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惊艳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笔者有一次在长江三峡写生, 偶然遇见新加坡画家萧学民的妹妹萧椀女士, 她送给我一些萧学民作品印成的明信片。当初以为这些作品是用传统写实方法创作的油画,直至2011年秋天收到萧学民画集,才确认他使用的是粉质材料,朋友中的色彩画家都为之惊叹!
  萧学民,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1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 长期生活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何家良博士对萧学民的艺术十分佩服, 感慨地说:“萧学民是天分加努力而踏上成功之道的!”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文化形态汇集的国家,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在东南亚较早地开展西洋画的教学实践与创作, 但是, 不少华裔艺术家仍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灵活拓展各自的创作空间。从萧学民的作品形态上, 我们可以窥见华裔艺术家身上散发的中华民族久远而优秀的文化特质;同时, 也可以清晰地辨析他们作品多元包容的南洋文化特征。萧学民的作品审美形态, 显现海外华裔艺术家创作中揉入东西方艺术之长,实现与众不同的审美追求。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 必须选择独特审美意义的叙述形式。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善于从所处生存环境的诸多景象中选择自己钟爱的形态,进行具有艺术意味的叙述。人们只知萧学民擅长油画。然而,他的粉画显得比油画造诣更深、技艺更精。虽然表面上他的作品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是,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他的艺术实践经历和不与人同的叙述形式, 就会觉察到他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执著追求, 这对于我们正在全力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中国艺术家, 可以产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发。
  艺术创作必须先有思维过程, 而这种过程必须依靠敏锐的触“角”。艺术触“角”对审美对象的选择, 决定了作品基本的价值取向。萧学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必须对生活有真切的感悟和对对象加以取舍提炼的能力。虽然这种感悟与体验有形式差别,但必须是真诚的、有实质审美意义的。他形容自己“脑袋开始长角了”。画界朋友认为他“为人诚挚,不善言谈,” 但在一些艺术问题的认识上,他的思维具备尖锐之“角”,充分利用这种独特触“角”,在看似普通的生活情节中捕捉到闪光的元素,创造出平凡中寓有深刻审美意义的画面。
  萧学民的作品,大多数是在他日常生活与写生基础上产生的。他曾经多次到印度、尼泊尔、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写生。他在1983年踏上峇厘岛之后,深爱该岛的人文与民俗,每年都会在这个浪漫而美丽的岛上泡一段时间,浓重的风土民情与宗教色彩渗入作品,让人体会到画中微妙的禅意。他说:“岛上四合院的民房,中国式的屋顶,……每天都有庙会、祭典,……衣着光鲜的妇女头顶祭品,……婀娜多姿。我完全沉醉在这种朴实、舒缓、神秘又充满视觉效果的天地里,以峇厘的生话题材来创作画,挑战神圣与现实、表象或真实。” 因此,他的艺术触角与视角实在也开阔。
  萧学民精湛的粉彩艺术包括肖像画、人体画和有主题意义的场景作品。涉猎的表现形式有人物、风景,以及对渔民的劳作、宗教活动与山川海景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他以粉彩肖像画与人体画最为著名。何家良博士很多年以前就认为“他的画风是循规蹈矩的”。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对艺术规则与规律的循规蹈矩, 最终蓄势而发, 在最为传统处冲出重围,彰显出画家的艺术个性。他创作的肖像纸板粉彩《彩衣》与《头目》以及许多新娘题材的作品,擅长以最平实、细腻而具变化的技法,成功地完成人物的形神刻划;高雅之中带有几分神秘色调,丰富之中而具几分装饰的背景,塑造出东方人高雅气质与庄重的性格。作品的至精至美跨越了画种的局限,而登临艺术表现的自由境界。
  萧学民的粉彩人体画有两个突出的特色。其一巧妙地兼顾了水彩画的轻盈、透亮和油画的厚实、细腻;其二对画中场景与人物姿态独到的设计。场景非常简朴,甚至忽略不计;而人体的姿态多取休息时人的闲适,而不做作。作品中多位祼体的体姿与表情,突破了一般写生的概念。裸体女性的表现,在世俗之中总带点“色情”,萧学民不以为然, 他认为审美离不开自然之色, 但却是一个高雅的话题。他创作大群体场面时, 习惯以深厚纯朴的画面叙述普通人群的生活,使观众在赏画之时加深对生活和艺术审美关系的理解, 提升作品的审美意义。
