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宣部、教育部专门发文指导,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每学期都发布指导性意见或者召开备课会。但是,与党和国家对这门课程高度重视不协调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认识上存在误区,学习积极性不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致力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在遵循教育部、省教育厅指导意见的原则下,从课时分配、讲授内容、师资配备、授课形式、校园文化、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索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了解形势,认识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的重任。该课程开设以来,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欢迎度与专业课程相比偏低,教师授课水平尚待提高,授课内容、方式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根据学情,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作了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探索与实践,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本院对该门课程十分重视,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课表,规定学生旷课达到一定节数者重修。但是,单靠政策支持,没有吸引的学生教学内容,缺乏强大的教学团队,只能是老师自顾自讲授,学生睡倒一片。
1.《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必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解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强,紧贴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兼具时效性、针对性特点,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既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包办。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在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前,虽然学生到课率很高(不上课过不了关),但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重视,认为不用学、不必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硬本领;现在网络发达,还有广播、电视,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上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图文并茂,何必上《形势与政策》课。
其它院校也大致如此。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3]
3.《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也是教学困惑的原因之一。受实效性强的限制,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尽管教育部社政司在每个学期初都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各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也在每学期召开《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其它省份也大致如此),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研讨本省的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性)。但是由于开学初和学期中后阶段国内国外形势变化较大(如重大突发性事件),使得教育部(教育厅)教育教学要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参照性不强,指导力低,各高校必须根据授课时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选择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国际国内大事;根据学生兴趣、就业需要,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顾及学校所处区域。以我院为例,学生迫切要求多介绍广东省乃至广州市的社会形势、地方政策,对于发生在其它地方的重大事情兴趣不大。
5.教师素质不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宽,内容涵盖广,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现实与历史交叉,宏观和微观并重;既有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问题,又有军事、科技、自然等问题;既要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的规定,又要剖析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是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性强。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能样样都不精通,但必须样样都知道一些,是个博学家而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这种要求,年轻教师胜任者少。
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高职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对教师依赖大,其对教师的认可度往往反映到对课程的认可度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通过多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和指导性意见,近三年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1.改革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中宣部、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1学分18学时。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1-4学期开设(第5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每学期6学时。第一学期2学时由专任教师讲授,内容是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4学时是最近发生的大事(热点、焦点问题),其中2学时是国际国内大事,2学时是学院所在区域广东省或者广州市的大事。从第二学期开始,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包括校内专家)都以时事为主。
2.集体讨论,确定讲授内容和基本思路。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内容相对稳定。教师根据课时,将基本理论在第1学期讲完。
由学院主管领导、思政部教师、外聘专家进行课程内容集体讨论,主要是针对国际国内大事,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何谓热点,对热点如何把握,不是一名教师所能解决的。集体讨论,确定讲授的重大事件,然后由专任教师和特聘专家(上一学期确定下一学期的讲座专家)分别搜集资料;再次集中,分析、把握国家在该事件上的基本政策(策略),然后各个任课(讲座)教师分别撰写教案。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党委书记讲授《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2学时国内大事),学生反映很好。广州亚运会刚刚结束,亚运对广州市发展的影响,是广州人人关心的问题。学院副院长(经济学专家)讲授《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学时学院所在区域大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专任教师介绍国际最新时事。由于内容既属于时事重点,又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喜爱。
3.固定教师按照正常教学班课堂讲授和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鲜明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特点,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知识面广,有较多的社会阅历。我们从全院范围内选择了一名《形势与政策》课程责任教师(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任教师),该教师不仅知识面广,而且同时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讲座的专家,既有学院领导,又有广州市体育局领导,还有省政协等部门的专家(根据最新时事内容选择专家)。
4.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引导的位置,核心是把握方向。此处的关键,教师既不要成为讨论的主角,又要把握住讨论的大方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讲座以专家讲授为主,但最后30分钟是学生提问。提问分为事前提问和现场提问。事前提问,在讲授前一个星期,就把讲授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辅导员搜集后交给课程责任教师,再由责任教师转交专家。现场提问,学生听完讲座后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可以举手发言,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递上去。
