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九二共识”搭台人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 2012,浙江温州人,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南怀瑾在大陆活动的增多,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广,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他。由于南怀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便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他曾为两岸领导人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维持海峡两岸秘密接触管道。
  博古通今,国学大师无所不知
  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南怀瑾,被尊称为仅存的数位国学大师之一,他的著作数不胜数,有人说他一开口就可能写成一本书,这也许有点过誉。但他每演讲一次,演讲稿就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书籍。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南怀瑾从美国迁到香港还不到一个星期,突然接到老友的一通电话,相约一晤。这位老友就是阔别近半个世纪、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贾亦斌。贾亦斌与南怀瑾早在1940年曾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搬到成都改名)是同事。南怀瑾是政治教官,贾亦斌是战术教官兼区队长。
  当天晚上,贾亦斌来到位于香港港岛中环半山区的麦当劳道(旧称麦当奴道,人称高尚住宅区)的南怀瑾住宅。老友重逢,异常激动,彻夜长谈,话题当然不离海峡两岸关系。贾亦斌此次会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南怀瑾为两岸和谈开辟新的通道。而南怀瑾毕竟在美国隐居了3年,对两岸的底牌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刚开始,他婉言谢绝。贾亦斌也不再遮遮掩掩了,他说:“我们知道李登辉是很尊重你的,而且你的弟子就是他的亲信。目睹两岸骨肉同胞长期分离,难道老兄能置身事外吗?”
  继而,贾亦斌列出了他找南怀瑾的三大因素:一是南怀瑾与李登辉能够说得上话;二是南在两岸政治圈中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三是南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所以,贾亦斌将两岸密使的人选锁定在南怀瑾身上。
  贾亦斌之所以说李登辉很尊重南怀瑾,是因为南怀瑾一句话把李登辉推到了台湾领导人的大位上。说到南怀瑾的治学过程,可谓自学成才的典范。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一辈子连张小学文凭都没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1918年,南怀瑾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一个商人之家。6岁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立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因其体弱多病,其父就将他送到离家五六里的山上的家庙里苦读,并请一位拳师教授武术。1935年夏,他从温州坐船到上海,复转火车去杭州浙江国术馆求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武术教官资格。因此他于1940年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此间,南怀瑾每天背着剑,在青城山灵岩寺空地上习武,并拜大禅师、大居士袁焕仙学佛学禅。1943年秋,南怀瑾辞别袁焕仙,独上峨眉山,来到中峰顶上的大坪寺,第一次“闭关”修行。1945年,他在神通具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随后,讲学于云南大学与四川大学。1947年,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
  1949年去台后,南怀瑾开始与人合伙开办公司,起名“义利行”,不甚如意。直至1963年,经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力邀,方前往文化学院博士班担任教授。不久,台湾政治大学也请他任教。
  南怀瑾博古通今,他旁征博引与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对台湾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1966年,应蒋介石、蒋经国之邀,南怀瑾在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在高雄岗山空军基地讲《中庸》时,由于倾心儒学及王阳明学说,蒋介石曾亲临现场,“前设布帘,坐在幕后听”。此事不胫而走,拜南怀瑾为师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多数还是党政军各界的闻人。除了名流权贵外,南怀瑾还专为青年开设了一个讲习班。当时担任《台湾新生报》记者的苏志诚,以及萧政之的下属郑淑敏,都是青年班的弟子。李登辉与南怀瑾的渊源,与名流权贵、青年讲习班这两类学生都有关系。
