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点:北京中华家园
时间:2007年3月
主讲:宋双才
紫砂壶收藏家,
昵称“北京老壶”
顾问:张志强
紫砂壶收藏家、
制壶人,超级壶友
策划:薛跃进
《商业文化》执行总编
壶友:丁国忠 吴芃芃 李瑞兰
王爱民 常 波
赵 蓉 梁 斌
宋双才:大家都是紫砂壶的爱好者,有的还是多年的收藏爱好者。今天相聚在此,关于紫砂的问题我都愿意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讨。
薛跃进:在座的人当中,您是接触紫砂壶年头最长的吧?
宋双才:我是1975年开始接触壶的。买的第一把壶,是因为我的母亲。那年我在清华上学,有机会去宜兴实习,母亲就要我带一把壶回来。紫砂壶已有400年的历史了,泡茶隔夜不馊,好喝。当时什么也不懂,就到当地的杂货铺里挑了三把壶回来。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假货。真正开始喜欢紫砂壶是后来的事情。2002年以后,发现紫砂壶的功用不仅仅是泡茶,还有更多的其他作用,比如说房间装饰、艺术把玩啊,所以就越来越喜欢了。
常波:我对壶是刚刚入门,用紫砂壶也十年了。我的壶龄虽长,但仅限于解渴。现在有四把壶。买第一把壶的时候,当时还觉得很好呢,后来才发现壶嘴儿都是歪的。
宋双才:值得收藏的壶,起码要有形。
常波:除了壶形,还得是名家做的吧?我五年前在马莲道的茶城买了几把壶,壶上还可以刻我的名字。刻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呢?
宋双才:好啊,就像书画里的双款一样。
常波:反正当时就是觉得好玩,买那个壶花了500多吧。
张志强:当时500块钱算是很高了。等你玩壶成了名家,后面又有自己的戳,这壶就值钱了。
常波:这壶是不是也跟瓷器似的,一部分是生活用品,还有一部分是艺术品?
宋双才:是。所以我总跟大家说,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紫砂壶就足够了,根本不用再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用别人的观点去看,越看越不明白,用自己的观点看总有看清楚的一天。瓷器和艺术品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拿一块金子到银行去兑钱,肯定不怎么值钱。把它做成一枚戒指,可能就很值钱,做成一尊佛就更值钱了。
赵蓉:常先生讲他是才入门,我还没入门呢!接触茶也是巧合。一个朋友开茶馆,送了一套茶具给我,觉得挺好玩的,开始鼓弄一下。宋老师在博客中讲,您买第一只壶只花了5毛钱,却是一把好壶?
宋双才:对,5毛钱。现在看来那把壶是非常好的。
赵蓉:现在值多少钱?
宋双才:2004年我在潘家园看过一把同样款式的壶,但质地没有我的好,要价800元。
李瑞兰:升值空间还是挺大的。
宋双才:看怎么讲了。5毛钱要是在1980年买猴票,可以买6枚,现在一枚猴票卖2000元,6枚就是1.2万,比这把壶值钱多了。
梁斌:我觉得壶文化实在是太深了。在这儿看见张先生的壶,觉得自己那些壶就是垃圾。像我们这种刚入门的人,想买一把壶自己用,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宋双才:有您这种疑问的人特别多,我们先来把话题说大一点: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文献里讲茶是完病之药,就是说茶从发现时起就是跟药结合的。做饭的时候一片树叶飘进锅里,吃完饭后,病人的病好了,于是就开始对树叶感兴趣,这就是茶的雏形,后来茶用来调味,比如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后来文人雅士对茶的推广宣传有所探讨,既然喜欢喝茶,就要讲究得细腻一些。很多人就开始对喝茶的器皿关注起来,比如说宋代喝茶,一定要用什么样的盏才能看茶看得清楚,到明代发展到顶峰。从明代到清代,中国开始受到外族的入侵,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侵蚀了,清代统治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修修补补,比如说清代的家具,和明代相比,雕工啊镶嵌啊都做得十分繁琐,茶的文化也开始没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茶文化的探索,在清朝开始往下走,然后到民国、到解放、到文革,整个一条线都是往下走,大家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对文化的需求肯定要受影响,一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我们的茶文化。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拐点呢,就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那时出现了一个食谱,有六种颜色,其中绿色就是指绿茶,通过喝茶来提高免疫力。大家为了保命,开始重新关注绿茶,茶的产业开始复苏,报纸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文章。绿茶大受关注之后,乌龙茶红茶也站出来,茶文化在整体上开始被撬动,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包括现在的普洱茶热。普洱茶被称为热的古董,可以收藏,越藏越香。2006年我们国家茶出口是102万吨,第一次超过100万吨。但即使这样,在近百年来我们国家始终没成为茶出口的第一名,肯尼亚是出口茶叶的老大。作为一个茶起源的国家,这是一种压力啊。
更多人开始关注茶了,喝茶的人就开始选择茶具了。但同时,紫砂壶的发展也正遭遇瓶颈。紫砂壶从产生开始,就有了层次上的区分,分为两块,一是使用器皿,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文人雅士所用,除了喝茶外,还有把玩的因素在里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这类是精品。当时的紫砂没有官窑但因为是文人喜欢的东西,价值比较高。
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人做的一把壶使用十年后可值金一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把金元宝挨着码一直放到笏板那么长。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得放十几个金元宝,可见当时一把紫砂壶有多贵了,土比金子还贵。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全世界可以让土跟金争价的只有中国人了。
中国人发现了茶,发展了茶文化,发明了最适合喝茶的茶具,这都是得天独厚的。但也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紫砂壶的精品价格比较高,实用的价格比较低。比如一个壶匠有一块紫砂泥,是做一把精品壶还是做一把实用壶呢?他肯定做精品,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买一把收藏的壶很容易,而买一把喝茶的紫砂壶,很难。
薛跃进:你想吃一个馒头,但所有人都去做汉堡包了。
宋双才:对。这个问题我从去年就开始注意了,于是就开始动员一些企业,像吴裕泰,我跟他们讲,现在紫砂壶市场已经遭遇了瓶颈,谁去观察它、发现它,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要再作那些收藏品了,用好一些的紫砂,做大家喝茶用的壶,卖价低一些。我曾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人为什么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美国人通过调查发现:工艺品收藏消费量最大的是在60—80美元,折成人民币就是400—600元的东西卖得最好最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水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卖4000—6000呢?奢侈品有它的消费空间,但毕竟是少数的。
宜兴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一车子不如一箱子,一箱子不如一盒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的人一把壶可能值30万,另一个人要做几车壶才能相抵。我们没有必要为不要的功能埋单。当然喝茶的壶也是可以把玩的。比如说,我买的那把5毛钱的壶,现在也值钱了,存世量少,就值錢了。大家应该呼唤价格在400—1000元间的喝茶用壶。当然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比如说花几百万买的房子,花50万装修,那是得用5000元的壶了。这跟环境等各方面都要匹配,一个普通人如果花5000块钱买把壶,那他就舍不得用了。其实,做一个100块钱成本的壶,很容易卖到200到300,这么高的利润,已经非常好了。
薛跃进:现在紫砂壶是不是有价无市?
