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检测永州市健康人群的血红蛋白水平,研究年龄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同时观察本地区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区间。方法:在体检的健康人群中测定1547个体,行OGTT测定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用HPLC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用HPLC法检测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值5.18%±0.72%,在不依赖血糖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每10岁糖化血红蛋白约增加0.1%。结论:永州市健康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范围5.18%±0.72%,且于年龄呈正相关。
关键词 健康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0
本研究通过对1547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统计,得出本地区正常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供医生与患者判断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与否以及了解近期内血糖控制状况。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糖尿病病史非妊娠及其他疾病者,空腹血糖<6.1mmmol/L,OGTT后2小时血糖<7.8mmmol/L,肝肾功能正常者。除外HbA1c檢测结果在(X±S)范围外的数据,再重新进行统计,防止极端高值或极端低值对整体均数的影响,最终列入研究范围1547人,男860人,女687人,年龄30~70岁,平均45.3岁。
检测方法:早晨抽取体检人员空腹静脉血,做空腹血糖、肝肾功能、HbA1c,再行OGTT查2小时血糖。EDTAK2抗凝,D-10高压液相离子交换色谱HbA1c分析仪及该仪器配套使用的试剂。采用HPLC法测定体检者的HbA1c。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检测结果用(X±S)表示,性别间比较用t检验,年龄组间比较用F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结果统计,见表1。
各年龄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30~40岁年龄组4.92%±0.57%,40~50岁组5.05%±0.60%,50~60岁组5.19%±0.38%,60~70岁组5.31%±0.4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糖化血红蛋白增长0.1%,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
各年龄组空腹血糖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空腹血糖有增高的趋势,但P>0.05。
各年龄组OGTT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OGTT后2小时血糖增高0.5mmol/L,P<0.0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空腹血糖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呈直线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1)。
糖化血红蛋白与OGTT后2小时血糖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OGTT后2小时血糖呈直线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1)。
讨 论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标准的确定,是目前糖尿病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反应时,葡萄糖在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残基特异性地修饰血红蛋白A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增高,能反映近3个月总体血糖控制水平,间接反映各组织糖基化反应程度[1]。
2009年,ADA,EASD和IDF共同组织了国际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采用HbA1c≥6.5%作为诊断非妊娠相关的糖尿病的切点;将HbA1c≥6.0%和<6.5%范围内的个体定义为“高危的亚糖尿病状态”[2]。
本研究对永州市体检的健康人群进行了HbA1c、空腹血糖、OGTT后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本地区健康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用HPLC法检测的正常范围4.35%~5.89%,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4个年龄组的HbA1c分别为4.92±0.57,5.05±0.60,5.19±0.38,5.31±0.47,且随着年龄每增加10岁,糖化血红蛋白约增加0.1%。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亦呈增高趋势。
分析原因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α细胞增加,纤维组织增多,导致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组织减少,内脏脂肪增加,组织利用糖减少,靶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逐渐减少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3]。
糖化血红蛋白随年龄增高的升高是衰老的一个征象,根据上述结果,对于确定我市正常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值范围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老年糖尿患者血糖的控制水平和强度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声能.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10):586-588.
2 王丽娟,纪立农.国际专家委员会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的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563-568.
3 成蓓,刘承云.老年病科疑难问题解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8-269.
关键词 健康人群 糖化血红蛋白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0
本研究通过对1547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统计,得出本地区正常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供医生与患者判断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与否以及了解近期内血糖控制状况。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无糖尿病病史非妊娠及其他疾病者,空腹血糖<6.1mmmol/L,OGTT后2小时血糖<7.8mmmol/L,肝肾功能正常者。除外HbA1c檢测结果在(X±S)范围外的数据,再重新进行统计,防止极端高值或极端低值对整体均数的影响,最终列入研究范围1547人,男860人,女687人,年龄30~70岁,平均45.3岁。
检测方法:早晨抽取体检人员空腹静脉血,做空腹血糖、肝肾功能、HbA1c,再行OGTT查2小时血糖。EDTAK2抗凝,D-10高压液相离子交换色谱HbA1c分析仪及该仪器配套使用的试剂。采用HPLC法测定体检者的HbA1c。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检测结果用(X±S)表示,性别间比较用t检验,年龄组间比较用F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结果统计,见表1。
各年龄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30~40岁年龄组4.92%±0.57%,40~50岁组5.05%±0.60%,50~60岁组5.19%±0.38%,60~70岁组5.31%±0.4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糖化血红蛋白增长0.1%,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
各年龄组空腹血糖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空腹血糖有增高的趋势,但P>0.05。
各年龄组OGTT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OGTT后2小时血糖增高0.5mmol/L,P<0.0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空腹血糖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呈直线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1)。
糖化血红蛋白与OGTT后2小时血糖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OGTT后2小时血糖呈直线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1)。
讨 论
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标准的确定,是目前糖尿病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反应时,葡萄糖在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残基特异性地修饰血红蛋白A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增高,能反映近3个月总体血糖控制水平,间接反映各组织糖基化反应程度[1]。
2009年,ADA,EASD和IDF共同组织了国际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采用HbA1c≥6.5%作为诊断非妊娠相关的糖尿病的切点;将HbA1c≥6.0%和<6.5%范围内的个体定义为“高危的亚糖尿病状态”[2]。
本研究对永州市体检的健康人群进行了HbA1c、空腹血糖、OGTT后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本地区健康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用HPLC法检测的正常范围4.35%~5.89%,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4个年龄组的HbA1c分别为4.92±0.57,5.05±0.60,5.19±0.38,5.31±0.47,且随着年龄每增加10岁,糖化血红蛋白约增加0.1%。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亦呈增高趋势。
分析原因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α细胞增加,纤维组织增多,导致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组织减少,内脏脂肪增加,组织利用糖减少,靶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逐渐减少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3]。
糖化血红蛋白随年龄增高的升高是衰老的一个征象,根据上述结果,对于确定我市正常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值范围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老年糖尿患者血糖的控制水平和强度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声能.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10):586-588.
2 王丽娟,纪立农.国际专家委员会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的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563-568.
3 成蓓,刘承云.老年病科疑难问题解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