  萧学民以他对艺术的虔诚创作出这些独具特色的粉彩作品,诠释出“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有机融合;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触“角”能开发更多、更新艺术语言的广阔前景, 也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和对粉彩艺术的未来萌生更美的遐想。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钟海涛先生,少多才艺,犹喜书画。及壮从军入闽,偶触寿山之石。其石晶莹脂润,乃印石之上品,遂为所迷。  国之篆刻,起于先秦,盛于两汉,复兴于明清,迄今凡三千六百余年。先生上溯甲骨金文、精研古玺汉印、游艺明清大家,临刻文彭、何震,神交程邃、丁敬,更以石如、撝叔、讓之为师,驰骋方寸斗室之内,捉刀犁石四十余载;足可积屑盈塔,岂止掸尘成丘?  文字未萌,图形表意;商周蜡封,后之肖形。神佛百技、飞禽走兽、花鸟
期刊
谢雪君,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纤维造型设计学科设计学博士研究生。现为韩国釜山纤维造型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拼布艺术设计教育委员,广州華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明清以降,處于畿辅辐辏要地的沧州作为钟灵毓秀之地,人文愈发鼎盛,英才俊秀绵绵瓜瓞,文功武略傲甲一方,学术氛围浓烈炽热,流风余韵卓荦浑厚;受益于文风兴盛的勖助,沧州文化声名日益远播,且地域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在畿辅文化圈内占有独特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沧州区域特色文化建构和嬗变的过程中,宗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长期以来,宗族大户抑或寒庶之家为保持家道昌盛,
期刊
苴却石,石眼青如碧玉,红似金瞳,有紫石青花,隐隐绰绰,绿膘黄膘,叠叠映映,绿萝红萝,如梦如幻。  苴却砚,始于何时?  一、出生  砚类,有的出生古早。  看那歙砚,沉睡清幽的龙尾山中,早早地在唐开元年间被一逐兽猎人发现,于是从此石冠群山,名传天下,成为砚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苴却砚,想也可以出生得古古老老,比如出生北魏。北魏,曾出有过一方名垂砚史的石砚,那砚砚形正方,立体造型,四足皆方形,砚的正
期刊
【题记】  生活在湘江边,一直喜欢吃河鱼。十多年前,会经常去到停靠在湘江湘潭段一大桥下的渔船上,从那些由湘江衡山段来到此处打鱼的渔民手中买上一些鳜鱼、白鱼等时鲜河鱼回家。曾几何时,不见了他们的踪影,河鱼也渐渐变得稀贵起来。后来,我接触到摄影,经常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湘江边,偶尔看到江中打渔的渔民,心里便产生了寻找他们,记录这个族群,记录他们生活的念头。于是,我一路沿着湘江堤岸往上游寻访,没有找到我曾经
期刊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为配合今年5月在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
期刊
韦应物(735-790)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脍炙人口已久。韦应物以诗名世,其人其诗,业已传颂千年,勿庸多言。  然而,韦应物的书法传世品极罕,少为人知。随着2007年唐代韦氏家族墓志的出土,韦应物的书法初为世人所知。这四方墓志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其中韦应物撰并书其妻元苹墓志,不但展现了诗人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会特别注意搜集报纸上关于副刊的话题。最近翻检报刊,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又有不少文章谈论一个世纪前的那一大批文人学者,自然也联系到报(刊)纸副刊。特别提到的是1916年创刊的《新青年》。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任的孙郁先生,在前几天共青团中央的“青年公开课――五四特辑”的一场演讲中,也提到了《新青年》
期刊
秋意盎然的山野,阳光洒下了一片金色的光辉。在即将收割的麦田旁边,几位农民模样的人物正围在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男子周围,听着他动人的诉说。那位男子坐在田边的石上,面容清秀,亲切和蔼,侃侃而谈的自信流露于眉宇间的笑意和摊开手掌的姿态。围拢的人们或侧耳倾听,或向他投以殷切的目光,或是在静静地思索。他们的眼中都充满着希冀的神色和对新知的渴望。画面在一片宁静安然的氛围中向观者娓娓道来,让人产生无比的亲近感。我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文化输出是文艺从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孟姜女》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为例,研究当前我国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在动漫作品传播中的成熟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进而为动漫行业整体走出去寻找答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动画 文化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传播中国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