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影迷眼里,导演李安一直是温柔的代名词,因为他曾经的电影温情脉脉,感情细腻,带有视角独特的人文关怀,他谦卑的态度和害羞腼腆的笑容也加深了他给人们的谦谦君子的印象。
可是当李安在思考把120帧定为电影未来走向,并在此道路上越走越远时,让观众花200元高价支持《双子杀手》的他是否还能称得上温柔呢?
众所周知,李安的偶像是导演伯格曼,伯格曼擅长用人物特写镜头去展现角色的情绪、情感,这也成为李安一以贯之的风格之一,当他选择挑战120帧技术时,他也曾在采访中说过,之所以用高帧率来拍电影,是因为在这种格式下,人脸前所未有的清晰。
三年前第一部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虽然在北美票房惨败,但是在中国,一部分影迷表示,确实透过逼视人脸的清晰影像感受到了主角脸上被放大的情绪,尤其是那一幕:站在球赛中场表演舞台上的比利,看着眼前的烟花和舞蹈,脑海中不断闪回伊拉克战场的血腥与残暴,不仅水汪汪的蓝色眼睛,甚至微微张开的毛孔,都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露出惊恐和慌张。
评价毁誉参半,很难说120帧技术是否真的被验证为合格的视听艺术。所以当李安说想用武戏为主的动作片凸显120帧的优势,解决24帧中存在的画面模糊等问题,使观众有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时,我们姑且还是期待的。
我可以理解李安的愿景,他想用120帧清晰展现角色五官、肌肉的细微变化,从而让观众尽可能“触碰”到人物灵魂,实现一种比语言和剧情更精准和凝练的表达。与此同步的现实是,北美没有一家影院采用4K/3D/120帧技术(因昂贵的设备升级),而中国满足放映要求的影院不超30家。
为了比较24帧和120帧的差别,作为普通影迷的我观看了两场《双子杀手》,影片讲述了即将退休的老杀手亨利发现最后一次任务有隐情,在追查过程中被克隆自己的年轻人小克追杀的故事。两次观影体验比较,120帧版本画质更明亮,视线更开阔,动作戏更显逼真,除此之外,不同帧率并没有带给我强烈的冲击观感。
如此说来,真实感真的为《双子杀手》锦上添花了么?个人觉得未必。影片中的小克本是一个为身份所困的克隆人,在与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老杀手亨利的几次对峙和对话中,越发察觉出自己身世的秘密,但是在高清的画面中,CG技术合成的小克(年轻版威尔·史密斯)面部表情的僵硬和不自然,还有面对父权和伦理冲击时反应的呆滞,统统都被技术放大了。李安可能也未曾想到,技术削弱了本是全片最大亮点的克隆人小克理应发挥的作用,演员的表演因此大打折扣,连带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再加上剧本的羸弱和俗套,服务于形式的内容也没能为影片增光添彩。
更有意思的是,说到底,这样一部高科技高投入的影片,其故事内核是反对高科技的滥用,令人感觉颇为吊诡。
回到剧本,且不说二十多年前写好的故事不再适应当下的语境和审美,就单看故事结尾,反派死得潦草匆忙,小克取得合法身份,以克隆人的身份轻松融入了人类社会——擅长探讨伦理问题的李安以皆大欢喜的结局代替了有关技术失序的反思,科技对人伦破坏的主题被淡化。那么,120帧的使用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沉浸于一部勉强及格的商业动作片么?这无论如何也不该是李安的作风。
所以当看到“李安一小步,电影一大步”之类的宣传语,我忍不住站出来投否决票。
我認同120帧的尝试为电影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从观影体验来看,它目前还称不上具有革命性的视听语言,接近1.4亿美元的投资,对观众观影习惯和感受的冒犯和挑战微乎其微;而且,抛开剧本单纯讨论技术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大众对120帧电影的印象停留于此,遑论这就是电影的未来呢?
可是当李安在思考把120帧定为电影未来走向,并在此道路上越走越远时,让观众花200元高价支持《双子杀手》的他是否还能称得上温柔呢?
众所周知,李安的偶像是导演伯格曼,伯格曼擅长用人物特写镜头去展现角色的情绪、情感,这也成为李安一以贯之的风格之一,当他选择挑战120帧技术时,他也曾在采访中说过,之所以用高帧率来拍电影,是因为在这种格式下,人脸前所未有的清晰。
三年前第一部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虽然在北美票房惨败,但是在中国,一部分影迷表示,确实透过逼视人脸的清晰影像感受到了主角脸上被放大的情绪,尤其是那一幕:站在球赛中场表演舞台上的比利,看着眼前的烟花和舞蹈,脑海中不断闪回伊拉克战场的血腥与残暴,不仅水汪汪的蓝色眼睛,甚至微微张开的毛孔,都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露出惊恐和慌张。
评价毁誉参半,很难说120帧技术是否真的被验证为合格的视听艺术。所以当李安说想用武戏为主的动作片凸显120帧的优势,解决24帧中存在的画面模糊等问题,使观众有更加沉浸的观影体验时,我们姑且还是期待的。
我可以理解李安的愿景,他想用120帧清晰展现角色五官、肌肉的细微变化,从而让观众尽可能“触碰”到人物灵魂,实现一种比语言和剧情更精准和凝练的表达。与此同步的现实是,北美没有一家影院采用4K/3D/120帧技术(因昂贵的设备升级),而中国满足放映要求的影院不超30家。
为了比较24帧和120帧的差别,作为普通影迷的我观看了两场《双子杀手》,影片讲述了即将退休的老杀手亨利发现最后一次任务有隐情,在追查过程中被克隆自己的年轻人小克追杀的故事。两次观影体验比较,120帧版本画质更明亮,视线更开阔,动作戏更显逼真,除此之外,不同帧率并没有带给我强烈的冲击观感。
如此说来,真实感真的为《双子杀手》锦上添花了么?个人觉得未必。影片中的小克本是一个为身份所困的克隆人,在与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老杀手亨利的几次对峙和对话中,越发察觉出自己身世的秘密,但是在高清的画面中,CG技术合成的小克(年轻版威尔·史密斯)面部表情的僵硬和不自然,还有面对父权和伦理冲击时反应的呆滞,统统都被技术放大了。李安可能也未曾想到,技术削弱了本是全片最大亮点的克隆人小克理应发挥的作用,演员的表演因此大打折扣,连带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再加上剧本的羸弱和俗套,服务于形式的内容也没能为影片增光添彩。
更有意思的是,说到底,这样一部高科技高投入的影片,其故事内核是反对高科技的滥用,令人感觉颇为吊诡。
回到剧本,且不说二十多年前写好的故事不再适应当下的语境和审美,就单看故事结尾,反派死得潦草匆忙,小克取得合法身份,以克隆人的身份轻松融入了人类社会——擅长探讨伦理问题的李安以皆大欢喜的结局代替了有关技术失序的反思,科技对人伦破坏的主题被淡化。那么,120帧的使用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沉浸于一部勉强及格的商业动作片么?这无论如何也不该是李安的作风。
所以当看到“李安一小步,电影一大步”之类的宣传语,我忍不住站出来投否决票。
我認同120帧的尝试为电影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从观影体验来看,它目前还称不上具有革命性的视听语言,接近1.4亿美元的投资,对观众观影习惯和感受的冒犯和挑战微乎其微;而且,抛开剧本单纯讨论技术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大众对120帧电影的印象停留于此,遑论这就是电影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