  一言九鼎,把李登辉推到高位
  1983年年底的一个深夜,南怀瑾还在秉烛夜读。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总统府秘书长”马纪壮竟穿着睡衣与拖鞋,匆匆来访。


  “老师,情况紧急,祈盼老师指点迷津!您怎么看邱创焕、林洋港、李登辉这3个人?”马纪壮说。
  南怀瑾从学生口中得知,蒋经国知道自己的健康随时会出状况,因此,提名就任“副总统”人选不能大意。现任的“副总统”谢东闵是不错,但他的年纪大了,没有续任的意愿;曾经刻意培养的孙运璇又突然中风。左思右想,蒋经国脑子里只剩下“省主席”邱创焕、“内政部长”林洋港以及“台北市长”李登辉。但到底选谁,一时举棋不定。马纪壮穿睡衣半夜来访,恐怕是衔命前来征询意见。
  由于南怀瑾并未直接表达看法,一直到凌晨3点多,马纪壮还是不走。坊间传说,此时南怀瑾起身离座,要去卫生间。马纪壮以为老师要休息了,就急不可耐地请老师赐教。
  南怀瑾随口答道:“你等会儿!”其温州口音,正好与“李登辉”谐音。马纪壮以为是“李登辉”。
  待南怀瑾方便完了后,马纪壮再问为什么是李登辉时,南怀瑾随意说道:“邱创焕太滑头;林洋港有野心;若以蒋经国的立场来看,大概李登辉比较适合。第一,他是农业专家;第二,他是台湾人;第三,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后台。”
  老师的几句话,让马纪壮满意而归。没多久,蒋经国在征询过黄少谷、孙运璇、蒋彦士、郝柏村等人的意见后,最终还是采纳了南怀瑾的看法,选定李登辉为“副总统”候选人。
  由于李登辉与苏志诚情同父子,南怀瑾几句话让李登辉登上“副总统”宝座的事,也由苏志诚传到李登辉的耳朵里。
  1984年3月,李登辉接任“副总统”时,对于如何扮演新角色有些困惑。为此,他让苏志诚借上课之便,向南怀瑾索求良策。苏志诚问南怀瑾:“叔叔(李登辉)知道你很看得起他,最近蒋经国要他多接触三军将领和情治首长,他要我来请教您该怎么办。”   “‘副总统’就是‘副总统’,多看多学,能不过问就不过问;尤其蒋经国最忌讳军事与情治,绝不能碰。”
  南怀瑾的这一番话,又帮了李登辉一个大忙,不只让李登辉得以进一步取得蒋经国的信任,日后更因此而有机会正式继任台湾领导人。
  后来,南怀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影响力因此惊动了蒋经国。为避免南怀瑾由大师变学阀,学阀变党祸,蒋经国有意借当时发生的十信事件,瓦解南门势力。南怀瑾得知后,为了避免眼前即将发生的灾难,决定远走美国。
  李登辉听到他要走,派遣苏志诚前去,一方面道别,另一方面则向南怀瑾索求临别赠言。南怀瑾说:“将来要是有问题,军事问刘安琪,情治问焦金堂,紧急的事,非要找我,可以通过高雄的洪医师。”
  不久,南怀瑾便远渡美国,在华盛顿特区落脚,过着近于隐居的生活。
  贾亦斌知道,南怀瑾旅美期间,过得并不轻松,他深深思念中华故土。1986年中秋月圆,他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以慰思乡之情:
  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
  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牵线搭桥,为两岸和平献上中下三策
  3年后,蒋经国病危,李登辉委托洪医师到华盛顿求取应变对策。李登辉最担心的是中共会否攻台,将来要怎么安排人事。
  南怀瑾再献锦囊妙计:“眼前,大陆不会攻台。半年内不要有人事异动就可以了。”
  1988年年初,李登辉继任台湾领导人,南怀瑾也离开美国,卜居香港。李登辉继任初期,羽翼未丰,依旧把南怀瑾视为“国师”,对于“国师”的谋策,可谓言听计从。也因为有了南怀瑾的一些意见,李登辉才能逐渐由一个过渡人物,变成握有实权的主宰者。
  贾亦斌的此次香港之行,经过与南怀瑾的7次促膝谈心,两人方达成共识。
  南怀瑾对两岸密使说:“我编一个剧本,你们审查……”
  按照预先的约定,1988年4月21日,贾亦斌为南怀瑾带来一个新朋友: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德。
  杨斯德坐定后,首先向南怀瑾表达了中共中央与台湾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意愿。当谈到武力问题时,南怀瑾竟激动地说:“假使你们真要出兵,我也是军人,就回台湾去与你们打仗。”贾亦斌与杨斯德连声说:“不会打啦,不会打啦。小平同志有过批示,要和平解决统一问题,南老若不相信,我们下次带给你看。”后来,贾亦斌与杨斯德再到香港,真的带来邓小平的手谕:“对台暂时不能出兵。”4月27日,临别时,南怀瑾亦表示,将竭尽全力为两岸和谈牵线搭桥。杨斯德与贾亦斌则带走了一盒与南怀瑾的谈话录音带,以便向中共高层汇报。
  与此同时,南怀瑾也让身边的弟子李真吾启程,将同样一套录音带送到台湾,并亲自打电话给时任台湾前“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的苏志诚,请他快派人过来密谈。
  可是,李登辉听了李真吾带去的录音带后并没有动静,善于权谋的他正在观察着大陆时局的变化。而1989年2月,南怀瑾则请贾亦斌为代表,同温州市政府在上海初步商谈合作建铁路。同年10月,南怀瑾派弟子李传洪等人前往浙江,双方签订合作意向书。李登辉开始坐不住了,一次次命苏志诚打电话、发传真函给南怀瑾,探听北京对台政策的虚实。
  1990年,苏志诚奉命首次赴港邀请南怀瑾回台湾面谈。同年9月8日下午,南怀瑾回到台湾,当晚与李登辉在官邸书房见面,仅苏志诚作陪。南怀瑾说古道今,纵论天下以及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他最后说,你先不要管大陆出兵不出兵,蒋家把天下交给你,他们是自己打下来的。你没有威望,要有德望。台湾现在外汇存底有800多亿美元,你先管内政。蒋经国有十大工程,你应好好利用800亿为老百姓做点事。
