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暖的盐洲岛,水草丰茂,鱼虾成群,滩涂上,小蟹为躲避飞鸟的捕食,跌跌撞撞地藏起身躯;成千上万的白鹭漫天飞舞,高声鸣叫。
黑排角的沿岸,有一处奇特的沙地,远远看去像金色的沙滩,走近细看才发现,这是死去的海洋软体动物留下的贝壳所堆积成的“贝沙”。
入夜之后,渔排上的渔灯亮起,人们的说笑声、小船马达的低鸣声、鱼儿不时跳出水面“泼喇喇”的声音,构成了盐洲岛最动人的“渔舟唱晚”。
游过惠州西湖、登过罗浮山的苏东坡曾这样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惠州城外、南海之滨,还有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岛镇:黄埠镇盐州管理区。这是惠州唯一的海岛镇,因为四周环水,所以也被称为“盐洲岛”。
面积44.7平方公里的盐洲岛,至今仍未经过任何现代化开发,一直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堪称世外桃源。岛上,渔民与白鹭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成群的白鹭迎着晚霞,飞回红树林,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原生态的海滨渔乡白鹭纷飞在红树林上
上世纪下半叶,在盐洲岛的龙舟山上,广东考古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红陶片,由此证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但尽管如此,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盐洲岛才真正热闹起来。当时,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们听闻此地鱼虾资源丰富,便纷纷泛舟前往,然后满载而归。消息传来,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渔民们便陆陆续续来到岛上定居、谋生。
经盐洲岛北面的盐洲跨海大桥踏上盐洲岛,沿着白鹭飞舞的公路,往西不到一公里便是白沙村,在建的惠东红树林湿地公园就毗邻这个小村。盐洲岛地处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特别适合红树林的生长。
红树林四季常青,树木盘根错节,茂盛的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翠绿的叶子紧紧地挨在一起,连成一片绿荫,除了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也为鱼、虾、蟹和各种鸟类构筑了一个安全、阴凉的家园。
温暖的盐洲岛鱼虾成群,水草丰茂,成千上万的白鹭栖息于此,任何一个季节都是观鸟的最佳时节,白沙村观鸟台就是最好的观鸟地点。黄昏时分,倦鸟归巢之际,下午的潮水刚刚退去,平静的海面上倒映着红树林斑驳的光影。低矮的红树林下,露出水面的滩涂上,数不清的小蟹跌跌撞撞地爬行,想藏起身子,躲避飞鸟的捕食。金红的晚霞把红树林映得通红,外出觅食一天的鹭鸟,也纷纷归巢,在红树林上空不停地盘旋飞翔,高声鸣叫,与林中雏鸟的叫声相呼应,不时还俯冲到滩涂上啄食小鱼小虾,场面颇为壮观。
让海水分流的鲤鱼洲玄武岩嶙峋的黑排角
盐洲岛四面临水,岛上丘陵起伏,形成诸多优美的景观。最为著名的当属“盐洲八景”:“红海日出照莲花,二虎守门迎朝霞;金狮捧杯拜圣母,卧牛侧望月影斜。鲤鱼分水两边走,龙舟竞渡到白沙;金猫逐鼠下大海,写人云城天地华。”鲤鱼洲大概是“盐洲八景”中最有趣的地方,这个小沙洲位于盐洲岛的东南方,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鱼洲东临大海,把环绕盐洲岛的海流一分为二,每逢涨潮,在此分流的海水便潺潺作响,浪花如霜似雪,就像鲤鱼将要跃过龙门一样。
黑排角沿岸,有一處奇特的沙地,长约二三十米,远远看上去就像金色的沙滩,走近细看才发现,这是死去的海洋软体动物留下的贝壳所堆积成的“贝沙”。踏足其上,破碎的贝壳在脚下发出细小的沙沙声,软软的,至少也有二三十厘米厚。