宋双才:可以这么讲,一方面是还在继续做壶,大家可以花同样的钱买到比你手里更好的东西;再有,拍卖公司拍的都是存世量很少的东西,既然你继续做,我就不会更多地拍卖它。不可能为现在做壶的人去定价,如果定了三十万一把,那么以后这个人的壶价都是三十万,就没有必要再用拍卖公司了;第三是没有这样一个市场体制去满足这样一种交换,就是大家把壶拿过来交换。壶的价格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涨了10到15倍,也就是说,那时候花200元买到的壶,现在花3000元也未必买得到,价值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壶的需求量增大了,喜欢的人多了,但紫砂壶市场现在是一条腿,买可以,卖很难,花1万6买把壶,但未必能1万6卖出去,如果一把壶成了孤品,价值才可能上涨,现在的藏壶存在“变现”难的问题。
薛跃进:任何一种商品在普及阶段都有这样的过程。收藏壶也是一样,过去的文化就是圈子文化,相近的文化水平,相近的喜好与理解能力,甚至是相近的消费能力。现在爱收藏的人多起来了,普及率高了,但对紫砂壶还不太熟悉,是普及率还不到。
宋双才:盛世收藏,首先是价值驱动,所以我跟一些做壶的企业讲,如果让人买了你的壶,第一把壶是400块钱,那么第二把壶就可能是800,第三把壶就可能是2000,知名度高了,买你壶的人自然会多,假使有10万人买你的壶,而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买高档壶,那这个高端市场也会很大。紫砂壶是个地域文化,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喜欢它,常有人问买什么样的壶,我说有时候一个很普通的人做的壶都值得一买,有时候一把壶值不值得买他们都不是很清楚。艺术是什么?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是换句话,光有情感宣泄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艺术更是情感的共鸣。一把壶只有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价值才会提升。玩儿壶,应该去发现好壶而不是去寻找好名,我们不是在炫耀财富,而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的熏陶。
张志强:我觉得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我今天想收藏,明天就去买十把壶回来。如果是这样,那也收不着好壶。
王爱民:最早的紫砂壶是什么年代呢?
宋双才:中国的壶文化很悠久,陶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壶了。那时候壶不是现在这个状态,是颈比较高的瓶子,可能跟葫芦有关,到了后来发展到紫砂壶,明代发展到高峰,这跟茶的品饮方式改变有关。宋的时候还是点茶,做成团状,不是我们现在的冲泡,就是日本现在保留的那种状态,把茶弄成茶末,倒到里边来搅。以前的壶都是烧水用的,烧水是在厨房,烧完水放到一个什么器皿里,拿到外面来,再做茶道。冲泡是明代一个皇帝的弟弟开始改的。到明代有了这样的变化后,壶成了几案上可以摆放的东西了。壶从厨房上升到厅堂,身份就提高了,有文玩的价值了。出土最早的壶叫乌金提梁,是宋还是元的不太清楚。但那个壶是有出土记载的最早的一把,是壶祖宗。
李瑞兰:我是一个喝茶的受益者。中医有一句话叫芳香毕散,喝茶的时候闻香气对人身体特别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喝铁观音,受益匪浅。说喝茶就离不开壶,我第一把壶是在潘家园买的,20块钱。造型挺好看的,但是买来以后,张总说你不能用它沏茶,它外边抹了鞋油。现在我家里刚装修完,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茶具上边放着若干把壶。那第一把壶没扔也没送人,这些壶记载了我对壶的认知过程。这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现在我能认识到它好不好,不好在哪儿。我能去欣赏它们,把玩它们。
宋双才:过去文人有三雅,就是文人玩的东西,一个是兰花,一个是奇石,一个就是紫砂壶。它不是皇宫里面的贡品,是民间的,但它被文人雅士喜欢,不华贵,但高级。我们喜欢的也还是这种文化的东西。紫砂确实是陶,瓷是挂釉的,很早就产生了,不挂釉的就是陶,紫砂介乎它们之间,叫炻器。它不挂釉,但是致密度要比陶好。我说说紫砂壶的特性吧。一个就是它的成形能力强,可塑性好。瓷器一定不能用一种陶土来做,要有添加物。紫砂壶就用一种材料做,就是紫砂,成形性非常好,不用添加任何东西。我们紫砂代表团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可以有这种东西,不用任何添加物,能经得起1200度的高温去烧,他们非常震撼。紫砂的第二个特性就是适茶性,隔夜不馊,泡茶香,为什么呢,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共识。一种说法是讲它具备双重气孔结构,这个结构就是透气,不渗水,只有紫砂有这种结构,而且只有宜兴才有紫砂。那么是矿里有还是壶上有这种结构呢?如果矿里有在后期的制作当中破坏没破坏啊,如果壶里有,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做完壶以后也会有这种结构了?通过研究、整理和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紫砂壶的双孔结构是从矿到成形的中间形成的,其他的陶土可能有双重气孔结构,但是经过后期的配比,被炼,最后做成器皿的时候,这个结构会被破坏。紫砂有这种结构,而且烧出土以后还保持着这样的结构。双重气孔结构为什么就适茶呢,我们知道,茶是温度越高香气越浓。绿茶很嫩,用高温去烫,容易烫熟,比如用玻璃杯就会烫熟,但紫砂壶身上布满了气孔,高温下去以后,烫到茶叶,香气激发,但温度随着蒸汽回到壶壁里边,被吸收,一下就降到75度或85度,茶叶所感受的温度降下来了,香气激发出来了,这叫适茶。还有隔夜不馊,我们用其他器皿泡茶,时间长了茶水会黑,但是用紫砂壶泡茶隔三天再去看,那汤还是原样。为什么,它里头有不可知元素。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是什么元素在起作用。这是从适茶性上我们做一个解释。那么还有,紫砂壶是什么,我给它的定义是,中国最年轻的古董。考察一下,所有的东西,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任何一个民间工艺品都比它的历史长,都可以发现更早的东西。剪纸,窗花儿,泥人儿,都有更早的东西。
赵蓉:中国历代王朝都建都在北方,而这是一个南方的东西。
宋双才:明代建都已经到北京了。就是说它虽然没有官窑,但是从一开始产生就已经成了宫中用的东西,到颐和园去,可以看到老佛爷用的那个紫砂壶。我还给它提升了一下,提升到什么程度呢?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壶里都有体现。紫砂壶是一個造型艺术的宝库。做多少把都会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造型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它还是雕塑艺术。比如说除了造型以外还有许多东西啊,它底下要有款,款是什么?金石文化。瓷器上很少有印章,瓷器上是釉色的,没有立体感,印章就有立体感。同时壶上还可以刻壶铭、刻绘画,书画艺术在上边有所体现、碑刻也有所体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瓷器上有不了。早期的青铜器上有,但是任何其他器皿上都没有在紫砂壶上表现得更好了。壶铭,说起来有点悲哀,陈曼生是清代的,他撰制的壶铭到现在没有人可以超越。
王爱民:壶铭是什么?