  次日晚上,南怀瑾和李登辉在“总统”官邸再度会面,两人又畅谈了两个小时。最后,李登辉夫妇把南怀瑾送到门口说:“我就不到机场送行了。请问南老师最后还有什么吩咐?”南怀瑾说:“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罪人。”
  直到1990年12月31日,贾亦斌陪同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代表杨斯德,终于与代表李登辉的苏志诚,在香港麦当劳道的南怀瑾寓所首次会面。
  会谈一开始,苏志诚就滔滔不绝地为李登辉评功摆好,希望取得大陆对李的信任。他向对方透露,李登辉正在做准备,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杨斯德当即说:“中共中央对李登辉先生是很肯定的,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希望能在他任内解决国家统一问题。这次中共中央对台工作会议已确定,以李先生为谈判对手。我们从来没有说李登辉是台独,更没有说这个人不可信。有许多台湾朋友来北京,我们也在帮李先生做工作,告诉他们对本省人一概排斥是不会被我们接受的。”
  第二天的密谈中,南怀瑾向双方建言献策:“我编一个剧本,你们审查。我建议成立一个中国政经重整振兴委员会,包括两岸两党或多党派人士参加,修改历来宪章,融合东西新旧百家思想,中华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宪法、国号、年号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委员会内商量,使之成为全中国人的国统会。这是上策。中策是大陆从浙江温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和厦门划出一块地方,台湾划出金门马祖,两岸合起来搞一个经济特区,吸收台港等地百年来的经济工商经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做一个新中国的样板。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建立南洋海军强有力的基地,控制南沙及东沙群岛,对东南亚至太平洋海域建立管制权力。下策是只就两岸经济、贸易、投资、通与不通的枝节问题商讨解决办法。大家谈生意,交换煤炭石油。”当他谈到两岸合作成立一个经济特区时,双方一致叫好。
  首次密谈结束后,双方约定把会谈录音带回去,各自向两岸高层报告,到农历新年时再谈一次。1991年1月3日,南怀瑾给两岸领导人手书一信,分头送出。信中有一段说:
  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读书乐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应物,活到现在,已算万幸的多余。只望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就无遗憾了。目前你们已经接触,希望能秉此好的开始,即有一好的终结。   趁热打铁,提出“和平共存,协商统一”八字方针
  第二次密谈是1991年2月17日。那天正是春节,贾亦斌会同杨斯德等三人,在南怀瑾寓所与苏志诚、郑淑敏和尹衍梁再次会谈。苏志诚急切地想了解大陆方面如何回应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令。
  南怀瑾知道,这是苏志诚眼下最关心的事。虽然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是蒋经国生前就确定下来的政策,现在不过是由李登辉来宣布一下而已,但这毕竟是李继任后做的一件大事。如果大陆能给予积极回应,在当时台湾人心普遍希望和平的情况下,李登辉就为自己积累了一大笔政治资本。
  眼看杨斯德对此不以为然,苏志诚可能空手而归,密谈就会陷入僵局。南怀瑾起身对杨说:“一旦台湾宣布了,北京没有及时回应,对李登辉来说问题很严重,内部会有反对意见。”
  这时,贾亦斌立刻插话:“最近,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后,两岸还是交战状态。他这样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就使我们很难表态。”
  苏志诚急忙解释说:“郝柏村的话只是回答记者提问。他是一个军人,对大陆政策并不了解,我们的决策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包括李‘总统’和李元簇‘副总统’在内只有6个人。如果你们想了解我方大陆政策的依据,我可以念一份本月5日这6个决策核心人物的会议记录。这份记录是我做的。我来前曾请示能否读给杨先生听,是得到最高层同意的。”
  苏志诚念完文件,杨斯德要求复印一份带回北京,被苏志诚拒绝了。但杨斯德并未介意,他继续说:“我们希望台湾当局把中共定位为友党,将来停止军事对峙、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一切危害两岸关系和统一的言论和行动,达成秘密或公开协议。”并明确提议:双方可先达成秘密协议,得到最高层认可。
  协议内容就是刚才说的“三停止”。有了这个秘密协议,在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后,可以有两个办法回应:一个办法是台湾与北京各自再同时发表声明,声明内容事先交换;另一个办法是双方发表公开联合声明,向全世界昭告,不允许外来势力干预中国人自己的事。