风和日丽的时候,黑排角是温柔的。海风在海面拂起粼粼的微波,柔柔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忽重忽轻;清澈碧蓝的海面,与湛蓝的天连成一片,海天一色,三五成群的海鸟盘旋,忽高忽低。风雨如晦的黑排角,则有另一番景象。天色暗沉沉的,海风低吼着卷起巨浪,拍击在黑排角暗黑的玄武岩上,摔成细碎的白沫,七米至十余米高的岩崖上,全是海浪留下的印记,滑溜得无法立足。此时的黑排角,俨然多了几分庄严,不可冒犯。若是雨后初晴,云消雾散,站在礁石顶远眺,还能望见盐洲岛外西南方向的“风车山”。这是当地政府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因地制宜,在盐洲岛观音山顶建造的风力发电厂。高高的山顶上,风车像矗立的白色大树,三片巨大的扇叶在海风中缓缓转动。
离黑排角最近的,是盐洲岛上的杨屋村,这里拥有惠东地区最大的莲藕基地。每逢盛夏,村口满塘的荷叶层层叠叠地铺开,布满整个荷塘;层层的叶子中间,或粉白或粉红的荷花像夜空里的繁星,在微风拂过的荷塘里闪烁。十月,是当地人采摘红锈藕的时节,游客在村民的指引下,可以下到没膝的污泥里,亲手挖起出淤泥而白如玉的莲藕,享受田园劳作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围中有村”,渔排尝鲜别样风情的“渔舟唱晚”
因为人口不多,所以无论是红树林旁的白沙村,还是黑排角后的杨屋村,这里的村落都有点“城池”的概念——每个村落都被高大的石墙围得严严实实,只留有一处两米宽的大门,供村民出入,即所谓“村中有围,围中有村”。村里的房屋都不高,三层即是最高,为统一的白墙黛瓦,房顶上都建起了一个小小的露台,用于日常晾晒,紧急情况时可用来瞭望。这种用石墙包围,且用于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野兽的围村式建筑,是广东南部为抵御海盗而建的独有的建筑形式。
有人说:“在北京吃的是海产,在广州吃的是海味,在盐洲岛吃到的才是真正的海鲜。”游人通过木桥走上连成片、连成村的渔排,颠簸起伏的水上木屋便成了享受海鲜的最佳场所。在木屋周围的网格状养殖箱里,人们可随意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虾、螃蟹、贝类,直接放到开水锅里煮熟,煮熟后的海鲜,不掺加任何调味品,便是一顿令人赞不绝口的海鲜大餐。饱足之余,撑起遮阳伞,躺在摇椅上小憩,或垂钓,或小睡,海风习习,渔排随着海浪微微起伏,很是惬意。入夜之后,渔排上的渔灯亮起,人们的说笑声、小船马达的低鸣声、鱼儿不时跳出水面“泼喇喇”的声音,构成盐洲岛最动人的“渔舟唱晚”。
黑排角的沿岸,有一处奇特的沙地,远远看去像金色的沙滩,走近细看才发现,这是死去的海洋软体动物留下的贝壳所堆积成的“贝沙”。
入夜之后,渔排上的渔灯亮起,人们的说笑声、小船马达的低鸣声、鱼儿不时跳出水面“泼喇喇”的声音,构成了盐洲岛最动人的“渔舟唱晚”。
游过惠州西湖、登过罗浮山的苏东坡曾这样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惠州城外、南海之滨,还有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岛镇:黄埠镇盐州管理区。这是惠州唯一的海岛镇,因为四周环水,所以也被称为“盐洲岛”。
面积44.7平方公里的盐洲岛,至今仍未经过任何现代化开发,一直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堪称世外桃源。岛上,渔民与白鹭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成群的白鹭迎着晚霞,飞回红树林,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原生态的海滨渔乡白鹭纷飞在红树林上
上世纪下半叶,在盐洲岛的龙舟山上,广东考古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红陶片,由此证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但尽管如此,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盐洲岛才真正热闹起来。当时,福建沿海一带的渔民们听闻此地鱼虾资源丰富,便纷纷泛舟前往,然后满载而归。消息传来,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渔民们便陆陆续续来到岛上定居、谋生。
经盐洲岛北面的盐洲跨海大桥踏上盐洲岛,沿着白鹭飞舞的公路,往西不到一公里便是白沙村,在建的惠东红树林湿地公园就毗邻这个小村。盐洲岛地处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特别适合红树林的生长。