宋双才:就是壶上边刻的话,有的是诗词,有的是其它东西。铭呢,其他器皿上也会有,但是能淋漓尽致表达的就是壶铭。壶铭读起来让人感觉精神净化。文学的东西,也在里边。还有,壶总有一个舞蹈动作。它年轻,集中了传统文化之大成,又是文人把玩,又被皇上喜欢,所以我认为紫砂壶一旦热起来,会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热,会成为古玩当中最被喜欢的东西。
我是爱壶人,发现新爱壶人的时候就会很感动,有时也很困惑,怕给别人引歪道上去,它值不值得这么多人喜欢,我说这么多话是不是在忽悠人,但当我发现它是一个造型艺术宝库的时候就释然了,我的朋友们,也觉得我是在做好事情。
梁斌:鉴别紫砂壶真假的方法是什么呢?
宋双才:很复杂。鉴别紫砂壶的真假,现在没有专家。有被称为鉴别大家的也说“我不懂壶,我懂自己”。相对来讲,懂壶不如懂自己。为什么呢?壶烧制成形,很多因素都不可控,但是我们有一条信念,400多年能传下来的一定是个好东西。如果你看他不好,就不要再去论真假了。一定是一个很有宝气的东西才是好的。我看紫砂壶就讲什么呢,一个是质感表现力非常强。质感表现力最充分的是西方油画,但是当我们很近地去看油画时看到的是什么,是笔触,而不是其它物质的质感。紫砂不是,用紫砂做一个茄子,做一个什么。看起来它就是植物的质感,近看也是,甚至手感上,都可以拿到嘴边去咬的,而且就是用紫砂,用火,不添加任何其它的东西,就可以做到这样的质感,做个花生扔进花生堆里去你挑不出来,多伟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和力。我们捧着一个壶的时候,你摸它,没有异物感,做得最好的紫砂壶捧着就像婴儿的屁股。我有一把壶,捧在手里面,它是静止的,但是你老觉得它在向下滑动。那份细腻,真像摸婴儿的肌肤。去看一把壶是不是真的,这几个特性有就肯定是真的。
梁斌:市场上好些壶说是紫砂做的但用的不是紫砂。
宋双才:如果不是紫砂,它的成形能力就受限制,就做不好。哪怕是喝茶的,也一定得和谐。怎么讲呢,就是一个人可能五观都长得很漂亮,但搁一块就不好看了。壶也是这样,要有一个审美,否则看着就不舒服,如果能做到这点,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到宜兴去就可以看到,只有紫砂才有这样的可塑性。用不是紫砂的东西去做,就做不了更精致的加工,东西会很粗糙,嘴儿安歪了也就歪了,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文革前,做紫砂壶要从学徒开始,泥料把握比较好,所以那时候的壶,就是有些粗糙,相对来讲还是好的。但是对早期壶的判断有一个时间的痕迹在里边,要有一个积累。还有一个就是色泽,色泽一定要自然,不要看出化学的颜色,白色的确良,一看就跟白色纯棉不一样。有的壶里面调了一些氧化的色剂在里面。紫砂壶里添一些颜色没有关系,本质没有变,是艺术的需要,这就需要更多的经验。
紫砂叫岩中岩,是一种假泥,外表很坚硬的泥,风化后自然下来的,而且它是透进状的,有的地方一米多,有的地方就很少,有的地方就没有一个龙脉,所以明代的时候把它神秘化,说它是有生命的,会跑。但是一个好的紫砂,它一定能做得很精致。
吴:买壶的时候,关注壶的造型就行了,不用看它的材质吗?
宋双才:泥肯定是重要的,但是通过壶形去判断泥的把握性不大,这是一个窍门了,需要更长时间的领悟。比如说我们买壶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就是认识像张志强这样的人,他的积累可以告诉你;还有一个就是看展会,对好壶有个概念;然后按照你的标准再去选壶就不会错。好的壶有很多的特征,比如说浇上水以后,水不会一下就溜下去,而是铺满整体,因为它是砂嘛。还有,文献记载叫“出如野铜”,就是刚出炉时很干涩,拿手轻轻一擦可以出光,如果用一块布擦的话,它很漂亮,这就是好砂做的。我曾经有一把壶给一个卖壶的朋友看,“你怎么还要这种壶啊,拿回去吧”,他说。我就拿回去擦了半宿,再回来,他就问“这是昨天那把壶吗?不一样了。”好壶只要你稍微一服侍就能出宝气来,不好的壶怎么弄还是不好。这还有一个养壶的学问,我们现在倡导的观念就是你只要正确使用就行了,以前的时候是养茶山,我们不管它叫茶垢。当时养茶山并不是为了对壶有好处,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喝茶历史长,辈分高。现在我们提倡壶里边越干净越好。好壶永远是好壶,不是说你养就变成好壶了;不好的壶,可以越养越好,但也不会养成好壶。再有就是壶跟茶有一个品位的关系,喝绿茶尽量用扁的大口壶,这是希望它热气散得快一点,喝红茶就要高一点,喝乌龙茶、铁观音,就用适中一点的。壶和茶要配合,至于泥和茶的配合有很多人也在研究,比方说青泥适合什么茶,红泥适合什么茶,缎泥适合什么茶,我觉得这个意义不是很大,为什么呢,泡茶有很多元素,比如说水温,制茶量,茶在壶里面留的时间,速度快慢,你的心情等等,泥起的作用太小了。紫砂源矿有三种,一种是红泥,一种是紫泥,一种是本山绿泥。紫泥矿是青色的,以前叫青石、青泥,烧出来是紫色的;本山绿泥烧出来是嫩黄色的,不是绿色,所以如果有人说是绿泥做的,不对,一定是添加了染色剂才形成的;红泥的矿是黄色的,烧出来是红色,只有紫泥和红泥的颜色是根据烧成品来定的,绿泥是根据矿定的,划分标准不规范。然后还有共生矿,一种就是红泥里边含有本山绿泥,叫比陶青,还有一种就是绿泥党中含有紫泥,叫灌泥,就这样五种矿,但是这五种矿是在明代确定的,后来随着开采地域的扩大,出现更多的是合作紫砂壶的泥,这样的品种比较多,没有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但是大家也在用这个原料。不要听人在品种上忽悠,只认这五种就够了。矿的绝源问题我解释一下,矿不是绝了,是挖得太多井下成了一个大水塘,要把水抽干那开采成本太高了,所以现在能开采的都是一些地表的,深挖的基本没有,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时很多人家里都有存泥,存泥量非常大,他们给我的概念是这些存泥做二百年都用不完。但是我們又没办法验证它,所以泥料不是紫砂壶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使没了也没关系,存世量非常大。
薛跃进:紫砂壶很难判断真假,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说专门的文化研究不够?
