的技术概念出现后,往往会受到很大范围的追捧,在短时间内会形成相当高的社会预期;然而市场总要向实脱虚、总要满足需求,经过一段由理想到现实的检验和磨练后,回归理性将是一种必然的进步;如果此时该技术概念仍然“靠谱”、仍然可以被认可继续开发的话,一定是排除了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经验已经得到积累、产品已经得到考验、市场已经得到理解、资源已经认同进行务实投入,迈过这个时点该技术概念进入可以持续发展的坦途就是非常明朗化了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高德纳曲线模型来认识雄安新区的建设:未来一至两年的时间,社会会由期盼转入理性认识状态。而这个时期非常重要,是“动员”社会资源参与规划的最好时机,也是通过起步区建设进行“实战经验”积累的阶段,三、四年之后,新区的建设将大规模分批有序地展开,经过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后,一个令国人骄傲的雄安新区就会展现出来。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是标志、是信号,也是中国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随后的1984年和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两度视察深圳,在深圳特区发展的关键时点上给予了强有力的、号召式的支持。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第二次南巡,还在根本上促使中国国务院于1992年10月批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设立。如今的深圳其经济实力已直逼香港,浦东经过30年的发展则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毫无疑问,过去的建设有贡献、有经验;同时毋庸讳言,过去的工作也有教训。在展望未来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雄安新区的建设将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各个方面都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充满期待,这是绝对的好事,正因为如此,简单地讲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是不够的。决策层的科学设计(包括采纳集思广益的建言献策)与全社会的开放参与(包括规划透明、一视同仁对待各种资源各类主体)之紧密结合,将是把好事办好的基本保障。雄安雄起,不但京津冀关注,来自全国乃至全球方方面面的主体也都极为关切,普罗大众也会积极参与并作出历史的见证。
通常,对新事物总要从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的角度做出审视。建设雄安新区的意义将体现在为我国深化改革事业树立新的标杆、为全国经济大尺度布局作出高质量的均衡化、为经济与社会阶梯式稳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为全面实现小康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基新的增长极;其价值自然是其意义的延伸,最直接和具体的将是进一步扩大和壮大我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并提升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实现这种价值的前景和可能性,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快速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件(大)事有意义就能带来新的机遇,一件事有价值就自然蕴含着新的挑战—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需要撸起袖子干。
建设雄安新区的机遇必然要呈现给全社会,而至于挑战则是凡愿意投身到雄安新区建设的各类主体都要基于自身情况去加以辨识并需要理性应对。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约100平方公里为起步区先行开发,中期发展区面积会达到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将达到约2000平方公里,比目前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全部面积之和的1556平方公里还要大。远期控制区将覆盖相当于整个深圳市或两个上海浦东新区的面积,介于北京市延庆区和怀柔区的面积之间。
凡(大)事要办好,就需要三思而行。具体说来,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规划,第二还是规划。新区的人口密度怎么考虑,功能区的划分怎么安排等,都应在顶层设计过程中作出分析,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向社会公示、公告。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路是用来跑车的,不是用来停车的等等,所有相关的又会影响区内民众生活和工作的各类事项的解决也都应在新区建设的一开始,通过规划加以引导。十多年前,我们有幸参与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督导)工作,当时建成的北清路让人大有超前的感觉,车辆很少,人也不多。如今看来,规划和建设的超前性已不复存在。这固然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人才的快速引进及交流等因素有关,但也反映出设计的长远眼光还要提高,再提高。特别地,对于功能区的认识问题还要加强。如果确信功能区的设计和划分是合理的,就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建设,包括与之配套的相关环境的建設,必要的话,需要通过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来保驾护航。作出合理的规划不易,按照蓝图将其建设好同样不会一帆风顺。
陆陆续续传递出来的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信息中包含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我们坚信,随着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的思考,这个任务清单还会拉长加细,甚至还会做出调整。从这些比较具体的信息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新区建设对产品、服务、技术的巨大需求。这对中关村乃至更大范围的新技术、技术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技术企业均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不可多得的市场空间。
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多少会知晓高德纳(Gartner)的字号。这是国际上非常著名的一家新技术发展分析咨询公司,它看待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总结成为普适性很强的模型—高德纳技术成熟度变化曲线。其要义是:一个初步展示出效果或前景的技术概念出现后,往往会受到很大范围的追捧,在短时间内会形成相当高的社会预期;然而市场总要向实脱虚、总要满足需求,经过一段由理想到现实的检验和磨练后,回归理性将是一种必然的进步;如果此时该技术概念仍然“靠谱”、仍然可以被认可继续开发的话,一定是排除了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经验已经得到积累、产品已经得到考验、市场已经得到理解、资源已经认同进行务实投入,迈过这个时点该技术概念进入可以持续发展的坦途就是非常明朗化了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高德纳曲线模型来认识雄安新区的建设:未来一至两年的时间,社会会由期盼转入理性认识状态。而这个时期非常重要,是“动员”社会资源参与规划的最好时机,也是通过起步区建设进行“实战经验”积累的阶段,三、四年之后,新区的建设将大规模分批有序地展开,经过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后,一个令国人骄傲的雄安新区就会展现出来。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是标志、是信号,也是中国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随后的1984年和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两度视察深圳,在深圳特区发展的关键时点上给予了强有力的、号召式的支持。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第二次南巡,还在根本上促使中国国务院于1992年10月批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设立。如今的深圳其经济实力已直逼香港,浦东经过30年的发展则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毫无疑问,过去的建设有贡献、有经验;同时毋庸讳言,过去的工作也有教训。在展望未来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雄安新区的建设将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各个方面都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充满期待,这是绝对的好事,正因为如此,简单地讲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是不够的。决策层的科学设计(包括采纳集思广益的建言献策)与全社会的开放参与(包括规划透明、一视同仁对待各种资源各类主体)之紧密结合,将是把好事办好的基本保障。雄安雄起,不但京津冀关注,来自全国乃至全球方方面面的主体也都极为关切,普罗大众也会积极参与并作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