红树林四季常青,树木盘根错节,茂盛的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翠绿的叶子紧紧地挨在一起,连成一片绿荫,除了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也为鱼、虾、蟹和各种鸟类构筑了一个安全、阴凉的家园。
温暖的盐洲岛鱼虾成群,水草丰茂,成千上万的白鹭栖息于此,任何一个季节都是观鸟的最佳时节,白沙村观鸟台就是最好的观鸟地点。黄昏时分,倦鸟归巢之际,下午的潮水刚刚退去,平静的海面上倒映着红树林斑驳的光影。低矮的红树林下,露出水面的滩涂上,数不清的小蟹跌跌撞撞地爬行,想藏起身子,躲避飞鸟的捕食。金红的晚霞把红树林映得通红,外出觅食一天的鹭鸟,也纷纷归巢,在红树林上空不停地盘旋飞翔,高声鸣叫,与林中雏鸟的叫声相呼应,不时还俯冲到滩涂上啄食小鱼小虾,场面颇为壮观。
让海水分流的鲤鱼洲玄武岩嶙峋的黑排角
盐洲岛四面临水,岛上丘陵起伏,形成诸多优美的景观。最为著名的当属“盐洲八景”:“红海日出照莲花,二虎守门迎朝霞;金狮捧杯拜圣母,卧牛侧望月影斜。鲤鱼分水两边走,龙舟竞渡到白沙;金猫逐鼠下大海,写人云城天地华。”鲤鱼洲大概是“盐洲八景”中最有趣的地方,这个小沙洲位于盐洲岛的东南方,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鱼洲东临大海,把环绕盐洲岛的海流一分为二,每逢涨潮,在此分流的海水便潺潺作响,浪花如霜似雪,就像鲤鱼将要跃过龙门一样。
黑排角沿岸,有一處奇特的沙地,长约二三十米,远远看上去就像金色的沙滩,走近细看才发现,这是死去的海洋软体动物留下的贝壳所堆积成的“贝沙”。踏足其上,破碎的贝壳在脚下发出细小的沙沙声,软软的,至少也有二三十厘米厚。
风和日丽的时候,黑排角是温柔的。海风在海面拂起粼粼的微波,柔柔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忽重忽轻;清澈碧蓝的海面,与湛蓝的天连成一片,海天一色,三五成群的海鸟盘旋,忽高忽低。风雨如晦的黑排角,则有另一番景象。天色暗沉沉的,海风低吼着卷起巨浪,拍击在黑排角暗黑的玄武岩上,摔成细碎的白沫,七米至十余米高的岩崖上,全是海浪留下的印记,滑溜得无法立足。此时的黑排角,俨然多了几分庄严,不可冒犯。若是雨后初晴,云消雾散,站在礁石顶远眺,还能望见盐洲岛外西南方向的“风车山”。这是当地政府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因地制宜,在盐洲岛观音山顶建造的风力发电厂。高高的山顶上,风车像矗立的白色大树,三片巨大的扇叶在海风中缓缓转动。
离黑排角最近的,是盐洲岛上的杨屋村,这里拥有惠东地区最大的莲藕基地。每逢盛夏,村口满塘的荷叶层层叠叠地铺开,布满整个荷塘;层层的叶子中间,或粉白或粉红的荷花像夜空里的繁星,在微风拂过的荷塘里闪烁。十月,是当地人采摘红锈藕的时节,游客在村民的指引下,可以下到没膝的污泥里,亲手挖起出淤泥而白如玉的莲藕,享受田园劳作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围中有村”,渔排尝鲜别样风情的“渔舟唱晚”
因为人口不多,所以无论是红树林旁的白沙村,还是黑排角后的杨屋村,这里的村落都有点“城池”的概念——每个村落都被高大的石墙围得严严实实,只留有一处两米宽的大门,供村民出入,即所谓“村中有围,围中有村”。村里的房屋都不高,三层即是最高,为统一的白墙黛瓦,房顶上都建起了一个小小的露台,用于日常晾晒,紧急情况时可用来瞭望。这种用石墙包围,且用于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野兽的围村式建筑,是广东南部为抵御海盗而建的独有的建筑形式。
有人说:“在北京吃的是海产,在广州吃的是海味,在盐洲岛吃到的才是真正的海鲜。”游人通过木桥走上连成片、连成村的渔排,颠簸起伏的水上木屋便成了享受海鲜的最佳场所。在木屋周围的网格状养殖箱里,人们可随意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虾、螃蟹、贝类,直接放到开水锅里煮熟,煮熟后的海鲜,不掺加任何调味品,便是一顿令人赞不绝口的海鲜大餐。饱足之余,撑起遮阳伞,躺在摇椅上小憩,或垂钓,或小睡,海风习习,渔排随着海浪微微起伏,很是惬意。入夜之后,渔排上的渔灯亮起,人们的说笑声、小船马达的低鸣声、鱼儿不时跳出水面“泼喇喇”的声音,构成盐洲岛最动人的“渔舟唱晚”。