宋双才:对。紫砂的泥料20年之间变化不明显,就使它的历史痕迹测试起来很难,断定一个年代也存在很大困难,做旧更容易一点。玩儿这些东西也跟玩儿其它古董一样,也是用比较法,我们看到过的东西才敢断定它。
薛跃进:比如说我买瓷器。30块钱买个瓶儿,虽然他不好,但是它肯定是瓷器。但是我去买壶,30块钱买的肯定不是紫砂的。
张志强:也不见得。我去年还90块钱买了一把不错的呢。
薛跃进:这个很难把握。
宋双才:就是。我们所花的成本有两条儿,一个是钱,一个就是功夫。不要认为一天就可以把它弄清楚,不可以的。现在快餐文化影响得太厉害了。
丁国忠:有人说,一万块钱一把的壶,它的泥料和500块钱的壶是一样的,对吗?
宋双才:做一个一万块钱的壶,和做一个五百块钱的壶,泥料可能都是30块钱1斤买的。那么是不是说这泥就没有区别了呢?也不是。泥就像书画的宣纸和墨,齐白石用的,启功用的和我用的,写出来的字价钱肯定不一样。买回来的泥都是30块钱,但是治理完了价值就不一样了,这个泥在别人手里有一个后知的过程。对泥性的把握就使它有了本质的变化。有好多的步骤,先是沉浮,接着是锤炼,是他的经验决定的。是一个机械过程,没有化学过程,所以说泥虽然不会影响壶的价格,但是相同价格的泥在不同人的手里边,就是他的技术在这里体现了。
吴:做一把好壶真不容易。
宋双才:很不容易。它只是一个泥啊,做成这样,特别难,以前要学徒三年,然后再出师三年,十几年才能做出一把好壶来。烧制过程也很重要。现在控制力强一点,以前不行。用生命作一把壶,烧坏了,这生命的价值一分都体现不出来。
吴:紫砂壶也跟绘画似的分派别吗?
宋双才:有。有花货、方货,金銮器,有传承家族的一些特征,个人的特点。
赵蓉:壶跟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哪一个最接近呢?
宋双才:跟书法最接近。瓷器讲釉色不会讲精气神,青铜器也不会讲精气神,书法就讲精气神。壶,也讲精气神,也要有一个临摹,一个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跟书法是最接近的姊妹艺术。我把它提高到这个高度很多人都反对,但是,它真的比写一幅字还难。所以我很尊重那些做紫砂壶的老师。冬天很冷,他们捧着冰块一样的泥照样去做,真不容易。
张志强:宋先生刚才说的特别有道理。这么多年来,我还没有花几万块钱买过一把壶。有时候我看这壶真是不错,有一点蠢蠢欲动,但是我一直在研究它的成本。宜兴我也去过几次,不过就像刚才宋哥说的,在泥料鉴别方面真是没有太好的专家。所谓的专家也就是看得多了,变成了一种感觉。我有一天特意把一把壶打碎了,不是说我的壶太多了,而是我要弄明白它,为了长这个学问。壶就怕比。桌面上这两把壶你们看看,不一样吧?这是煅泥做的,紫砂泥的一种,你看它的每一个线条,干净利索,都有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看一个蛛丝和一根绳子不一样,你看一个树杈跟一根铁丝也不一样,这壶上的线条,一定要像树杈像蛛丝,要有生命力,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划和不会写的人写出来的就不一样,人家那个扁的是圆的感觉,你写的那个就是一个感觉,这就是生命力。
宋双才:还拿这个壶为例,讲几个器形上的问题。首先要讲求一个“气感”,就是膨胀的感觉,一把壶要给人以气球般的感觉,这样壶看上去就不会发死;再一个就是要讲求舒展,就是姿态。壶跟人一样,一个将军即使穿上要饭人的衣服,他还是将军。让一个要饭的穿上将军的衣服,他还是要饭的。这就叫舒展,无限延伸的那种感觉。将军一定是向上的,精、气、神嘛。不能有往下压的感觉。这就是气形上的把握,美感其实都是相通的。
丁国忠:我本身也是做文化产业的。跟张总认识以后对紫砂和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四月份要搞一个紫砂的展览,所以我最近也把北京卖紫砂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都看了一下。这些壶在200到1000块钱之间,大部分也是有些工艺师、助理工艺师之类的名头在里面,包括一些证书什么的。我想问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办展览时,游人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价位的壶有没有收藏价值?再一个就是这些市场上的做壶人值不值得信赖?
宋双才:好,先说您的第一个问题。价值不是价格的唯一评判因素。可能一把壶就卖几十块钱但它也是一把好的壶,而花2000元买的壶也许就是次料。去年有人在媒体作演讲的时候说了句话:80块钱以下的壶都是垃圾。后来有媒体对我做采访的时候,我把这个说法给纠正过来了,不能完全用价格的因素来衡量一把壶,如果有经验,即使花上几十块钱也可以买到好的壶。
再说您的第二个问题。现在市场上的这些做壶人如果是有职称的,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受快餐文化、伪文化的影响,他们中大部分人做的壶肯定是不可以收藏的,用来喝茶把玩还可以。
赵蓉:也就是说这个价位的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
宋双才:也不完全是。前几天我在马莲道花1000多元帮朋友买了4把壶,也都是非常好的。就是要看自己的经验,不能一概而论。
王爱民:象我们初入门的人,不要买太花哨的壶吧?比如说花壶。
宋双才:对。越简单可能越好。花壶也可以买,但是要看他做得是否精致。生命力很强,也是很好的,瓜就是瓜,果就是果。还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判断它。平常泡茶喝的壶一般就是简洁的。花壶主要用于观赏,放在家里摆放很有品位。
王爱民:您肯定好多壶了,有多少把呀?收藏多少把啊?