5.邀请名人,以专题采访的形式上课。如我院2011年5月邀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金牌获得者陈燮霞(我院输送的运动员)回到学院,教师则作为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上了一堂《形势与政策》课,整个采访突出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效果显著。
6.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引导相结合。“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4]要想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单凭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专业课。我们借助学院打造校园文化、筹建广州体育博物馆的良机,从体育入手,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举办知识竞赛;教师参加学生社团的一些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根据每年的国际国内大事,举办专题展览和活动。例如,今年举办了体育史展览、中国革命历程展览、党的光辉历程展览、冠军林启动仪式等。通过营造《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氛围,在学生中形成关心时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
7.改革考核模式。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一改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以学生随堂笔记和心得体会为考核内容。每个学期结束时,课程责任教师将学生的听课记录本搜集上来,检查每一次课(含讲座)的课堂笔记和学期学习心得,符合要求的,盖上部门公章,作为该学期课程通过的凭证。当第四学期结束后,如果四个学期均通过,则给出合格以上成绩;如果某个学期没有通过(没有盖章),则重修该学期课程(内容以重修时的国际国内大事为准)。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思考
1.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十分重要。一些高校的领导口头上说《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行动上无体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所在部门没有使学校领导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拿给院领导看,而是多次请院领导参加课程讨论会,使院领导对这门课程有较深的了解,从而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我院主要领导都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如体育史展览是图书馆牵头,冠军林启动仪式是宣传处牵头。我们与其他部门通力配合,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全院开花。
2.慎重选择课程专任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对教师的知识面、兴趣广泛度、政治敏感度要求很高。因此,必须慎重选择课程责任教师。虽然讲授者多人,主持课程讨论、整理教师团队意见、拿出每学期教学内容基本点初稿等,都有赖于课程责任教师。一个好的课程责任教师,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其所起草的学期教学内容与要点容易在集体讨论中通过。而且,课程责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包括讲授教师)的反映。如果课程责任教师不能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学生不会讲心里话。
3.不能完全照搬省教育厅《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的讲授内容。每学期开学前,省教育厅都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学期讲授内容。但是世事难料,学期中间总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涉及,使学生感到课程与国际国内大事紧密相连。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4.一定要有与学校所处区域有关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固然是讲授国际国内大事,但如果讲授的内容都远离学校所处区域,使学生觉得讲述的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不能遗漏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学校所处区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大事,使学生觉得形势与政策课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4] 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索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了解形势,认识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的重任。该课程开设以来,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欢迎度与专业课程相比偏低,教师授课水平尚待提高,授课内容、方式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根据学情,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作了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探索与实践,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本院对该门课程十分重视,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课表,规定学生旷课达到一定节数者重修。但是,单靠政策支持,没有吸引的学生教学内容,缺乏强大的教学团队,只能是老师自顾自讲授,学生睡倒一片。
1.《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必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解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强,紧贴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兼具时效性、针对性特点,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既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包办。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在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前,虽然学生到课率很高(不上课过不了关),但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重视,认为不用学、不必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硬本领;现在网络发达,还有广播、电视,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上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图文并茂,何必上《形势与政策》课。
其它院校也大致如此。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3]
3.《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也是教学困惑的原因之一。受实效性强的限制,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尽管教育部社政司在每个学期初都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各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也在每学期召开《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其它省份也大致如此),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研讨本省的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性)。但是由于开学初和学期中后阶段国内国外形势变化较大(如重大突发性事件),使得教育部(教育厅)教育教学要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参照性不强,指导力低,各高校必须根据授课时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选择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国际国内大事;根据学生兴趣、就业需要,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顾及学校所处区域。以我院为例,学生迫切要求多介绍广东省乃至广州市的社会形势、地方政策,对于发生在其它地方的重大事情兴趣不大。
5.教师素质不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宽,内容涵盖广,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现实与历史交叉,宏观和微观并重;既有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问题,又有军事、科技、自然等问题;既要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的规定,又要剖析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是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性强。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能样样都不精通,但必须样样都知道一些,是个博学家而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这种要求,年轻教师胜任者少。