  杨斯德话音刚落,苏志诚立刻问:“你的这些意见是否向最高层报备了,邓小平是否同意?”杨答:“报备了,但邓小平只管大方向,不管具体事务的。”苏志诚核对了郑淑敏在一旁做的记录,重复了杨斯德的意思,是希望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协议内容就是“三停止”。然后,他表示:“我回去报告后会认真研究的。”双方讲定在3月底再谈一次,讨论具体细节。
  同年3月29日,两岸密使按事先约定来到香港。在南怀瑾位于坚尼地道的新宅,苏志诚与杨斯德举行第三次密谈。贾亦斌这次没有参加。
  双方会谈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南怀瑾见双方的想法几乎是南辕北辙,拖下去只会越拖越僵,就提出一个“和平共存,协商统一”的八字方针……双方都同声称好。南怀瑾趁热打铁说:“你们对这个方针都叫好,那就签字呀!你们签了,回去双方领导人认可就管用,就是条约;有一方不认可也没关系,这是一句文学语言,妙就妙在这里。”由于双方都拿不出具体方案,此次会谈无果而终。
  搭台人谢幕,“汪辜会谈”登场
  1991年5月1日,台湾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等人取得共识,决定由汪道涵、许鸣真、杨斯德和王兆国等四人组成项目小组,由汪领衔,以李登辉为对象,通过在香港的南怀瑾谈判。
  6月16日,大陆派汪道涵、杨斯德、许鸣真赴港,与台湾代表苏志诚、郑淑敏会面,双方接受南怀瑾建议,敲定首次汪辜会谈日期。南怀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建议书内容基本三原则为:“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


  根据南怀瑾的记录,两岸密使会晤时主要以化解两岸敌意、签署和平协议为讨论重心。但后来因苏志诚在密谈中采取蒙骗手段,与南怀瑾失和,加上李登辉玩两面手法等因素,从而中断了贾亦斌与南怀瑾开辟的这一两岸密谈管道。随后,启用“汪辜会谈”的新管道。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在香港举行商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从11月3日到12月3日,两会通过书面往来“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台湾“陆委会”主委苏起将其简称为“九二共识”。从此,“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名词。
  “九二共识”确立后,从原则上排除了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并为1993年4月下旬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然而,1999年7月,李登辉正式抛出“两国论”,引得台湾海峡再次战云密布,中间人南怀瑾也只好黯然退场。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政治风浪的南怀瑾,对于在密谈后期,李登辉的背信弃义、苏志诚的欺师辱祖彻底失望。他在退出两岸密谈的时候,在拍纸簿上写下这么一段话:“这是一场愚痴无智的诳语笑谈会,此乃我心裁决的结语。”
  南怀瑾返回家乡浙江后,以他的名誉成立多个基金会,筹集到大量资金,进行多项建设,包括他家乡的金温铁路。还设立奖学金资助30多所大学,为研究黄河断流成立“参天水利工程研考会”等。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在苏州逝世。
  (摘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5期,《海外星云》2000年第25期)
其他文献
2011年9月,担任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两年零9个月的杨岳,又担任省会城市福州的市委书记,这是他首次担任地方党委一把手。至此,杨岳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中最年轻者。  杨岳出生于1968年7月,辽宁鞍山人;18岁考入清华大学,后获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32岁时任北京通州区委副书记(副厅级);33岁时调至团中央,并被增选为书记处书记(正厅级);37岁时接替外调河北的赵勇,任团中央书
期刊
2015年7月3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1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警衔。其中,最年轻的是2015年刚晋升的海军政委苗华。值得注意的是,苗华晋升中将仅三年,担任正大军区级职务仅一年。  2014年夏天升任兰州军区政委的苗华,在此后半年内二度履新出任海军政委。有了这段履历,苗华次年晋升上将虽显与众不同,但也在意料之中。苗华1955年11月生,原籍江苏南通如皋,出生于福建福州
期刊
2009年6月21日,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在29岁担任县市党政正职,在中国的政坛目前应是第一人,因此他应该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市长。  不过,伴随而来的则是外界对于他背景的一系列猜测。其实,周森锋的背景并不是人们揣度和猜测的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他的背景完全靠真功夫和硬实力。  周森锋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这样的出身在基层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当今社会重知识、重能力的大氛围下,一些高