宋双才:看过一万多把吧。收藏有四百多把。
时间:2007年3月
主讲:宋双才
紫砂壶收藏家,
昵称“北京老壶”
顾问:张志强
紫砂壶收藏家、
制壶人,超级壶友
策划:薛跃进
《商业文化》执行总编
壶友:丁国忠 吴芃芃 李瑞兰
王爱民 常 波
赵 蓉 梁 斌
宋双才:大家都是紫砂壶的爱好者,有的还是多年的收藏爱好者。今天相聚在此,关于紫砂的问题我都愿意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讨。
薛跃进:在座的人当中,您是接触紫砂壶年头最长的吧?
宋双才:我是1975年开始接触壶的。买的第一把壶,是因为我的母亲。那年我在清华上学,有机会去宜兴实习,母亲就要我带一把壶回来。紫砂壶已有400年的历史了,泡茶隔夜不馊,好喝。当时什么也不懂,就到当地的杂货铺里挑了三把壶回来。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假货。真正开始喜欢紫砂壶是后来的事情。2002年以后,发现紫砂壶的功用不仅仅是泡茶,还有更多的其他作用,比如说房间装饰、艺术把玩啊,所以就越来越喜欢了。
常波:我对壶是刚刚入门,用紫砂壶也十年了。我的壶龄虽长,但仅限于解渴。现在有四把壶。买第一把壶的时候,当时还觉得很好呢,后来才发现壶嘴儿都是歪的。
宋双才:值得收藏的壶,起码要有形。
常波:除了壶形,还得是名家做的吧?我五年前在马莲道的茶城买了几把壶,壶上还可以刻我的名字。刻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呢?
宋双才:好啊,就像书画里的双款一样。
常波:反正当时就是觉得好玩,买那个壶花了500多吧。
张志强:当时500块钱算是很高了。等你玩壶成了名家,后面又有自己的戳,这壶就值钱了。
常波:这壶是不是也跟瓷器似的,一部分是生活用品,还有一部分是艺术品?
宋双才:是。所以我总跟大家说,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紫砂壶就足够了,根本不用再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用别人的观点去看,越看越不明白,用自己的观点看总有看清楚的一天。瓷器和艺术品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拿一块金子到银行去兑钱,肯定不怎么值钱。把它做成一枚戒指,可能就很值钱,做成一尊佛就更值钱了。
赵蓉:常先生讲他是才入门,我还没入门呢!接触茶也是巧合。一个朋友开茶馆,送了一套茶具给我,觉得挺好玩的,开始鼓弄一下。宋老师在博客中讲,您买第一只壶只花了5毛钱,却是一把好壶?
宋双才:对,5毛钱。现在看来那把壶是非常好的。
赵蓉:现在值多少钱?
宋双才:2004年我在潘家园看过一把同样款式的壶,但质地没有我的好,要价800元。
李瑞兰:升值空间还是挺大的。
宋双才:看怎么讲了。5毛钱要是在1980年买猴票,可以买6枚,现在一枚猴票卖2000元,6枚就是1.2万,比这把壶值钱多了。
梁斌:我觉得壶文化实在是太深了。在这儿看见张先生的壶,觉得自己那些壶就是垃圾。像我们这种刚入门的人,想买一把壶自己用,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宋双才:有您这种疑问的人特别多,我们先来把话题说大一点: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文献里讲茶是完病之药,就是说茶从发现时起就是跟药结合的。做饭的时候一片树叶飘进锅里,吃完饭后,病人的病好了,于是就开始对树叶感兴趣,这就是茶的雏形,后来茶用来调味,比如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后来文人雅士对茶的推广宣传有所探讨,既然喜欢喝茶,就要讲究得细腻一些。很多人就开始对喝茶的器皿关注起来,比如说宋代喝茶,一定要用什么样的盏才能看茶看得清楚,到明代发展到顶峰。从明代到清代,中国开始受到外族的入侵,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侵蚀了,清代统治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修修补补,比如说清代的家具,和明代相比,雕工啊镶嵌啊都做得十分繁琐,茶的文化也开始没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茶文化的探索,在清朝开始往下走,然后到民国、到解放、到文革,整个一条线都是往下走,大家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对文化的需求肯定要受影响,一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我们的茶文化。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拐点呢,就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那时出现了一个食谱,有六种颜色,其中绿色就是指绿茶,通过喝茶来提高免疫力。大家为了保命,开始重新关注绿茶,茶的产业开始复苏,报纸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文章。绿茶大受关注之后,乌龙茶红茶也站出来,茶文化在整体上开始被撬动,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包括现在的普洱茶热。普洱茶被称为热的古董,可以收藏,越藏越香。2006年我们国家茶出口是102万吨,第一次超过100万吨。但即使这样,在近百年来我们国家始终没成为茶出口的第一名,肯尼亚是出口茶叶的老大。作为一个茶起源的国家,这是一种压力啊。
更多人开始关注茶了,喝茶的人就开始选择茶具了。但同时,紫砂壶的发展也正遭遇瓶颈。紫砂壶从产生开始,就有了层次上的区分,分为两块,一是使用器皿,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文人雅士所用,除了喝茶外,还有把玩的因素在里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这类是精品。当时的紫砂没有官窑但因为是文人喜欢的东西,价值比较高。
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人做的一把壶使用十年后可值金一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把金元宝挨着码一直放到笏板那么长。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得放十几个金元宝,可见当时一把紫砂壶有多贵了,土比金子还贵。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全世界可以让土跟金争价的只有中国人了。
中国人发现了茶,发展了茶文化,发明了最适合喝茶的茶具,这都是得天独厚的。但也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紫砂壶的精品价格比较高,实用的价格比较低。比如一个壶匠有一块紫砂泥,是做一把精品壶还是做一把实用壶呢?他肯定做精品,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买一把收藏的壶很容易,而买一把喝茶的紫砂壶,很难。
薛跃进:你想吃一个馒头,但所有人都去做汉堡包了。
宋双才:对。这个问题我从去年就开始注意了,于是就开始动员一些企业,像吴裕泰,我跟他们讲,现在紫砂壶市场已经遭遇了瓶颈,谁去观察它、发现它,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要再作那些收藏品了,用好一些的紫砂,做大家喝茶用的壶,卖价低一些。我曾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人为什么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美国人通过调查发现:工艺品收藏消费量最大的是在60—80美元,折成人民币就是400—600元的东西卖得最好最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水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卖4000—6000呢?奢侈品有它的消费空间,但毕竟是少数的。
宜兴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一车子不如一箱子,一箱子不如一盒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的人一把壶可能值30万,另一个人要做几车壶才能相抵。我们没有必要为不要的功能埋单。当然喝茶的壶也是可以把玩的。比如说,我买的那把5毛钱的壶,现在也值钱了,存世量少,就值錢了。大家应该呼唤价格在400—1000元间的喝茶用壶。当然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比如说花几百万买的房子,花50万装修,那是得用5000元的壶了。这跟环境等各方面都要匹配,一个普通人如果花5000块钱买把壶,那他就舍不得用了。其实,做一个100块钱成本的壶,很容易卖到200到300,这么高的利润,已经非常好了。
薛跃进:现在紫砂壶是不是有价无市?
