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体育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后,大大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运动项目“滑轮”逐渐为当代青少年所喜爱,并逐渐被纳入高中体育教学之中。在轮滑运动的发展中,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与轮滑运动相关的政策与举措,如三亿人上冰雪,冰雪运动进校园等,且轮滑运动将进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这意味着轮滑正式成为一项奥林匹克运动。这些都为轮滑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开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也可以看出轮滑运动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轮滑教学,是广大体育教师所要探讨的问题。
滑轮运动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高中有多年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历史。滑轮因其运动的健美性、娱乐性和独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开展滑轮体育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运动能力,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且还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是,笔者从教学现状来看,我国高中学校并未对于轮滑这一运动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也没有将这一项目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文章通过对高中生轮滑运动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1 加深对轮滑运动项目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轮滑运动项目,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对轮滑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滑板运动可以说在高中校园里还是一个新兴项目。轮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不受任何场地的限制,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广场、室内还是室外的篮球场、排球场,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与其它运动项目不同,轮滑运动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更是自由开放,贴近大自然。通过滑轮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对于传统体育来说,对抗极限运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需要人们寻求刺激来释放压力、释放能量,而滑轮运动的兴起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2 激发高中学生的参与兴趣
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就失去了其教学意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低下,其中教师和学生最重要。教师教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优劣,专业技能的高低,都会决定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并最终影响学生参与感的形成和兴趣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自己的敬仰和敬畏感,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做一系列高难度的演示,用实际行动说服学生。与此同時,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体育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动作难度,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来营造气氛。进行滑轮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设计并有选择地实施滑轮。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成绩评价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性评价等方法是适宜的。
3 优化的轮滑教学法
轮滑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中体育轮滑课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在开展轮滑教学之前,应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性特点,不断反馈总结课堂问题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及对策。轮滑教学不能只限于室内教学,这样师生互动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可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即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达到了对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在开展实际轮滑教学中,教师还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手段,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比如,在学习脚尖、脚跟向前滑行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学生站在其的两侧,以避免学生滑倒。学生在练习跳跃障碍物时,可以在其两旁安排两名学生,以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4 转变教师的自我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个人的观念,对其所从事的成败,效率的高低,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中,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方式上,为教师轮滑专业培训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制度上,对教师轮滑专业创新和科研能力实施激励机制。或积极与社会专业机构联系,聘请专家授课,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5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高中学开展轮滑运动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举例来说,可以为学生提供光滑的场地,在光滑的地面上练习制动,也可以在有拐弯的地方多联结前后压步或转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练习原地动作,尽量避免快速滑行,因为学生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控制动作,担心撞到行人。如操场有较多的地方随时可以提前清理干净,有时一块小石子也会影响操场的训练质量,同时在障碍物较多的地方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提醒学生要小心谨慎。
6 结论
轮滑这一体育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探索轮滑教学的规律,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为轮滑教学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滑轮运动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高中有多年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历史。滑轮因其运动的健美性、娱乐性和独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开展滑轮体育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运动能力,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且还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是,笔者从教学现状来看,我国高中学校并未对于轮滑这一运动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也没有将这一项目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文章通过对高中生轮滑运动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1 加深对轮滑运动项目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轮滑运动项目,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对轮滑运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滑板运动可以说在高中校园里还是一个新兴项目。轮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不受任何场地的限制,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广场、室内还是室外的篮球场、排球场,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与其它运动项目不同,轮滑运动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更是自由开放,贴近大自然。通过滑轮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对于传统体育来说,对抗极限运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需要人们寻求刺激来释放压力、释放能量,而滑轮运动的兴起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2 激发高中学生的参与兴趣
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就失去了其教学意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低下,其中教师和学生最重要。教师教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优劣,专业技能的高低,都会决定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并最终影响学生参与感的形成和兴趣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对自己的敬仰和敬畏感,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做一系列高难度的演示,用实际行动说服学生。与此同時,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体育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动作难度,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来营造气氛。进行滑轮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设计并有选择地实施滑轮。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成绩评价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性评价等方法是适宜的。
3 优化的轮滑教学法
轮滑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中体育轮滑课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在开展轮滑教学之前,应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性特点,不断反馈总结课堂问题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及对策。轮滑教学不能只限于室内教学,这样师生互动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可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即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达到了对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在开展实际轮滑教学中,教师还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手段,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比如,在学习脚尖、脚跟向前滑行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学生站在其的两侧,以避免学生滑倒。学生在练习跳跃障碍物时,可以在其两旁安排两名学生,以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4 转变教师的自我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个人的观念,对其所从事的成败,效率的高低,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其中,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方式上,为教师轮滑专业培训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制度上,对教师轮滑专业创新和科研能力实施激励机制。或积极与社会专业机构联系,聘请专家授课,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5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高中学开展轮滑运动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举例来说,可以为学生提供光滑的场地,在光滑的地面上练习制动,也可以在有拐弯的地方多联结前后压步或转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练习原地动作,尽量避免快速滑行,因为学生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控制动作,担心撞到行人。如操场有较多的地方随时可以提前清理干净,有时一块小石子也会影响操场的训练质量,同时在障碍物较多的地方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提醒学生要小心谨慎。
6 结论
轮滑这一体育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探索轮滑教学的规律,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为轮滑教学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