期刊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怀着对党无限感激之情,我把母亲近半个世纪苦难传奇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小书,在武汉市妇联举行的庆三八大会上,我代表全市少先队员为母亲们唱了一曲赞歌。  大会后,当时的武汉市市委书记李尔重同志亲切地接见了母亲和我母子俩,异常热情鼓励我把母亲的事迹写成书,以此歌颂党的温暖关怀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1960年,我写的《我的母亲》一书正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李尔重书记专
期刊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之后,许多著作和资料中介绍,毛岸英是如何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人”。随着当年中央高层研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资料的解密和参与研究和负责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人员的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等,对于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实缘由,也许有鲜为人知的新诠释。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记叙:10月18日,彭德怀离京赴朝之前,毛泽东在菊香书屋设宴为彭总
期刊
2015年1月,孙爱军接于晓明班,任中共菏泽市委书记。值得一提的是,“70后”的孙爱军是菏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委书记,也是山东17市中最年轻的市委书记。  孙爱军生于1972年3月,是平度市人。2001年3月,孙爱军到山东任职。在山东,他曾先后担任省委办公厅助理调研员、调研员,省团委副书记等职务,并曾挂职任烟台市市长助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他赴菏泽任菏泽市委副书记(正厅级);201
期刊
刘剑1970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32岁时,刘剑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4年后接替改任昌平区长的关成华任团北京市委书记,并兼任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38岁时当选共青团中央常委。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39岁的刘剑接替改任区委书记的张延昆,出任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后兼任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在顺义任职一年四个月之后,40岁的刘剑出任北京市
期刊
县委书记被认为是中国公务员体系中最锻炼人的岗位之一,所以这一职位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张晓强是浙江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他1996年从浙江林学院毕业后回到老家丽水地区庆元县,在屏都镇党委任组织干事2年。1998年8月,通过公选任团县委书记。仅半年后,再次通过公选成为丽水地区卫生局副局长。  2001年3月起,张晓强赴美国肯恩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习一年半,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不久,出任共青团丽水市委书记(丽
期刊
习仲勋受康生诬陷,因所谓“反党小说”《刘志丹》案,蒙冤受屈达16年之久。  1956年,工人出版社正式约请作家李建彤创作长篇小说《刘志丹》。李建彤是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之妻,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早在延安时期,她就收集了一些有关刘志丹的材料,对刘志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的准备,李建彤于1958年初动笔写《刘志丹》,同年冬写出初稿,次年春写出第二稿,夏天改完第三稿。初稿和二稿全是
期刊
1982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美国彩色故事片《冰峰抢险队》在上海公映,引起全国人民对精神文明有无阶级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这一年,“八大王”事件反映出我国个私经济正在悄悄萌芽;这一年,“三张弃权票”事件,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民主进程;这一年,中国结束了体育上“东亚病夫”的称号,“体操王子”李宁惊艳全世界。  麦克唐纳=雷锋吗?  1982年10月初,美国彩色故事片《冰峰抢险队》在上海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