宋双才:可以这么讲,一方面是还在继续做壶,大家可以花同样的钱买到比你手里更好的东西;再有,拍卖公司拍的都是存世量很少的东西,既然你继续做,我就不会更多地拍卖它。不可能为现在做壶的人去定价,如果定了三十万一把,那么以后这个人的壶价都是三十万,就没有必要再用拍卖公司了;第三是没有这样一个市场体制去满足这样一种交换,就是大家把壶拿过来交换。壶的价格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涨了10到15倍,也就是说,那时候花200元买到的壶,现在花3000元也未必买得到,价值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壶的需求量增大了,喜欢的人多了,但紫砂壶市场现在是一条腿,买可以,卖很难,花1万6买把壶,但未必能1万6卖出去,如果一把壶成了孤品,价值才可能上涨,现在的藏壶存在“变现”难的问题。
薛跃进:任何一种商品在普及阶段都有这样的过程。收藏壶也是一样,过去的文化就是圈子文化,相近的文化水平,相近的喜好与理解能力,甚至是相近的消费能力。现在爱收藏的人多起来了,普及率高了,但对紫砂壶还不太熟悉,是普及率还不到。
宋双才:盛世收藏,首先是价值驱动,所以我跟一些做壶的企业讲,如果让人买了你的壶,第一把壶是400块钱,那么第二把壶就可能是800,第三把壶就可能是2000,知名度高了,买你壶的人自然会多,假使有10万人买你的壶,而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买高档壶,那这个高端市场也会很大。紫砂壶是个地域文化,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喜欢它,常有人问买什么样的壶,我说有时候一个很普通的人做的壶都值得一买,有时候一把壶值不值得买他们都不是很清楚。艺术是什么?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是换句话,光有情感宣泄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艺术更是情感的共鸣。一把壶只有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价值才会提升。玩儿壶,应该去发现好壶而不是去寻找好名,我们不是在炫耀财富,而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的熏陶。
张志强:我觉得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我今天想收藏,明天就去买十把壶回来。如果是这样,那也收不着好壶。
王爱民:最早的紫砂壶是什么年代呢?
宋双才:中国的壶文化很悠久,陶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壶了。那时候壶不是现在这个状态,是颈比较高的瓶子,可能跟葫芦有关,到了后来发展到紫砂壶,明代发展到高峰,这跟茶的品饮方式改变有关。宋的时候还是点茶,做成团状,不是我们现在的冲泡,就是日本现在保留的那种状态,把茶弄成茶末,倒到里边来搅。以前的壶都是烧水用的,烧水是在厨房,烧完水放到一个什么器皿里,拿到外面来,再做茶道。冲泡是明代一个皇帝的弟弟开始改的。到明代有了这样的变化后,壶成了几案上可以摆放的东西了。壶从厨房上升到厅堂,身份就提高了,有文玩的价值了。出土最早的壶叫乌金提梁,是宋还是元的不太清楚。但那个壶是有出土记载的最早的一把,是壶祖宗。
李瑞兰:我是一个喝茶的受益者。中医有一句话叫芳香毕散,喝茶的时候闻香气对人身体特别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喝铁观音,受益匪浅。说喝茶就离不开壶,我第一把壶是在潘家园买的,20块钱。造型挺好看的,但是买来以后,张总说你不能用它沏茶,它外边抹了鞋油。现在我家里刚装修完,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茶具上边放着若干把壶。那第一把壶没扔也没送人,这些壶记载了我对壶的认知过程。这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现在我能认识到它好不好,不好在哪儿。我能去欣赏它们,把玩它们。
宋双才:过去文人有三雅,就是文人玩的东西,一个是兰花,一个是奇石,一个就是紫砂壶。它不是皇宫里面的贡品,是民间的,但它被文人雅士喜欢,不华贵,但高级。我们喜欢的也还是这种文化的东西。紫砂确实是陶,瓷是挂釉的,很早就产生了,不挂釉的就是陶,紫砂介乎它们之间,叫炻器。它不挂釉,但是致密度要比陶好。我说说紫砂壶的特性吧。一个就是它的成形能力强,可塑性好。瓷器一定不能用一种陶土来做,要有添加物。紫砂壶就用一种材料做,就是紫砂,成形性非常好,不用添加任何东西。我们紫砂代表团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可以有这种东西,不用任何添加物,能经得起1200度的高温去烧,他们非常震撼。紫砂的第二个特性就是适茶性,隔夜不馊,泡茶香,为什么呢,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共识。一种说法是讲它具备双重气孔结构,这个结构就是透气,不渗水,只有紫砂有这种结构,而且只有宜兴才有紫砂。那么是矿里有还是壶上有这种结构呢?如果矿里有在后期的制作当中破坏没破坏啊,如果壶里有,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做完壶以后也会有这种结构了?通过研究、整理和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紫砂壶的双孔结构是从矿到成形的中间形成的,其他的陶土可能有双重气孔结构,但是经过后期的配比,被炼,最后做成器皿的时候,这个结构会被破坏。紫砂有这种结构,而且烧出土以后还保持着这样的结构。双重气孔结构为什么就适茶呢,我们知道,茶是温度越高香气越浓。绿茶很嫩,用高温去烫,容易烫熟,比如用玻璃杯就会烫熟,但紫砂壶身上布满了气孔,高温下去以后,烫到茶叶,香气激发,但温度随着蒸汽回到壶壁里边,被吸收,一下就降到75度或85度,茶叶所感受的温度降下来了,香气激发出来了,这叫适茶。还有隔夜不馊,我们用其他器皿泡茶,时间长了茶水会黑,但是用紫砂壶泡茶隔三天再去看,那汤还是原样。为什么,它里头有不可知元素。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是什么元素在起作用。这是从适茶性上我们做一个解释。那么还有,紫砂壶是什么,我给它的定义是,中国最年轻的古董。考察一下,所有的东西,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任何一个民间工艺品都比它的历史长,都可以发现更早的东西。剪纸,窗花儿,泥人儿,都有更早的东西。
赵蓉:中国历代王朝都建都在北方,而这是一个南方的东西。
宋双才:明代建都已经到北京了。就是说它虽然没有官窑,但是从一开始产生就已经成了宫中用的东西,到颐和园去,可以看到老佛爷用的那个紫砂壶。我还给它提升了一下,提升到什么程度呢?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壶里都有体现。紫砂壶是一個造型艺术的宝库。做多少把都会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造型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它还是雕塑艺术。比如说除了造型以外还有许多东西啊,它底下要有款,款是什么?金石文化。瓷器上很少有印章,瓷器上是釉色的,没有立体感,印章就有立体感。同时壶上还可以刻壶铭、刻绘画,书画艺术在上边有所体现、碑刻也有所体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瓷器上有不了。早期的青铜器上有,但是任何其他器皿上都没有在紫砂壶上表现得更好了。壶铭,说起来有点悲哀,陈曼生是清代的,他撰制的壶铭到现在没有人可以超越。
王爱民:壶铭是什么?
