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武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指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使用,高劑量用药方案更适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可以快速降低炎性因子与血脂浓度,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备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189-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因脑部血管内血栓脱落而阻塞脑部血管,进而导致脑组织因缺氧产生坏死,极易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1]。临床统计资料反映,急性脑卒中疾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即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2]。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从而达到动脉中膜厚度逆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作用。然而临床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对于用量、用法尚未有明确指导[3]。基于此,本文结合医院近2年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组进行常规剂量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方案,对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59.72±10.8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5~9.0 h,平均(4.09±0.43)h。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59.13±11.0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5~8 h,平均(3.86±0.71)h。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数据比较,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我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4],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已确诊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已了解研究各个条款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相关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患者;④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测,如存在血压、血糖不稳定的表现时应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给予神经营养支持及降颅压、溶栓等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口服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120741)20 mg/(次·d),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在治疗的前2周,可服用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120741)40 mg/(次·d),之后按20 mg/(次·d)的用量继续用药,共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谷丙转氨酶等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以此反映其临床治疗效果。
(2)对于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疼、关节痛、眩晕、恶心等)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以此反映其安全性。
1.5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实验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变化)运用(x±s)表达,经t检验;计数资料(安全性指标)经[n(%)]表达,用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接近(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记录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动脉炎、动脉硬化等表现而促使脑部组织缺氧、缺血性症状,往往起病急,且病情危重,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4]。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72 h内是救治的关键性时期,此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对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修复缺血性损伤,挽救患者的生命。阿托伐他汀在粥样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防治功效,对胆固醇的合成产生抑制,同时加速摄取、分解细胞表面蛋白受体的活性,并下降脂蛋白水平。在剂量方面,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阿托伐他汀药物剂量控制在10~80 mg范围内安全性可得到保障[5]。在此基础上,使用量40 mg/d产生的效果明显优于使用量20 mg/d,这是因为使用高剂量的药物能够让体内的血脂浓度快速达到正常水平,从而促进神经损伤功能的快速改善,而低剂量的药物药效发挥的时间相对较慢,易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
治疗前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接近(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指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使用,高剂量用药方案更适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它可降低炎性因子与血脂浓度,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备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超,陈志伟,郑剑钧.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8):5-6.
[2]许昕茼.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9):99-100.
[3]黄志东.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该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6):157-158.
[4]彭斌,刘鸣,崔丽英.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57-659.
[5]秦凤琴,高春岭,唐娟娟,等.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智慧健康,2019,5(12):133-135.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189-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因脑部血管内血栓脱落而阻塞脑部血管,进而导致脑组织因缺氧产生坏死,极易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1]。临床统计资料反映,急性脑卒中疾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即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改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2]。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从而达到动脉中膜厚度逆转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作用。然而临床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对于用量、用法尚未有明确指导[3]。基于此,本文结合医院近2年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组进行常规剂量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方案,对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城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59.72±10.8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5~9.0 h,平均(4.09±0.43)h。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59.13±11.0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5~8 h,平均(3.86±0.71)h。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数据比较,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我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4],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已确诊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已了解研究各个条款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相关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患者;②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患者;④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测,如存在血压、血糖不稳定的表现时应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给予神经营养支持及降颅压、溶栓等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口服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120741)20 mg/(次·d),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在治疗的前2周,可服用阿托伐他汀(生产企业: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120741)40 mg/(次·d),之后按20 mg/(次·d)的用量继续用药,共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谷丙转氨酶等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以此反映其临床治疗效果。
(2)对于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疼、关节痛、眩晕、恶心等)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以此反映其安全性。
1.5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实验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变化)运用(x±s)表达,经t检验;计数资料(安全性指标)经[n(%)]表达,用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接近(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记录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动脉炎、动脉硬化等表现而促使脑部组织缺氧、缺血性症状,往往起病急,且病情危重,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4]。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72 h内是救治的关键性时期,此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对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修复缺血性损伤,挽救患者的生命。阿托伐他汀在粥样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防治功效,对胆固醇的合成产生抑制,同时加速摄取、分解细胞表面蛋白受体的活性,并下降脂蛋白水平。在剂量方面,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阿托伐他汀药物剂量控制在10~80 mg范围内安全性可得到保障[5]。在此基础上,使用量40 mg/d产生的效果明显优于使用量20 mg/d,这是因为使用高剂量的药物能够让体内的血脂浓度快速达到正常水平,从而促进神经损伤功能的快速改善,而低剂量的药物药效发挥的时间相对较慢,易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
治疗前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接近(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胆固醇、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指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使用,高剂量用药方案更适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它可降低炎性因子与血脂浓度,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备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超,陈志伟,郑剑钧.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8):5-6.
[2]许昕茼.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9):99-100.
[3]黄志东.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该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6):157-158.
[4]彭斌,刘鸣,崔丽英.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57-659.
[5]秦凤琴,高春岭,唐娟娟,等.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智慧健康,2019,5(1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