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高职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对教师依赖大,其对教师的认可度往往反映到对课程的认可度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通过多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和指导性意见,近三年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1.改革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中宣部、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1学分18学时。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1-4学期开设(第5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每学期6学时。第一学期2学时由专任教师讲授,内容是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4学时是最近发生的大事(热点、焦点问题),其中2学时是国际国内大事,2学时是学院所在区域广东省或者广州市的大事。从第二学期开始,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包括校内专家)都以时事为主。
2.集体讨论,确定讲授内容和基本思路。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内容相对稳定。教师根据课时,将基本理论在第1学期讲完。
由学院主管领导、思政部教师、外聘专家进行课程内容集体讨论,主要是针对国际国内大事,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何谓热点,对热点如何把握,不是一名教师所能解决的。集体讨论,确定讲授的重大事件,然后由专任教师和特聘专家(上一学期确定下一学期的讲座专家)分别搜集资料;再次集中,分析、把握国家在该事件上的基本政策(策略),然后各个任课(讲座)教师分别撰写教案。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党委书记讲授《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2学时国内大事),学生反映很好。广州亚运会刚刚结束,亚运对广州市发展的影响,是广州人人关心的问题。学院副院长(经济学专家)讲授《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学时学院所在区域大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专任教师介绍国际最新时事。由于内容既属于时事重点,又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喜爱。
3.固定教师按照正常教学班课堂讲授和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鲜明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特点,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知识面广,有较多的社会阅历。我们从全院范围内选择了一名《形势与政策》课程责任教师(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任教师),该教师不仅知识面广,而且同时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讲座的专家,既有学院领导,又有广州市体育局领导,还有省政协等部门的专家(根据最新时事内容选择专家)。
4.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引导的位置,核心是把握方向。此处的关键,教师既不要成为讨论的主角,又要把握住讨论的大方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讲座以专家讲授为主,但最后30分钟是学生提问。提问分为事前提问和现场提问。事前提问,在讲授前一个星期,就把讲授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辅导员搜集后交给课程责任教师,再由责任教师转交专家。现场提问,学生听完讲座后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可以举手发言,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递上去。
5.邀请名人,以专题采访的形式上课。如我院2011年5月邀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金牌获得者陈燮霞(我院输送的运动员)回到学院,教师则作为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上了一堂《形势与政策》课,整个采访突出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效果显著。
6.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引导相结合。“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4]要想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单凭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专业课。我们借助学院打造校园文化、筹建广州体育博物馆的良机,从体育入手,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举办知识竞赛;教师参加学生社团的一些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根据每年的国际国内大事,举办专题展览和活动。例如,今年举办了体育史展览、中国革命历程展览、党的光辉历程展览、冠军林启动仪式等。通过营造《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氛围,在学生中形成关心时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
7.改革考核模式。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一改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以学生随堂笔记和心得体会为考核内容。每个学期结束时,课程责任教师将学生的听课记录本搜集上来,检查每一次课(含讲座)的课堂笔记和学期学习心得,符合要求的,盖上部门公章,作为该学期课程通过的凭证。当第四学期结束后,如果四个学期均通过,则给出合格以上成绩;如果某个学期没有通过(没有盖章),则重修该学期课程(内容以重修时的国际国内大事为准)。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思考
1.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十分重要。一些高校的领导口头上说《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行动上无体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所在部门没有使学校领导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中宣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拿给院领导看,而是多次请院领导参加课程讨论会,使院领导对这门课程有较深的了解,从而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我院主要领导都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如体育史展览是图书馆牵头,冠军林启动仪式是宣传处牵头。我们与其他部门通力配合,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全院开花。
2.慎重选择课程专任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对教师的知识面、兴趣广泛度、政治敏感度要求很高。因此,必须慎重选择课程责任教师。虽然讲授者多人,主持课程讨论、整理教师团队意见、拿出每学期教学内容基本点初稿等,都有赖于课程责任教师。一个好的课程责任教师,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其所起草的学期教学内容与要点容易在集体讨论中通过。而且,课程责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包括讲授教师)的反映。如果课程责任教师不能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学生不会讲心里话。
3.不能完全照搬省教育厅《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的讲授内容。每学期开学前,省教育厅都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学期讲授内容。但是世事难料,学期中间总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涉及,使学生感到课程与国际国内大事紧密相连。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4.一定要有与学校所处区域有关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固然是讲授国际国内大事,但如果讲授的内容都远离学校所处区域,使学生觉得讲述的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不能遗漏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学校所处区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大事,使学生觉得形势与政策课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4] 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