宋双才:就是壶上边刻的话,有的是诗词,有的是其它东西。铭呢,其他器皿上也会有,但是能淋漓尽致表达的就是壶铭。壶铭读起来让人感觉精神净化。文学的东西,也在里边。还有,壶总有一个舞蹈动作。它年轻,集中了传统文化之大成,又是文人把玩,又被皇上喜欢,所以我认为紫砂壶一旦热起来,会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热,会成为古玩当中最被喜欢的东西。
我是爱壶人,发现新爱壶人的时候就会很感动,有时也很困惑,怕给别人引歪道上去,它值不值得这么多人喜欢,我说这么多话是不是在忽悠人,但当我发现它是一个造型艺术宝库的时候就释然了,我的朋友们,也觉得我是在做好事情。
梁斌:鉴别紫砂壶真假的方法是什么呢?
宋双才:很复杂。鉴别紫砂壶的真假,现在没有专家。有被称为鉴别大家的也说“我不懂壶,我懂自己”。相对来讲,懂壶不如懂自己。为什么呢?壶烧制成形,很多因素都不可控,但是我们有一条信念,400多年能传下来的一定是个好东西。如果你看他不好,就不要再去论真假了。一定是一个很有宝气的东西才是好的。我看紫砂壶就讲什么呢,一个是质感表现力非常强。质感表现力最充分的是西方油画,但是当我们很近地去看油画时看到的是什么,是笔触,而不是其它物质的质感。紫砂不是,用紫砂做一个茄子,做一个什么。看起来它就是植物的质感,近看也是,甚至手感上,都可以拿到嘴边去咬的,而且就是用紫砂,用火,不添加任何其它的东西,就可以做到这样的质感,做个花生扔进花生堆里去你挑不出来,多伟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亲和力。我们捧着一个壶的时候,你摸它,没有异物感,做得最好的紫砂壶捧着就像婴儿的屁股。我有一把壶,捧在手里面,它是静止的,但是你老觉得它在向下滑动。那份细腻,真像摸婴儿的肌肤。去看一把壶是不是真的,这几个特性有就肯定是真的。
梁斌:市场上好些壶说是紫砂做的但用的不是紫砂。
宋双才:如果不是紫砂,它的成形能力就受限制,就做不好。哪怕是喝茶的,也一定得和谐。怎么讲呢,就是一个人可能五观都长得很漂亮,但搁一块就不好看了。壶也是这样,要有一个审美,否则看着就不舒服,如果能做到这点,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到宜兴去就可以看到,只有紫砂才有这样的可塑性。用不是紫砂的东西去做,就做不了更精致的加工,东西会很粗糙,嘴儿安歪了也就歪了,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文革前,做紫砂壶要从学徒开始,泥料把握比较好,所以那时候的壶,就是有些粗糙,相对来讲还是好的。但是对早期壶的判断有一个时间的痕迹在里边,要有一个积累。还有一个就是色泽,色泽一定要自然,不要看出化学的颜色,白色的确良,一看就跟白色纯棉不一样。有的壶里面调了一些氧化的色剂在里面。紫砂壶里添一些颜色没有关系,本质没有变,是艺术的需要,这就需要更多的经验。
紫砂叫岩中岩,是一种假泥,外表很坚硬的泥,风化后自然下来的,而且它是透进状的,有的地方一米多,有的地方就很少,有的地方就没有一个龙脉,所以明代的时候把它神秘化,说它是有生命的,会跑。但是一个好的紫砂,它一定能做得很精致。
吴:买壶的时候,关注壶的造型就行了,不用看它的材质吗?
宋双才:泥肯定是重要的,但是通过壶形去判断泥的把握性不大,这是一个窍门了,需要更长时间的领悟。比如说我们买壶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就是认识像张志强这样的人,他的积累可以告诉你;还有一个就是看展会,对好壶有个概念;然后按照你的标准再去选壶就不会错。好的壶有很多的特征,比如说浇上水以后,水不会一下就溜下去,而是铺满整体,因为它是砂嘛。还有,文献记载叫“出如野铜”,就是刚出炉时很干涩,拿手轻轻一擦可以出光,如果用一块布擦的话,它很漂亮,这就是好砂做的。我曾经有一把壶给一个卖壶的朋友看,“你怎么还要这种壶啊,拿回去吧”,他说。我就拿回去擦了半宿,再回来,他就问“这是昨天那把壶吗?不一样了。”好壶只要你稍微一服侍就能出宝气来,不好的壶怎么弄还是不好。这还有一个养壶的学问,我们现在倡导的观念就是你只要正确使用就行了,以前的时候是养茶山,我们不管它叫茶垢。当时养茶山并不是为了对壶有好处,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喝茶历史长,辈分高。现在我们提倡壶里边越干净越好。好壶永远是好壶,不是说你养就变成好壶了;不好的壶,可以越养越好,但也不会养成好壶。再有就是壶跟茶有一个品位的关系,喝绿茶尽量用扁的大口壶,这是希望它热气散得快一点,喝红茶就要高一点,喝乌龙茶、铁观音,就用适中一点的。壶和茶要配合,至于泥和茶的配合有很多人也在研究,比方说青泥适合什么茶,红泥适合什么茶,缎泥适合什么茶,我觉得这个意义不是很大,为什么呢,泡茶有很多元素,比如说水温,制茶量,茶在壶里面留的时间,速度快慢,你的心情等等,泥起的作用太小了。紫砂源矿有三种,一种是红泥,一种是紫泥,一种是本山绿泥。紫泥矿是青色的,以前叫青石、青泥,烧出来是紫色的;本山绿泥烧出来是嫩黄色的,不是绿色,所以如果有人说是绿泥做的,不对,一定是添加了染色剂才形成的;红泥的矿是黄色的,烧出来是红色,只有紫泥和红泥的颜色是根据烧成品来定的,绿泥是根据矿定的,划分标准不规范。然后还有共生矿,一种就是红泥里边含有本山绿泥,叫比陶青,还有一种就是绿泥党中含有紫泥,叫灌泥,就这样五种矿,但是这五种矿是在明代确定的,后来随着开采地域的扩大,出现更多的是合作紫砂壶的泥,这样的品种比较多,没有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但是大家也在用这个原料。不要听人在品种上忽悠,只认这五种就够了。矿的绝源问题我解释一下,矿不是绝了,是挖得太多井下成了一个大水塘,要把水抽干那开采成本太高了,所以现在能开采的都是一些地表的,深挖的基本没有,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时很多人家里都有存泥,存泥量非常大,他们给我的概念是这些存泥做二百年都用不完。但是我們又没办法验证它,所以泥料不是紫砂壶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使没了也没关系,存世量非常大。
薛跃进:紫砂壶很难判断真假,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说专门的文化研究不够?
宋双才:对。紫砂的泥料20年之间变化不明显,就使它的历史痕迹测试起来很难,断定一个年代也存在很大困难,做旧更容易一点。玩儿这些东西也跟玩儿其它古董一样,也是用比较法,我们看到过的东西才敢断定它。
薛跃进:比如说我买瓷器。30块钱买个瓶儿,虽然他不好,但是它肯定是瓷器。但是我去买壶,30块钱买的肯定不是紫砂的。
张志强:也不见得。我去年还90块钱买了一把不错的呢。
薛跃进:这个很难把握。
宋双才:就是。我们所花的成本有两条儿,一个是钱,一个就是功夫。不要认为一天就可以把它弄清楚,不可以的。现在快餐文化影响得太厉害了。
丁国忠:有人说,一万块钱一把的壶,它的泥料和500块钱的壶是一样的,对吗?
宋双才:做一个一万块钱的壶,和做一个五百块钱的壶,泥料可能都是30块钱1斤买的。那么是不是说这泥就没有区别了呢?也不是。泥就像书画的宣纸和墨,齐白石用的,启功用的和我用的,写出来的字价钱肯定不一样。买回来的泥都是30块钱,但是治理完了价值就不一样了,这个泥在别人手里有一个后知的过程。对泥性的把握就使它有了本质的变化。有好多的步骤,先是沉浮,接着是锤炼,是他的经验决定的。是一个机械过程,没有化学过程,所以说泥虽然不会影响壶的价格,但是相同价格的泥在不同人的手里边,就是他的技术在这里体现了。
吴:做一把好壶真不容易。
宋双才:很不容易。它只是一个泥啊,做成这样,特别难,以前要学徒三年,然后再出师三年,十几年才能做出一把好壶来。烧制过程也很重要。现在控制力强一点,以前不行。用生命作一把壶,烧坏了,这生命的价值一分都体现不出来。
吴:紫砂壶也跟绘画似的分派别吗?
宋双才:有。有花货、方货,金銮器,有传承家族的一些特征,个人的特点。
赵蓉:壶跟中国传统文化里边哪一个最接近呢?
宋双才:跟书法最接近。瓷器讲釉色不会讲精气神,青铜器也不会讲精气神,书法就讲精气神。壶,也讲精气神,也要有一个临摹,一个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跟书法是最接近的姊妹艺术。我把它提高到这个高度很多人都反对,但是,它真的比写一幅字还难。所以我很尊重那些做紫砂壶的老师。冬天很冷,他们捧着冰块一样的泥照样去做,真不容易。
张志强:宋先生刚才说的特别有道理。这么多年来,我还没有花几万块钱买过一把壶。有时候我看这壶真是不错,有一点蠢蠢欲动,但是我一直在研究它的成本。宜兴我也去过几次,不过就像刚才宋哥说的,在泥料鉴别方面真是没有太好的专家。所谓的专家也就是看得多了,变成了一种感觉。我有一天特意把一把壶打碎了,不是说我的壶太多了,而是我要弄明白它,为了长这个学问。壶就怕比。桌面上这两把壶你们看看,不一样吧?这是煅泥做的,紫砂泥的一种,你看它的每一个线条,干净利索,都有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看一个蛛丝和一根绳子不一样,你看一个树杈跟一根铁丝也不一样,这壶上的线条,一定要像树杈像蛛丝,要有生命力,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划和不会写的人写出来的就不一样,人家那个扁的是圆的感觉,你写的那个就是一个感觉,这就是生命力。
宋双才:还拿这个壶为例,讲几个器形上的问题。首先要讲求一个“气感”,就是膨胀的感觉,一把壶要给人以气球般的感觉,这样壶看上去就不会发死;再一个就是要讲求舒展,就是姿态。壶跟人一样,一个将军即使穿上要饭人的衣服,他还是将军。让一个要饭的穿上将军的衣服,他还是要饭的。这就叫舒展,无限延伸的那种感觉。将军一定是向上的,精、气、神嘛。不能有往下压的感觉。这就是气形上的把握,美感其实都是相通的。
丁国忠:我本身也是做文化产业的。跟张总认识以后对紫砂和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四月份要搞一个紫砂的展览,所以我最近也把北京卖紫砂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都看了一下。这些壶在200到1000块钱之间,大部分也是有些工艺师、助理工艺师之类的名头在里面,包括一些证书什么的。我想问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办展览时,游人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价位的壶有没有收藏价值?再一个就是这些市场上的做壶人值不值得信赖?
宋双才:好,先说您的第一个问题。价值不是价格的唯一评判因素。可能一把壶就卖几十块钱但它也是一把好的壶,而花2000元买的壶也许就是次料。去年有人在媒体作演讲的时候说了句话:80块钱以下的壶都是垃圾。后来有媒体对我做采访的时候,我把这个说法给纠正过来了,不能完全用价格的因素来衡量一把壶,如果有经验,即使花上几十块钱也可以买到好的壶。
再说您的第二个问题。现在市场上的这些做壶人如果是有职称的,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受快餐文化、伪文化的影响,他们中大部分人做的壶肯定是不可以收藏的,用来喝茶把玩还可以。
赵蓉:也就是说这个价位的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
宋双才:也不完全是。前几天我在马莲道花1000多元帮朋友买了4把壶,也都是非常好的。就是要看自己的经验,不能一概而论。
王爱民:象我们初入门的人,不要买太花哨的壶吧?比如说花壶。
宋双才:对。越简单可能越好。花壶也可以买,但是要看他做得是否精致。生命力很强,也是很好的,瓜就是瓜,果就是果。还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判断它。平常泡茶喝的壶一般就是简洁的。花壶主要用于观赏,放在家里摆放很有品位。
王爱民:您肯定好多壶了,有多少把呀?收藏多少把啊?
宋双才:看过一万多把吧。收藏有四百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